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山里的别样青春
图为金菊小学教师朱文君(左二)和曾祥志(右二)家访时与学生一起在寒夜烤火。
图为朱文君和曾祥志与该校学生课间做游戏。
“金菊小学”四个大字赫然在目,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教学楼是一幢两层楼房,校园内干净整洁,几棵小树点缀其间,篮球架静静地矗立。
这里就是朱文君、曾祥志执教的学校。
春寒料峭,云雾缥缈。2月28日,新学期开学第四天。早上8时许,学校开始热闹起来,那是学生上学来了。
照例,第一节课是早读,8时50分,琅琅的读书声开始从教室里传出。第二节课,朱文君上四年级数学,讲解一道应用题;曾祥志上五年级数学,讲解“图形的变换”。
课间,朱文君和曾祥志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做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常常,祥志是“凶猛的老鹰”,当“鸡妈妈” 文君出现时,孩子一哄而上,一支长长的小鸡队伍在他身后摆动着,躲避“老鹰”的侵袭。一时间,尖叫声、欢笑声在山里回荡。
中午,村民彭贵万请学校老师吃饭。丰盛的菜肴摆了满满一桌,自家酿的米酒是少不了的。散席时,两位不胜酒力的老师脸有些微红了。
下午1时30分,开始第五节课,朱文君上五年级语文,讲解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曾祥志上六年级数学。3时40分,放学;然后,批改作业、备课。
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
此前一天,2月27日夜里,记者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金菊小学。万籁俱静,山风呼呼作响,分外刺耳,就在曾祥志简陋的宿舍里,记者倾听他们3年来的心路历程。
初进大山
“第一次去学校,感觉路特别漫长,怎么走也走不到”
2010年8月底,他俩从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通过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双双被录用,后分配到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中心小学。
金菊小学隶属于镇中心小学,也是当地最偏远的村级完小之一,位于赣西边陲大山深处,与湖南省浏阳市比邻,海拔800多米,学校到慈化镇有17公里山路,再到宜春市区还有80多公里。
由于地处偏远,总是留不住老师,分配到此的老师大多工作一年或一段时间就调离或辞职。每年开学,村民总担心孩子没老师教。
当听说金菊小学缺乏老师时,朱文君、曾祥志主动提出,“我们去!”
朱文君、曾祥志都是1988年生人,分别来自江西省赣南老区的瑞金市和南康市。他俩大学是同班同学,还是上下铺的室友,在大学双双入党。
8月27日早上9时许,时任校长杨石根租了一辆面包车来接他俩到学校。
“那天也下着濛濛细雨。”朱文君说,“第一次去学校,感觉路特别漫长,怎么走也走不到。”
对于即将工作的学校,他俩充满了好奇,不时向校长发问。
“学校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
“4名老师,65名学生。”
“是一个班吗?”
“全校!”
“那教学怎么组织?”
……
等他们到达学校,刚好闻到同事做午饭炒菜飘出的油香。
“心里拔凉拔凉的,冷了半截!”虽然思想有所准备,但看到眼前学校的简陋和四周环境的凄凉时,他俩禁不住有些失望。
很快分配教学工作,朱文君包班五年级和学前班,曾祥志担任三、四年级的数学、音乐和科学课老师。
经过紧张的备课,他俩站到了讲台上。
朱文君还记得第一次站到讲台的忐忑,因为他是以数学教师考进来的,但学校缺语文老师,他同时兼教语文。
“没有老教师和同事请教,也不可能到邻近学校去向同事请教,走不开。”朱文君说。
他俩每天6节课,在讲台一站就是一天。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
除了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有时放了假,学生都回了家,同事也回了家,学校里空荡荡的,就剩他俩。两人就“斗牛”打篮球,锻炼身体,打发时光。
生活也很不方便,特别是洗澡,每天拿个盆子接点冷水,就在厨房外面将就,一直洗到11月,天气实在冷得受不了,才到屋里。
难得到镇里一趟,报纸杂志通常一个月才能收到一次。地处宜春、萍乡与湖南交界,移动信号是萍乡的,电信信号是宜春的,联通信号是浏阳的。在当地打个手机,移动与联动都得跨区域漫游。
“从城市来到偏僻的山村,真感到有些压抑。”曾祥志说,“人家期盼双休日、放长假,我们却很怕。学生放假回家,学校冷冷清清,十分寂寞。这个时候,就会特别想家,思念亲人。”
既来之,则安之。他俩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一心扑在教学上,短短一年,学生的成绩与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年秋季学期考试,曾祥志所教的四年级数学成绩排名全镇第一,朱文君所教的五年级语文成绩排名全镇第三。
学生家长高兴地说,朱老师、曾老师在这里教了一年,就把山里娃们调教得活泼开朗,以前满口方言,现在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的孩子虽然成绩提高不是很明显,但学习习惯好了许多。
但是寒假回家和同学聚会时,听他们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他俩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回校后,两人互相鼓励要考出去,离开闭塞的大山。“至少到城市里或距城市近一点的地方。”朱文君说。
2011年6月,他俩参加了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考试并被录取。朱文君被分配到炎陵县某乡镇计生办,曾祥志被分配到攸县城关镇,后被县委组织部借用。
重返大山
那几天,是人生中最纠结的几天
2011年8月底,原本是金菊小学老师报到的时间。寂静的金菊小学却只有校长黄耀造一个人。他急了,中心小学的校领导急了,村民更急了。
慈化镇中心小学校长罗俊打电话给他俩说,“祝贺你们考出去。可山上缺老师,实在调剂不出老师过去,你们能不能回来?”
“老师,你骗人!你说不走,一直教我们的!”电话那头,有孩子抽泣的声音。
“那几天,是人生中最纠结的几天。”他俩回忆说。
朱文君诉记者,自己从小也来自山区,上小学时,老师满头白发,说一口客家土话,一点也听不懂。他非常明白,老师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那几个夜晚,他俩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仿佛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
面对校长、村民和孩子们的期盼,他们毅然重回大山。9月1日上午,两个年轻人一起回到了金菊小学。
“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将自己当成了亲人甚至家人,真的很感动,很幸福!”曾祥志说,“再回来时,感觉孩子们更听话了,更舍不得我们了。”
重回大山,他俩更加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山里的老师变动很大,山里的孩子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有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孩,他们的家庭比较贫困,心理比较自卑。他俩要付出加倍的心血与努力,孩子们才听得懂,学得进。
对于所谓“后进生”或调皮学生的转化,是他们比较上心,但也比较费脑筋的事。
“还是要先与他们交朋友,得到他们的认可,进入他们的内心。以所谓的‘师道尊严’,是很难压住孩子的。”朱文君说,“要看到所有孩子的长处与闪光点,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个阶段某方面的能力比较弱,但要全面地看,长远地看。”
曾祥志接手三年级时,一个孩子连简单的加减法也不会,“2-2=0”,他硬是讲了一堂课。最后孩子终于明白。
除了教孩子们文化知识,他俩还带着孩子们做游戏。老鹰抓小鸡,是他俩带领学生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
学校前的稻田,是他们的“足球场”,曾祥志经常带着孩子们踢足球,一边六人,居然还组成了两个队,进行“对抗赛”。
他俩对孩子的真情与付出,学生和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经常以山里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每当村民家里杀猪或者来了亲戚,总会邀请他俩去。
每天总有学生家长为食堂送来自家新鲜蔬菜;他俩过生日,学生家长送来热腾腾的鸡蛋面。
曾祥志、朱文君至今还记得,2010年放寒假,他俩准备回家,山上下大雪,路上结冰,根本没法走人。村里的彭大爷叫住他们,给了他们两双稻草鞋,绑在脚下防滑。
曾祥志说,有一次感冒了,上课时差点昏倒。学生彭小未的妈妈熬了一大钵中草药,端到学校叫他服用。药一喝下去,第二天就好了。
2011年11月,朱文君的父母、曾祥志的父亲一同来到金菊小学看望儿子。抵达学校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震惊了。难道这就是儿子一直在电话给他们说的“很不错的学校吗?”儿子哽咽着说:“爸妈,请原谅我们骗了你们!”搂着儿子瘦弱的肩膀,父母流着泪说不出话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用嘹亮的歌声表达了对远方来的爷爷奶奶的欢迎和对两位老师的感谢。
留在大山
离这个大山越远,我们就被大山牵绊得越紧
在金菊小学的老师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封大红书信,热情赞扬朱文君、曾祥志重返大山献身教育的感人事迹。该信结尾的落款是“梅言”。
“梅言”是一位来自萍乡的成功女士,因被两位老师的事迹感动,她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学校募捐了总额为9万多元的“日出大山”奖学基金。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关注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2012年以来,有20多批次,近百名爱心人士前来看望和捐赠,建立起一个有1000多册图书的图书室,学校有了电脑、乒乓球桌、篮球、羽毛球等文体器材。
目前,金菊小学有六名老师,其中三名在编老师,三名代课老师: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在此实习的老师谢园和刘昱,还有一名代课老师喻丹芬。喻老师几年前曾在此任教,后离去。受两位年轻老师精神的感召,她也毅然辞去宜春的财会工作,重回大山。
“工作一段时间,迫切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曾祥志说,“如果孩子们发现老师没有新知识,都是一些老套路,就不会再作兴(尊重)你。特别希望有机会进修,更好地教山里的孩子们。”
曾祥志同时还带三四年级的音乐课,他将自己读书时学的校园歌曲和红色歌曲几乎全教了孩子们。
“山里的孩子对需要背诵的基础知识学起来比较轻松,但阅读和作文相对较弱,这与他们知识面不宽,所处的环境闭塞有一定的关系。”朱文君说。
在朱文君简陋的宿舍里,记者发现了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一张书签:“离这个大山越远,我们就被大山牵绊得越紧;只有身处大山的怀抱,我们才能感受大山的期盼和真诚!”
给他们希望,给大山希望(记者手记)
金菊小学是柘塘村4所完小之一,一至六年级,加上学前班,共有84名学生。按教育术语来说,属于明显的成班率不足,甚至可以说如此设置学校不科学。然而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村民分散在大山深处,撤并哪一所,都会给孩子上学带来极大不便,也有安全隐患。
大山寂寞难耐,清贫难守,当地学校老师几乎一年一换。每年开学,村民总担心孩子因为老师离去而读不上书。由于条件艰苦,有的刚分配至此的年轻老师甚至在报到途中就决然离开;有的老师辞职外出找工作;有的老师参加选拔考试进入城区学校;还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干脆转行,考入行政事业单位。在农村,像金菊小学这样的边远山区学校,老师流失并非个别现象。
采访中发现农村代课老师数量还不少,柘塘村4所完小有24名老师,在编老师和代课老师各占一半;慈化镇中心小学所辖农村小学共有291名老师,其中代课老师96名;袁州区农村小学共有4000多名老师,其中400多名代课老师;宜春市共有34649名老师,其中代课老师1396名。
代课老师们对缓解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缺乏师资这一突出矛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根据老师带学生的比例,小学是1∶20;中学是1∶13,仅宜春市如果没有这1396名代课老师的坚守,就可能有1万多名适龄孩子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扎根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稳定并充实山区教师队伍,对长期在山区从教且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教师,要从工资社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只有全社会都能关注和关爱农村教师,给他们以温暖和希望,农村教育才有希望,大山里的孩子才能拥有微笑和未来。
(以上照片均为本报记者任江华摄)
此条目是由 admin 发表在 幻灯片、每日报摘 分类目录的。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