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萧钢构 三十年探索迎来最佳发展机遇
11月24日上午,河北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唐山、邯郸、承德等3个设区市,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高炉、转炉,打响了河北化解过剩产能的第一枪。与此同时,有“中国钢构第一股”之称的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与唐山中厚板有限公司在浙江杭州签署了年度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后河北钢铁企业走出去,寻找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第一案,也是钢结构行业探寻与上游钢铁企业强强合作的初探。
十年磨一剑 专注钢结构建筑
11月22日,杭萧钢构迎来了其上市的第十个年头。然而,杭萧钢构从成立至今,却已走过近30个春秋。而专注钢结构建筑,则要追溯到1997年。一次去美国考察的机会,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看到一幢30多层的住宅在装修,里面的柱子竟然是用铆钉将4根角钢和边钢连接起来的,简单而且没有焊接。询问后方知,这些住宅已经使用了近百年。之后在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地区都见到了同样的建筑结构。这些所见所闻让单银木坚信钢结构建筑的占有率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实力的表现,单银木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从此也坚定了他带领杭萧做绿色钢结构建筑的决心。
然而杭萧钢构的钢结构建筑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能刚刚破亿,钢结构建筑的市场在国内还尚未被打开。自2003年至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但是由于钢结构建筑缺少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没有标杆性的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钢筋混凝土建筑尤其在住宅领域则占据着市场的主导。为了打破僵局,杭萧钢构不断刷新着记录,创造着传奇。从国内第一座自主创新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中国民生银行大厦在湖北顺利结顶到2007年全国规模最大的钢结构住宅—武汉世纪家园完工;从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钢结构住宅完整配套体系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到国内首家建立了“集房屋设计、部品制造、工程管理以及房产开发于一体”的钢结构住宅完整产业链企业;从浙江杭州到江西、安徽、山东、河北、广东、包头,从中国到德国、安哥拉、南非、巴西、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杭萧钢构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数千个样板工程已经遍布全球40 多个国家或地区,覆盖40 多个行业。
2008年奥运会后,随着鸟巢等一批钢结构公共建筑的建造,让大家对钢结构建筑有了新的认识。更多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领域越来越多可见钢结构建筑的身影。而杭萧钢构的武汉世纪家园、安哥拉国家安居公房、包头万郡大都城住宅小区、新疆棚户区改造项目、许昌空港新城、萧山人才公寓等200多万㎡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程在国内外树立了标杆,钢结构住宅渐渐被关注和认可。
经过十余年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深耕,杭萧钢构已经告别了传统现场手工操作时代,按照“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以及一体化装修”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面向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两大建筑市场,促进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致力于科技创新与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和装配化的工业化绿色建筑集成产业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十年新启航 圆绿色建筑梦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一口深井能否出水,也取决于挖井人的坚持。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国办发〖2013〗1号)《关于转发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强调,“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随之,10月15日,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在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任务中,《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开拓国内市场需求,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钢产量已占到了全世界钢产量的45.5%,连续15年世界第一,因此,我国的建筑技术政策也从“限制用钢、节约用钢”过渡到“合理用钢和鼓励用钢”的新时期。随着近几年我国钢铁产能的不断攀升,产能过剩又成为了我国资源配置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与此同时,2004年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也将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在全生命周期内来考虑建筑,传统的建筑业将发生一次完整的变革。国家政策东风不断,以杭萧钢构为代表的业内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钢结构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最主要代表,一方面钢结构建筑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垃圾的减排,避免资源浪费,打响空气保卫战,另一方面将钢作为建筑材料藏于建筑中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这不仅可以化解当前产能过剩的尴尬局势,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将它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储备用钢,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防患于未然。
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钢结构建筑行业迎来了它的春天,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是杭萧钢构的愿景,未来杭萧钢构将通过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绿色建材、施工总承包、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房地产5个产业板块,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给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为职员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股东提供长期的回报,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