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高仿”税单的利润比卖一套房的佣金都高

“中间人”提供的高仿真税单。 南都记者 陈奕启 摄“中间人”提供的高仿真税单。 南都记者 陈奕启 摄

  税单也有“超A货”和“地摊货” 一张假税单是怎么办出来的?实际上市面上的税单,也分为从托税局关系开具的“高仿真”版和直接伪造的“地摊货”。高仿真要经过中间人层层关系打点,造价最低也要1500元,而劣质的地摊货则有可能是一张纸质低劣、成本百元上下的自制品。

  ●“中间人”称售楼员办一张假税单的灰色收入,可能比卖出一套洋房还高

  ●东莞近三成购房者有办虚假税单需求, 超亿元资金卷入税单利益链

  售楼方,尤其是售楼员成了代办税单最大的受益者,一份税单高则数千元的“利润”空间,比辛苦卖出一套房赚取的数百元提成高得多。个别开发商人士也会利用职权为买家办税单“指路”,从中获益。

  据估计,从2010年中开始,每年至少约有三成的买房人有开办税单的需求,以获得在莞的购房资格。南都记者据此简单测算,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截至2012年9月份,东莞共成交商品住宅168972套,以三成左右的税单需求购买计算,也就是逾5万套住宅或购房者个人开办虚假税单。如单份税单需花2000元的费用进行购买,2年多“税单”购买总额或超亿元。购房资格造假成风,限制外地人入市的“门槛”形同虚设。是谁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提供生存空间?

  记者调查

  东莞办税单需求占比三成 主打深圳客楼盘需求最大

  在税局工作的一位人士向南都记者解释,开具个人纳税证明事实上只要纳税人有在莞工作和缴税,携带身份证,在办事大厅的终端机上就可以直接打印。南都记者日前来到南城税务分局的终端机前,用身份证识别后,就可选取所需个人完税的时间和年限,最终打印出个税完税证明的单据。其纸张质地和字体颜色均与补缴税单的不同,表格和税单名称均为天蓝色,而后者为红色表框和字体。该人士坦称,目前盛行的税单事实上是补缴个税,必须有工作单位,至于单位跟员工的劳动关系,只通过劳动合同作为证明文件来识别即可。“是否缴税人确实在该公司工作,办税人员很难核实和甄别真实情况。”

  在城区专门经营办证生意的芮先生告诉南都记者,2010年417新政设立购房资格门槛后,经办过的税单需求不计其数。在二手市场,多位中介经营者反映,办税单的需求在30%左右的买房人中存在。这些需求者,通常是在东莞落地,但是暂时没有缴纳社保或纳税证明,尤其是个体户的买房群体为多。有些购房者在东莞工作不足一年的缴纳证明不行,也需要购买。还有一种是外来公司派驻本地工作,但是主要缴交社保和纳税在外地的,最重要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跟本地没有联系的外地人,没有在东莞工作和生活过,但有购买需要,或是投资。在一手市场,尤其是莞深交界,或者是广莞交界的镇区楼盘需求量最大。一位专门做市场数据分析的代理机构人员测算,如外地人购房占比在六成左右的,那么其中就有八九成需要办理本地税单。整体市场保守估计需求仍在三成左右。

  南都记者据此简单测算,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截至2012年9月份,东莞共成交商品住宅168972套,以三成左右的税单需求购买计算,也就是逾5万套住宅或购房者个人开办虚假税单。如单份税单需花2000元的费用进行购买,2年多“税单”购买总额或超亿元。

  购房资格造假成风 灰色利益链蚕食调控

  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类似开出虚假税单、补缴社保证明以获得购房资格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有资深业内律师告诉南都记者,深圳造假一度成风,但在去年3月被叫停之后造假有所收敛。但是也有售楼员、中介等“顶风作案”,而目前深圳虚假资料则以办理社保证明为主。在某搜索网站上,南都记者按照补办税单搜索,也能收集到数位“代办税单”的中间人联系方式,号称能够补办惠州、深圳的税单。(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在购房行为设立上述各种资格门槛的为2010年出台的“新国八条”,俗称“417”政策,也一度被称之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在政策出台的后续数个月时间里,对市场成交量的确带来了凌厉的打击。南都记者监控的东莞商品住宅成交数据显示,2010年5月- 8月,住宅成交套数也仅为2000余、3000套,成交跌落低谷,仅高于“春节月”的成交水平。到了9月份以后,成交开始回弹,市场高位运行至去年年底。有资深业内人士回忆,在2010年,购房资格的规定出台后,无论是开发商和中介人员都措手不及,因为失去购房资格,购房需求锐减直接影响成交量。在两个月之后,开办社保、税单的造假行为开始出现,政策也很快被消化和瓦解。

  人为造假是调控效果被蚕食的主因。办理虚假纳税和社保证明,已成为楼市设资格门槛、限贷后的潜规则,并因此形成了一条相关利益链。开发商、代理商、销售员、律师事务所、银行审批贷款、中介方都成了利益“共同体”。开发商、代理商、中介机构等寄望业绩良好,促成买卖交易;销售员做税单赚钱更快,比售楼提成还呈级数翻倍,积极性更高;律师、银行贷款审批人员、税务部门经办人员也不时收获“甜头”。利益驱使下,各种造假积极性提高,源头开单造假以及购房渠道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审批通行让暗箱操作、规避政策之风愈演愈烈。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 一张“高仿”税单的利润比卖一套房的佣金
  • 深喉爆料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