迟福林:公共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致城镇化困难
作为共识,城镇化已经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的最大潜力。12月21日,在第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城镇化再破题”的分论坛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城镇化是一个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上面高度重视,下面有迫切需求,所以才有了重新破题。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
就现阶段的需求而言,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大的趋势是,需求的全面释放。迟福林说,现在,中国13亿人的消费总规模将近20万亿,估计2016年能达 到30-35万亿,到2020年,我们整个需求总规模能达到45-50万亿。与之伴随的是1:1的服务业投资。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将会有近有 100万亿的内需。
人的城镇化被视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当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迟福林认为,在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关键在人口城镇化。如果农民工连户籍制度都解决不了,哪有人的城镇化?
迟福林进一步表示,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中产阶层只有25%,保守算来只有19%。如果和人口城镇化相联系,估计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能达到40%。也就意味着,约6亿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这对国内的消费,以及橄榄型社会的形成,都将是重大利好。
但是,人口城镇化实现起来很难。难在哪里?迟福林认为,主要还是公共资源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中的配置严重失衡。不均衡的结果必然导致,才会导致人口涌向大城市。不仅难以形成城镇化的合理格局,而且导致发展的严重不公平。
“中关村这一带,为什么房价10万一平米,就是因为最好的公共资源都在这里。高价的背后,是公共资源。”迟福林说。
在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应用经济学系教授朱善利表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考虑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显然,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有碍公平原则。
1958年实行的户籍制度,至今仍在延续。朱善利认为,之所以北京户口价值奇高,就是因为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不过,尤为特殊的是,农 村人流到城市不容易,城市人流到农村也不容易。所以,朱善利说,“未来的改革要能够让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一户籍制度。”
至于未来的城乡一体化,迟福林表示,承认土地的物权化才是破题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以,只要政府把土地的规划用法律进行刚性约束,只要政府把土地的用途严格管制,在这个前提下,农村土地是可以由市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