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瓷砖到陶瓷薄砖的轻薄之旅

提要:这无疑是中国瓷砖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却并不是轻薄陶瓷难于推广的唯一祸首。遗憾的是,尽管,中国是全世界陶瓷砖出口第一大国,但是,真正在国际陶瓷砖消费市场上知名度响当当、一呼百应的陶瓷品牌,却几乎没有。

  作为三大传统建材产业之一,陶瓷的发展与水泥、玻璃有着颇为相似的脉络。

  辉煌的历程,大国的地位,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摸索前行……陶瓷,也遇到了自身发展的桎梏和转型升级的机遇。

  传统陶瓷砖,俗称“厚砖”,顾名思义,就是非常厚重的瓷砖(8mm~14mm)。而这种“厚砖”的生产过程,是典型的“三高”过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而烧制厚实的瓷砖,也需要消耗更多的黑土、煤矿等资源,使得建筑陶瓷的原材料,到如今已呈现出“物稀价高”的局面。

  和其他传统建材有所不同的是,陶瓷砖是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主流建材产品之一。随着陶瓷砖在家居地面和墙壁的使用上,逐渐取代石材和木材,成为家装最普及的产品之后,未来瓷砖市场,还有着持续的发展空间。

  那么,如果继续以“厚砖”统占市场,陶瓷砖“三高一资”的症结,势必成为建材工业主要的污染源。

  因此,陶瓷砖的轻薄化,成为建筑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一个产业在探寻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唯一出路,也将成为“东方陶瓷古国”传承民族文化、造福后代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轻薄陶瓷的全球步履

  尽管陶瓷在当今已经遍布了全世界,但全世界公认的陶瓷工艺中心,毫无疑问是中国。

  6000年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历史,上百种陶瓷工艺与艺术造诣的发源地,陶瓷文化几乎传承于中华民族代代子孙,令全世界不曾忘记的那些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中,凝结着一个东方大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精髓。

  而作为装饰材料,陶瓷砖在全世界的发展,几乎是紧随艺术陶瓷之后而兴起。古时称为装饰陶瓷,源起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时的装饰陶瓷,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只是满足皇室、贵族和宗教场所的需求。

  工业化规模型流水线生产的现代陶瓷砖,始于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欧美国家。也因此,陶瓷史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现代陶瓷砖的真正发源地,始于中世纪的欧洲。源于欧洲的陶瓷砖,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马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砖、安特卫普的釉面砖、荷兰瓷砖插图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国的陶瓷砖发展历程,却显得有些落寞,尤其是现代瓷砖的“进化”史,要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所用陶瓷砖还需要大量进口,“瓷砖”在当时被认为是只有少数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但正是因为中国陶瓷艺术与工艺所奠定的深厚基础,令中国陶瓷砖的发展,尤其是规模化生产所使用的装备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在近30年里,赶超国际的速度非常快。

  从1983年第一条现代化建陶生产线进入中国至今,中国已成为陶瓷砖产量第一、人均消费第一、出口第一的陶瓷大国。建筑陶瓷在国内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消费链。众多品种的产品在国际同类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是,这三项“第一”的创造者,都是至今仍在中国占主流销售地位的传统陶瓷厚砖。也因此,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的背后,中国陶瓷产业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的代价。

  轻薄陶瓷的概念,始自于亚洲另一个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第一次提出“陶瓷砖轻薄化”的理念,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在实际生产应用上得到推广。有意思的是,欧洲人立刻关注起这一事物,并迅速在工业化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欧洲发达国家在研发轻薄陶瓷工艺技术方面,也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2004年,是全世界陶瓷界值得记住的一年,西班牙成为第一个将轻薄陶瓷大幅度推广到市场的国家。此后3年的时间内,轻薄之风蔓延至整个欧洲。今天,轻薄陶瓷在欧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

  国人的“白瓷片之殇”

  将近10年时光,在对轻薄陶瓷进行论证和研发的过程中,中国陶瓷行业的专家和部分领军企业家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各方面的学术论证、理论呼吁乃至研究开发,称得上是“如火如荼”。

  然而,在现实生产和应用中,在终端消费市场上的推广,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凄风冷雨。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直到今天依旧让全行业一筹莫展。

  2010年开始,“陶瓷轻薄化”的呼吁持续高涨了3年。众多行业专家,都以亲自撰文的形式,在各大报刊和网络中发表,强烈倡导轻薄陶瓷的发展。

  与此同时,蒙娜丽莎、欧神诺、诺贝尔、鹰牌等领军建卫陶瓷企业,也相继开发出了不同种类的轻薄陶瓷,最薄的仅为3mm。

  而消费市场却始终没有给予热烈甚至是起码的反应。

  记者就此问及一位曾高声为轻薄陶瓷呐喊的专家时,他表现出极大的无奈:瓷砖是建材领域里为数不多的终端产品,消费观念跟不上,轻薄之路很难走。

  记者在市场调研后,发现目前的情况更为严重:消费者的观念上不接受轻薄瓷砖,甚至是用实际行动加以抵触和排斥。

  轻薄瓷砖有利无害,既节省了家装所占用的居室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厚砖中一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消费者会有那么强的抵触情绪?

  “这种抵触和排斥,源自于白瓷片在中国的普及。”这位专家说:“白瓷片影响了中老一代的中国人,即便年轻的90后,也都知道那段白瓷片的历史。”

  如今,即便在一些大都市,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久未装修的老房子里,依然还可见到几十年前白瓷片铺就的墙面,斑驳残缺、裂缝纵横、色调黑黄。这样的景象,印刻在很多国人的不同成长阶段。

  大多白瓷片,产自如今已明令淘汰的煤烧窑。煤烧窑不仅是典型的,生产设备的落后和典型的“三高”污染,使白瓷片的质量在所有现代瓷砖中,质量堪称最为低劣。

  不很讲究质量的白瓷片,的确很轻很薄,那是因为其产品主要成分,更多是陶而非瓷。陶的胎盘硬度差,易破碎,吸水性差,不可以用作地砖,即便是当年,也只适合厨房和卫生间应用。

  因为陶片易碎,抗污性差,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便会出现裂痕以及渗透污渍的黑黄色。且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限,只能生产小型白瓷片,不仅铺设时费时费力,而且冬暖夏凉的热胀冷缩,容易相互挤压破损。

  把白瓷片称作陶瓷领域中的白色污染,亦不为过。

  这种同质化陶制小瓷片,却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全民家装文化的全部记忆,具备着深厚的时代烙印和绝对的统治地位。中国计划经济特色下单位分配住房的历史,正是白瓷片风行的历史,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被分配的房子,都有着同质化的房屋格局和同质化的白瓷片。

  白瓷片,有如贯穿于我国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可比物,印刻在当代国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尽管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白瓷片,如今几乎绝迹于市场,但正如那位专家所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白色之殇”,让老百姓从骨子里将薄瓷砖与低档砖画上等号。

  这无疑是中国瓷砖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却并不是轻薄陶瓷难于推广的唯一祸首。

  据来自市场上的调研,在轻薄陶瓷被呼吁被研发了若干年之后的今天,众多陶瓷品牌直营店里的导购,竟然向消费者传播“瓷砖越厚越好”的概念,这直接折射出,众多的品牌企业在轻薄陶瓷的研发与推广远没有做到同步,甚至其传播力度几乎为零。

  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市场是第一传播平台;影响市场的因素,企业是最大的力行者;带动企业的动力,如今看来,应该是轻薄陶瓷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体系的完善。

  这其间,政府要有作为,行业要有使命,企业要有担当,媒体要有责任,市场要有导向。尤其是处于“绿色陶瓷”推广难度之大的当下,彻底扭转消费者的观念,只有各司其职,先将产品通过标准和认证,力推市场,让老百姓感受到轻薄陶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时,才有可能柳暗花明。

  品牌大众化当是推广之途

  关于建卫陶瓷如何建立轻薄陶瓷的品牌战略,行业相关专家众多纷纭。

  有人认为,轻薄陶瓷的推广关键在如何将理念根植于老百姓心里,只有全方位开展普及与传播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提升降低产品价格,使之成为每位老百姓愿意用且用得起的大众产品。

  也有人认为,介于现阶段人们对轻薄陶瓷认知度不高,且价格昂贵的特点,可以像时装的发展史学习,先将轻薄陶瓷作为高档用品,从一部分人使用开始,慢慢过渡为大众消费品。

  应该说,轻薄陶瓷大众化是陶瓷砖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若在推广之初,能够循序渐进,也未尝不是短期内可行之举。

  无论哪种推广方式,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都是传统建材行业第一次将建材产品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建材与生活品质密切挂钩的概念,也为建卫陶企开展品牌战略、丰富终端营销带来全新方向。

  这样的传播导向,在传统建材领域中,是一次颠覆性的突破。以往,提到建材,都是些厚重的行业理论和工业印记,更多的行业标准,也只是行业人士才看得懂的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这是行业里的人在做行业里的事,与社会生活、与百姓追求、与家庭幸福指数,似平行线,互不交集。

  老百姓可能不会去关心产品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更没有耐心去消化所有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已经对自身的生活品质有了要求,对环保的生活方式有了兴趣,对绿色化的时尚产品有了购买欲。

  倘若换一种思考方式,将时尚的理念和营销方式植于品牌发展战略之中,让轻薄陶瓷率先成为建材领域中的“风尚之骨”,不仅可以为建陶企业展开轻薄化的绿色篇章,也为所有面向终端,普及全社会的建材产品,铺就一条绿色发展的捷径。

  如果将轻薄陶瓷作为有文化、有创意、有艺术气息的时尚产品进行营销推广,那么,任何立志于推广轻薄陶瓷的品牌,都可以以全球视野展开更为顺畅的品牌推广。

  众所周知,如今的时尚产业,早已经打开了国门,无论是国际奢侈品牌,还是国际快销品牌,都已经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乃至在全世界,都拥有着来自中国的消费大军。

  而中国自主时尚品牌,也开始了向国际进军的脚步,那些曾经不把中国时尚产品放在眼里的老外们,如今也能如数家珍般道出许多国产时尚品牌。

  遗憾的是,尽管,中国是全世界陶瓷砖出口第一大国,但是,真正在国际陶瓷砖消费市场上知名度响当当、一呼百应的陶瓷品牌,却几乎没有。

  而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等轻薄陶瓷广泛普及的陶瓷强国,同样拥有众多知名度甚高的陶瓷品牌,但进军中国陶瓷市场,并且能被中国消费者蜂拥而至的国际品牌也寥寥无几。

  倘若建卫陶瓷行业由此搭建起国际化的大舞台,把国际品牌“请进来”,让自主品牌“走出去”。通过吹遍全球的轻薄时尚风潮,带动起老百姓的关注和兴趣,或许,轻薄陶瓷的推广之路,将事半功倍。

  追求轻薄拷问行业良心

  “做人要厚道,做瓷砖要轻薄。”在2006年首届墙地砖论坛上流传出来的这句话,值得品味。厚道是一种做人的品质德行,将人的品质与瓷砖的品质连在一起,所表达的何止是瓷砖,更是一个行业的品质德行。

  从表面看来,与水泥和玻璃打造绿色化工程的庞大和繁杂有所不同的是,为陶瓷砖进行“瘦身”的轻薄工程,是一条非常清晰明确的陶瓷砖发展出路。所谓“轻薄”,“轻”有助于余料再利用,达到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要求,“薄”则是在制造环节中降低“三高”、降低运输成本,减轻建筑负荷的最有效手段。

  陶瓷砖所流经的渠道,除了建筑和基础建设工程所用瓷砖外,还有更大一部分比例,是作为生活用品,遍及几乎所有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作为陶瓷大国,中国较为成熟的建卫陶瓷产业集群地,也遍布大江南北,地域辽阔。这些产业集群地,大多生根于城市乡镇的人口密集区。比如四川夹江作为西南瓷都,整座城市及周边,不同的陶瓷企业割据一方,有些规模较小的生产厂就在企业主楼后面,即便是规模大些的生产厂,也离城市不远。

  可以想见,传统陶瓷生产过程中的“三高”,对于这些产业集群地生活环境将造成多么大的破坏,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带来多么严重的健康隐患。

  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流入市场的成品价格却越来越低,身处其中的每个企业,在生产厚砖的过程中,不仅得不到实惠,反而在最近几年因为效益过低、排放过高而致使不少企业被逼破产。

  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继续生产厚砖,都会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所造成巨大的伤害且后患无穷。

  如果说,中国陶瓷砖在以往的发展,对质量的要求,是考量一个行业基本品质,那么,在全球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努力去创造陶瓷的轻薄之路,也同样考量着行业的良心和品质,只有行业拥有对绿色环保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奋勇拓展的行动力,才能将陶瓷的绿色之路走得更顺畅。

  而今,工信部正在着手为陶瓷轻薄化制定行业标准认证体系,并全面应用于企业生产和消费市场,这是否能让陶瓷砖的轻薄之旅以此为转折点,让全行业胸有成竹、轻装上阵,将被持续的关注和期待。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