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担架电梯”无需业主公摊面积

提要:成都,大部分小区电梯太小,急救担架无法进入,原本应平躺的急症病人只能靠人工背上救护车。“急救担架无法进入电梯,不仅会延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对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救治成本和人力成本叠加的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


2012-2013年度500强开发商首选供应商品牌测评启动     活动详情<<<<<<

  新版《住宅设计规范》的实施,或让120急救不再尴尬

  成都,大部分小区电梯太小,急救担架无法进入,原本应平躺的急症病人只能靠人工背上救护车。病人无奈地承受着颠簸、扭曲之苦,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直至2012年8月1日,由住建部与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的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正式实施,并明确规定:12层及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至此,“担架电梯”以次强制标准的身份而进入公众视野,担架和电梯开始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寻求着某一种兼容性。

  ●事件回放

  担架难用病人被颠簸着抬下楼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应急培训科科长苗挺说,2005年,某小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中风昏迷,由于担架无法进入电梯,后来不得不在邻居和家人协助下,将老人从楼梯抬下其居住的11楼。“对于这类年纪较大、病情较重的中风病人,人工抬离的方式并不妥当,一来延误救治时间,二来在抬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颠簸和身姿扭曲等情况,从而让患者病情加重,但在当时,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苗挺说,在成都,大部分小区电梯都没有急救担架的容身之处,在面对这些具体问题时,床单、门板等都被医护人员派上过用场。2005年后,医院基本都配备了专门的担架工。目前,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担架工、一个司机的组合成了120急救的常规配置。“急救担架无法进入电梯,不仅会延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对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救治成本和人力成本叠加的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

  ●记者调查

  容量太小电梯成急救绊脚石

  资料显示,一直以来,交通拥堵和电梯难容急救担架都是制约着急救质量的两大主要原因。

  近日,记者走访了成都部分高层小区后发现,电梯内部空间普遍较小,长度大都在1.5米左右,有的长度甚至不到1.3米,且普遍呈正方形。而目前绝大多数急救担架的尺寸均为1900mm×550mm,照此尺寸,根本无法进入小区电梯。

  苗挺介绍,对于住在高层楼房的病人来说,无论是由专业人员来接走,还是由病人家属运送,电梯都是能左右救治效果的“生命通道”。“以心跳骤停病人为例,心跳停止1分钟之内及时进行心脏按压,有90%的病人可复苏;超过4分钟,情况急转直下;超过6分钟,复苏的希望会很小,活过来后也很有可能会变成植物人;超过10分钟,几乎意味着丧失生存机会。”遗憾的是,这条通道一直以来并未承担起它本应具备的“责任”,并成为影响急救质量的长期绊脚石。

  ●新规出台

  政策助推 呼唤“担架电梯”

  由住建部与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并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明确规定:12层及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至此,“担架电梯”以官方次强制标准的身份而进入公众视野。“这意味着新送审的图纸,如果不符合新规范要求,施工图将被归类为‘有设计缺陷’,从而难以通过审核。”四川省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陈振民说。

  行业人士认为,要想让急救担架进入电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设计时增加电梯的井道面积。但井道面积越大,其占用的建筑面积也越大,并将导致建筑成本的提高,而这种成本最终又将转嫁至购房者头上,从而导致房价的上涨。这是开发商和购房者双方都不愿接受的。此外,还将影响到整栋楼的平面布局,建筑外观、房屋套型、等候电梯区域等的相应调整。于是,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担架电梯”已成为一种行业性的呼唤。

  ●特征解密

  科技节能公摊面积未增丝毫

  在新规实施的同时,电梯行业也早已闻风而动。根据媒体报道,目前,三菱可提供一种轿厢2米深、吨位为1.1吨的窄型电梯;广日则可提供一种1.6米×1.5米、吨位为1吨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尺寸已有一些设计单位开始在使用,但专家认为这种尺寸的电梯,易造成建筑面积浪费。同时,由于各地对此类电梯尺寸要求不尽相同,普及起来有一定难度。铃木则推出了升级版“带隐藏折叠式急救担架车的住宅电梯”,以不增加公摊面积、不需另行购买大吨位电梯、担架车无停留直达目的楼层等特性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作为新版《住宅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员之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赵冠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安装尽可能减少电梯井道的面积浪费,最终保证既经济环保又能容纳担架的“担架电梯”已是大势所趋。而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