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厦门模式: 多轨制下的公平之争

  一度因房源充足而被称为“房等人”的厦门,如今在保障房这盘大棋下,却因为保障房分配多轨制而遭遇尴尬。

  据本报记者厦门调查发现,厦门保障房分岛内、岛外房源,岛内房源因各方面条件优越而成为众人争抢的“香饽饽”。但岛内房源并不充裕的现实,加之保障房分配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背后多部门保障房管理,针对不同人群存在多种规则和渠道。

  针对第五批申请中,公务员有714套等问题,厦门政府部门解释是此前公务员申请积累数量多。但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公务员、厦门大学的教师在分配名额、限制条件等方面确实比一般社会申请人士要宽松。

  “一些地区的保障房制度在扭曲。”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的情况反映出,在保障房顶层制度缺失之下,一些地方以保障房之名行福利分房之实,搭保障房的顺风车,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

  多轨制溯源

  “厦门保障房实际上是一个多轨制运行的体系。”作为厦门市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设计者之一,王朝辉说,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王朝辉向本报记者详细介绍了厦门保障房的沿袭和发展。

  从2008年至今,厦门保障房将不同的人群逐步纳入,从低收入人群到“夹心层”、到公务员再到引进人才,一个群体对应一个政策文件,每个人群对应不同的申请条件,陆续出了5个左右的配售办法(试行)。

  到2009年,《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配售管理办法》将几个文件合而为一,其中保留了公务人员单列的规定。

  由此,不同的群体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和房源分配,如社会申请经适房、保障性商品房的由居委会和建设局负责,公务人员由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才引进则由引进单位负责,租赁房则由国土局负责分配房源。

  “厦门模式”由此诞生。其对外表达的创新机制包括,一是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二是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建设采取同步规划、统一布局,并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模式;三是对房屋保障类型不做事先规定,没有专门的 “廉租房小区”或 “经济适用房小区”,根据住户需求灵活调节,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混居;四是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将投机寻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但本报记者的调查显示,在实际运行中,上述模式难言完美。对于此次第五批申请人质疑的“为什么一开始就分给公务员714套,社会申请977套,厦大403套”的问题,王朝辉解释说,这是根据从08年到去年累积申请的各类人群数量进行分配的,由保障办将房源分给建设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土局,再由他们进行分配。“社会申请08年第一批只有100多人,而公务人员在08年的申请人数就有3000多。”他说。

  但本报记者发现,在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规定中,公务人员实行的是登记制,即先提出申请,有房源的时候才去登记。事实上符合资格的公务人员登记并没有这么多。

  保障房厦门模式:多轨制下的公平之争

  而对于厦大的问题,王朝辉说,根据《厦门市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优惠暂行办法》规定,本着对高端人才引进的鼓励,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在2010年签订一纸合约,将403套保障性商品房产权卖给厦大。厦大部分人士可按公务人员的程序提出申请。

  深圳市住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蔼贫认为,这种“多轨制”是不合适的。“一部分公务员和教师也面临着住房困难的问题,但是政策的差异化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平衡感。”他说。

  参加“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展 赢万元现金大奖

   手机号码:
姓名:
意向价格:
意向区域:
江北 渝北 渝中 九龙坡
沙坪坝 南岸 其它
您的意向楼盘: 您的意向面积:

  1

   
独家专题 多区域房价回暖 重庆房价蓄势待发 土地市场 二套房贷上浮30% 利率优惠或可期
城事关注 室外温度破45度 建筑隔热引关注 业内观点 成交回暖中介忙扩张 房源不讲价
楼市看点 开发商集结 重庆江北农场大作战 市场观察 重庆楼市降温 商品房少卖1712套
聚焦楼市 专访柯毅:做有责任感的城市运营商 市场动态 半年销售超6亿 冉家坝一盘微涨400
房企动态 谨慎定价 北滨路沿线房价稳中微涨
区域房价
沙区楼盘涨价 半年上涨3.78%
房企历史 大型地产专题报道:重庆房企15年 楼盘动向 2012微笑天使火热招募 微你莫属
关键词:保障房  厦门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