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 不省心引发降息争议

  4月的CPI继续“蹦跳”。继3月份涨幅急降后,昨日,国家统计局和江苏调查总队先后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和江苏的CPI又双双返身上行,全国同比上涨2.4%,江苏同比上涨2.3%,涨幅分别扩大0.3个和0.8个百分点,力度超预期,携手同回“2”时代。

  偶发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让今年以来的CPI“忽上忽下”,且上下步幅明显超往年。面对“不省心”的CPI,百姓对钞票“变毛”的焦虑有增无减,这从近期“中国大妈”的购金狂热可见一斑;而央行的货币决策也陷入两难——人民币“内贬外升”,海外降息风起,中国降与不降费思量。【热点新闻:品牌房企多盘联动抢市场 规模效益或助楼市转型】

  菜、猪“你推我搡”不相让

  在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看来,4月份CPI反弹,应归咎于经济运行中的偶发性因素——气温偏低等造成菜价反常飙升,禽流感等让猪肉价格雪上加霜。

  从对CPI的影响力分析,鲜菜的上拉和猪肉的下拽效应相互抵消,但鲜菜占据上风。和上月相比,4月份全国CPI环比上涨0.2%,起决定性作用的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4%,“贡献”了CPI环比涨幅的65%。而食品中的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1.2%,仅凭“一己之力”就拉动CPI环比上涨0.36个百分点,“幸亏”包括猪肉在内的禽肉价格环比下降3.6%,将其“影响”抵消了0.27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6.1%,下拉0.19个百分点。

  “菜”、“猪”“掐架”在江苏同样上演。4月份,全省鲜菜环比上涨11.8%,猪肉下降4.4%。在CPI同比2.3个百分点的涨幅中,鲜菜“贡献”了0.2个百分点,而同比下跌4.5%的猪肉“负”拉动约0.1个百分点。【热点新闻:4幅地均底价成交 拿地代表走错地方丢了“地”】

  “4月份菜价通常应比3月份有所下降,但今年由于气温偏低,环比不降反升。”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释说,从2003-2012年的历史数据看,除2010年4月份菜价环比上涨外,其余年份都下降,且平均降幅达6.4%。今年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4摄氏度,影响到了鲜菜的正常生产和供应。江苏调查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许家东认为,4月份,禽流感的突发影响集中体现,其对鲜菜、禽肉价格的助涨、助跌作用明显。“家禽不吃了,猪肉、鸡蛋少吃了,短期内严重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跌;与此同时,居民将蔬菜当成了替代消费品,消费骤增,一度货紧价扬。”许家东表示。省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吴爱琴举例说,4月11日,徐州丰县的蒜薹收购价每斤涨至6.8元,一周时间暴涨26%,同比涨幅超6成。

  “华东地区禽流感疫情较重,江苏鲜菜、水产品等环比涨幅比全国高些也就不奇怪了,而从整个食品价格看,江苏环比上涨1%,比全国高出1.5倍,直接造成当月CPI环比涨幅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恰好也高出1.5倍,环环相扣,这也成为4月份江苏CPI同比涨幅回升力度大大超过全国的主要原因。”许家东说。经此一调,江苏和全国的CPI同比涨幅缩小至0.1个百分点,再度“和谐”。【热点新闻:城中新房扎堆 “学区房中的战斗机”开卖是乌龙?】

 “中国大妈”通胀焦虑难释放

  回到“2”时代的CPI,属于低通胀,应仍为居民所接受。而从更长周期考察,从去年7月份以来,全国CPI一直在1.7%-3.2%之间波动,中轴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每当CPI数据发布,普通百姓和经济学家一样关心,不过,与后者的涨跌“都有道理”不同,百姓“唠叨”的依旧是物价太高、钞票“变毛”。

  “买了2个辣椒花了两块五,2个西红柿花了五块,4根黄瓜五块二。”新浪微博网友“北山兄”如此报价。另一网友“朱倩84”感叹:“买一杯豆浆两个包子,都要三块钱,物价长得快哦。”乍一看,百姓连日常生活都觉着手头紧,可香港政府7日公布的一组数据却展现了另一番景象:3月份,内地消费者在港购买黄金22万公斤,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这为4月中旬国际金价出现30年最大跌幅之后,“中国大妈”震动世界的扫金行为提供了一个“迟到”的注脚。

《《《 参加威尼斯水城团购8100元/平米起售

《《《 新城香溢紫郡5000抵3万 火爆抢购中!

 “手头紧”和“阔绰”,看似矛盾的两面究竟隐藏着什么?

  南京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周旭认为,撇除贫富差距带来的消费感受差异不说,在许多普通人身上,这一矛盾其实是统一的——因为收入增幅实际上赶不上物价,现实生活中的确“手头紧”;因为担心物价越来越高,让钞票的实际购买力缩水,于是不得不将黄金当作保值工具,“阔绰”是表面的,二者都反映出人们对通胀的焦虑。

  记者注意到,4月份,不仅八大类商品环比涨多跌少,而且,和普通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许多商品价格的涨幅往往还居前。如,和上月相比,江苏烟酒、交通通讯两大类价格均下跌了0.2%,但吃的鲜菜、淡水鱼,穿的男式T恤、女式衬衫等涨幅都超过了4%。房屋租金虽和上月持平,但比一年前却大涨了3.4%。“吃的肉禽蛋倒是跌价了,但却是在大家不太敢吃的时候。”网民“路由”揶揄道。

  利率降与不降费思量

  昨日,随全国CPI一块儿发布的还有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作为反映实体经济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PPI对CPI具有传导作用。4月份,PPI同比下降2.6%,创近半年新低,被专家普遍解读为“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于是,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全球涌动货币宽松潮,尤其是近来欧洲、韩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降息,此时,中国降还是不降?

  在昨日CPI、PPI数据公布后,市场对于降息的争议再度升温。

  “降与不降,都有理由,但实际决策却有点两难,”华泰证券资深分析师张晨华表示,从该降的角度分析,4月份,CPI虽有所反弹,但考虑到目前国内经济增速回升乏力以及公务消费限令、禽流感疫情等对食品价格的下拉作用,上半年无需担忧通胀困扰,因此,CPI为降息打开了窗口。“而且,国内外利率差异,正吸引套利热钱加速涌入,出于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考虑,降息似乎可行。”张晨华说。澳新银行甚至预计年内可能降息25个基点。

  但是,真要降息,并非没有顾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目前流动性充分,再增加货币供应量,难以刺激实体经济,相反,还会影响楼市调控。“企业不缺钱,缺的是市场,是好项目。”

  如果不降息,看来中国股民短期内只有“艳羡”美股迭创历史新高的份了。昨日,沪深股市双双下跌,股民失望预期显露无疑。 本报记者 吉 强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CPI 不省心引发降息争议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