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企业互掐难有赢家
中国 房地产 战略合作大会即将召开、同期中国房地产采购平台上线 参会详情<<<<<<
10月26日,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在新浪发表“苦守苦斗十数年,终将见得天日时”的博客,单方面认定江苏“检测门”已经有了答案,皇明成了揭开太阳能热水器40亿骗补的“胜方”,并在第一阶段胜出的基础上,在北京国宏宾馆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进入第二阶段的“揭短”。
火药味很重
外界认为,黄鸣之所以很快宣布这场“检测门”胜出,是这一事件的另一主角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发表了《关于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检测情况的补充说明》,承认此前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存在一定瑕疵,愿意对遭受质疑的该批产品进行复检,并请求上级部门协助核查。
但委托受检的当事另一方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却不领情,他们认为检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责任不在企业,也不认同江苏省质检院的“自我否定”,并表由于该院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日出东方将保留对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昔日的合作伙伴就此撕破了脸。
这场“检测门”事件缘起于10月15日,当日,黄鸣举行新闻发布会,质疑自今年5月国家开展“太阳能惠民工程”以来,江苏省质检院涉嫌伪造质检报告,并与本地太阳能企业――江苏日出东方股份有限公司联手骗取国家补贴。
针对黄鸣的质疑,江苏省质检院和日出东方均发出声明进行反驳,并提供了相应佐证材料。但皇明方面对这一解释并不满意,随即再度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江苏省质检院和日出东方提供的数据存在检验地点不合规、检验周期未达标等重大问题。发布会上,黄鸣还表示已向国家质检总局等部委举报了江苏省质检院、日出东方联合骗补和伪造数据欺骗公众的行为。
看似是皇明方面赢得了这场“口水战”,但本刊在查阅了10月29日日出东方发出的最新声明后发现,虽然质检院方面承认了“检测存在一定瑕疵”,但日出东方方面却始终坚持“公司产品经得起任何形式的抽检和复检”。同时公司是在取得江苏质检院出具的报告后,通过了专家组审核,再按国家节能惠民政策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补贴申报。
没有真正的赢家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潜规则”的揭露与被揭露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赢家。相反,在太阳能产业陷入极度低迷之际,三方的这场争执对行业健康发展都没多大好处。如果出于善意,当事三方绝不会用如此激烈的言辞相互指摘。联想到太阳能产业最近在网络上的互揭“伤疤”,清醒的旁观者都认为用这样的方式揭露行业“潜规则”,将使陷入困顿的太阳能产业雪上加霜。
不过个性很强的黄鸣并不这么认为,他在博客里写到:骗补的“检测门”事件,只不过是行业“潜规则”中的冰山一角,他们不会因为被外界认为是企业缠斗而停止对此事的公开,这太低估了皇明的胸怀和志向,也太低估了黄鸣本人的行事风格。
业内人士认为,这起“检测门”的出现,是围绕太阳能补贴展开的,因此当事方认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从事态发展看,双方也与“有胸怀、有志向”的企业有出入。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实际上,由于补贴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操作,因此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往往都认为当地质检部门是在“向着本土企业,处处为他们开绿灯”。此前,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立峰就提出质疑,认为江苏省质检院有可能把检验业务外包给日出东方或向他们租赁检测设备,失去了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
针对这场“检测门”引发的风波,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此事也反映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不够强。在许多发达国家,类似出具检测报告的第三方,一般都由行业协会向社会公开招标,然后公示后引入,最后抽签选择检测机构,而非像现在这种“地缘委托制”。他们认为,如果行业协会及时披露这方面的信息,并居中调停,事情就不可能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也有舆情专家认为,皇明太阳能是一家影响力较大的公众公司,在公关方面,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而不应事事都由黄鸣发“声”。实际上,现在这种由董事长对外直接披露信息的做法,一方面,显得不那么职业,在语境上也缺少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公司的对外信息披露都由董事长打头阵,往往会把自己逼入墙角。这方面,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应该有自己严谨、从容的内部制度。
记者也观察到,当事方在相互指摘时,缺少客观性,片面地认为“这些年,太阳能光伏产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商德欠缺,乱象丛生,把惠农变成了坑农,已经狼藉一片,暴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等等。这种全盘否定的说法,显然缺乏理智。
专家认为,在国务院刚刚通过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太阳能产业被列为现代能源产业。作为清洁能源,其未来的发展地位被再度肯定。同时,政府的补贴政策暂时也不太可能改变。
另据最新消息,10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表示,质检总局对此事高度重视,已责成江苏省质监局按有关规定认真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