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南方供暖 政府该管 网友力挺!
图为工人在查看供暖管道。记者 王伟健摄
徐州集中供暖多年,覆盖小区260个
“关键是政府有没有决心”
政府补贴企业,企业供暖增收
徐州位于江苏的最北部,地处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未列入国家强制供暖城市。从2010年开始,徐州开始大规模集中供暖,目前已覆盖小区260多个,随着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覆盖小区的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财政今冬补贴1600万元
1月8日,气象台预报的江苏徐州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到5摄氏度。虽然阳光灿烂,但在室外待上一段时间,仍感觉到彻骨的寒意。
一走进新生供电小区居民李静的家里,一阵暖意便包围过来,雾气立刻在镜片上升腾起来。
李静说,从2000年开始,她家就开始享受集中供暖了。
徐州市供热办田主任说,徐州在几年前一直把供暖作为一项民生实事在做,政府给予供暖企业一定的补贴。
田主任拿出一份有关2012年至2013年供暖补贴和用气价格的文件,上面详细规定了居民集中采暖的补贴和价格:“2012年到2013年冬季采暖期,市区居民集中采暖用气销售价格为170元/吨,其中政府补贴20元/吨。”田主任说,为保障今冬供暖,徐州市财政对供暖企业补贴了1600万元。
田主任介绍,徐州冬季供暖每年从12月1日开始,持续供暖时间为3个月,计价方式采取的是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方式。
李静说:“热电公司给每个小区家庭装个计量表,先交一定的押金,用多少算多少。”去年,李静家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用了1300多元暖气费。“去年每个月也就400多元,比用空调便宜,而且暖气产生的热比空调来得舒服,没有那么燥热。”
目前,是否有供暖装置已经成为徐州新建小区的必要条件。
5年可收回管网建设投资
在田主任看来,徐州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集中供暖可行。
他介绍,徐州之所以能实现集中供暖,除了有供暖传统外,主要是供暖条件比较好,负责市区居民冬季供暖的主要有坝山、西区、南区、苏洋、铜山新汇5家热电企业,距离主城区比较近。
“关键是政府有没有这个决心。”田主任说,对于南方城市的老城区,由于需要重新铺设管道,工程量比较大,成本也较高,可以慢慢推进,但对于新城区来说,可以把集中供暖规划进去,做到一步到位。
对于“南方城市能否供暖”的问题,徐州坝山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武福回答得很干脆:“可行!”
马武福说,从2006年开始,坝山用了3年时间进行管网铺设,投入近亿元。而日常的维护,每年大概不到100万元。如果实行热水供暖,管网建设的投入大概5年时间就可收回。
“如果采用高温热水和低温热水供暖,基本上不会亏损。”马武福说。
马武福带着记者到高温热水热交换站机房参观。
“明年我们的高温热水供热面积可达500万平方米,通过设备技术改造,公司最高可供暖的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马武福估算,“可解决10万个家庭的暖气需求。”
马武福说,热电厂本身有大量的余热散发,而集中供暖正好能够利用这些余热,既给电厂增加了收入,也满足了居民供暖的需求。
按照他的说法,由于煤价高而电价实行定价制,坝山热电公司去年亏损1500多万元,“如果不是有一笔供暖收入,公司亏损更多”。(记者 王伟健)
图为武汉市梨园小区内的供暖管道。记者 付 文摄
武汉“冬暖夏凉”工程实施5年,仅有两年供暖
能源供给不足 成为重要阻碍
属国家政策非供暖区,用气无保障
2005年,湖北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该工程于2008年底完工并开始集中供暖,耗资50亿元。目前该工程仅覆盖约8万人,并且,由于能源短缺,仅有两年正常集中供暖。
热源不稳掣肘供暖
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冬暖夏凉”工程的唯一中标企业。
而据记者了解,“冬暖夏凉”工程实施5年来,因为受困于热源,该公司仅有两年正常集中供暖。
德威热力项目办经理凯华说,公司对此也很无奈。
2008年、2009年,受制于武昌热电公司无法提供热源而未能集中供暖;2010年、2011年,武昌热电公司天然气源有了保证,向德威公司提供了热源,德威公司连续两年向用户集中供暖,用户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覆盖24个小区、5个单位,约8万人。但2012年供暖季,上游热电企业又因无法向其提供热源,多处小区的供暖时间一推再推,用户对此相当不满。
目前武汉“冬暖夏凉”工程拥有2个热源,其中华电武昌热电公司是最早启用的热源。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该公司2012年冬天很难弄到气发电、供热。武昌热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该电厂正常运转时每天至少需要75万立方米天然气,但现在连二三十万立方米的气都要不到,机组处于停机状态,不能发电,更无热可供。
现在,德威公司采用的热源是国电青山热电公司。该公司以煤为燃料发电、供热,不受天然气供应的影响,可以成为“冬暖夏凉”工程稳定的热源。
但一开始,该公司核算成本后发现,向德威公司供暖会亏本,因此不同意供暖。青山热电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电厂用的煤都是从外省购入,运费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供热成本也比北方同类电厂高;北方城市集中供暖运行正常,是因为政府财政有补贴,而武汉是南方城市,政府不会补贴,作为电厂,亏损供暖不现实。
最后经多方协调,青山热电公司最终同意给德威提供热源。
集中供暖困难重重
武汉市披露的近6年天然气销售量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武汉市天然气销售量从2.8亿立方米增长到10.6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武汉市天然气注册用户,从2008年的83万户猛增到现在的126万户。其中,天然气采暖用户的数量从2008年时的不足1万户,增长到现在的5万多户。
武汉市天然气公司新闻发言人姜山说,“武昌热电厂如果满负荷运行,每天用气量可达100万立方米,全市将会面临大面积停气。”姜山称,目前全市处在用气高峰期,一些工业企业还在限气,根据武汉天然气用气应急预案,电厂首先在限停气之列。对于与武昌热电厂达成的供气协议,姜山称:“即使有这个协议,也是在上游来气量充裕的前提下。”
武汉市发改委主任吴清则表示,武汉要实现全面的集中供暖,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能源供给是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武汉每天正常用气量在230万立方米左右,供暖季节每天要增加200多万立方米,而天然气的供应权、供应量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协调。为确保居民生活用气,遇到供气不足时,首先要削减的就是供暖用气。
除此之外,在国家政策层面武汉属于非供暖区,国家并无供暖补贴;武汉的绝大多数城建设施也并非按照采暖区标准而建,没有相关供取暖配套设施;从气候条件来说,武汉也并非年年是冷冬,供暖季较短,加之天气变化无常,市场需求并不稳定,集中供暖后能否收回投入成本也不明确,需要冒很大风险;从环保方面来说,武汉有节能减排的硬指标,如果集中供暖,污染物排放数量必然会大幅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在采访中,大部分居民认为武汉可以集中供暖,也有近半数市民认为,考虑到高昂的取暖成本,集中供暖并非必要。(记者 付文)
南方供暖:算一算民生大账和细账
民生要算大账。为了冬天百姓的温暖,哪怕投入多一些,也值。
民生也要算细账。南方集中供暖,不能走北方的老路
下雪了,武汉人惊呼:“天啊,今天才3度!”北方人都笑了。郑州人:“我们零下3度”;北京人:“我们零下13度”;哈尔滨人“我们零下23度”……武汉人跳脚:“室温,我说的是室温!”
每到冬天,这样的段子就会流传开来。跳脚的,有时是重庆人,有时是南昌人,有时是合肥人。版本虽然不一,意思大体相同:因为没有暖气,冬天,成了南方人羡慕北方人的季节。
南方的冬天,如果没有暖气,那种彻骨的湿冷,那种难捱的无奈,不去实地体验,很难刻骨铭心。南方人对暖气的渴望,也绝非个别专家眼里的“改善型”、“舒适型”需求。
同一个国度,同一个冬天,冷暖不均,有失公平。所以每到冬天,南方人就喊着要暖气。居民喊,媒体喊,代表委员们也在喊。可是,大体上,也仅限于此。
从国家层面看,秦岭淮河以南,不在集中供暖范围,目前也没有要供暖的规划。从各地情况看,一些城市,一些小区,有过集中供暖的尝试,但总体仍呈零星状态。
南方究竟该不该集中供暖?
很多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南方冬季不长,绝对气温不低,如果集中供暖,能源要吃紧,环境有压力,管线建设投入大,房屋改造成本高,十分不划算。
南方供暖,既是经济话题,更是民生话题;既要算经济细账,更要算民生大账。发展为了人民,多好的一句话,要写进每一位理政者的心里。为了手生冻疮的娃娃,为了逢冬即喘的老人,为了冬天百姓的温暖,哪怕投入多一些,也值。
其实,即便算经济细账,集中供暖也不是真的“不划算”。政府不供暖,多数家庭也会取暖:要么用电,要么用气。集中供暖和千家万户的分散取暖相比,在能耗总量和效率上,后者一定更划算?恐怕未必。
民生也要算细账。南方集中供暖,不能走北方的老路。铺一片管线,起一堆锅炉,冒一通浓烟,都不可取。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创新供暖技术、完善建筑节能、提高供暖效率等方面,有很多细账要算。可不能一声令下,大铺摊子,造成浪费。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决心,在行动。南方供暖这件事,只要想做,总有办法,哪怕困难再多再大。坐在温暖的办公大楼里,感受不到百姓家里的寒冷,也下不了改善民生的决心。
别忘了,这是28年来最冷的冬天。也别忘了,今年冬天过去,还有无穷尽的冬天。(天山)
网友力挺南方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