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不亮西边亮 库存压顶房企越洋过海谋生存

  调控压力下,巨大的库存量仍是开发商的心头大患,近期,国内房地产“走出去”的新闻一下子多了起来:万科收购港资南联地产,星河湾澳门“港澳第一豪宅”揭开面纱,招商地产宣布以2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东力控股……加上此前万通进入美国、台湾房地产市场碧桂园“染指”马来西亚、绿地开发韩国济州房市等,中国内地开发商的“国际化”路线,已经由点状、碎片化的形态,扩展到一幅越来越丰满的新生态地图。

  开发商越洋过海,是为钱,还是为市场?招商证券(香港)联席董事张春志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可以说,这两种需求兼而有之。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已经满足不了开发商的胃口,限贷、限购、限价等行政调控手段,就如无形的紧箍咒,绑住了开发商的手脚,捆得越久,“走出去”的冲动就越强烈。

  为钱

  融资“东边不亮西边亮”

  本月14日,万科对外公布,计划通过以10.79亿港元收购港股南联地产73.91%的股份,从而实现香港上市。这是继金地、招商之后,第三个意欲在香港买壳的A股上市房企。作为世界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万科现在手捧300多亿元的现金,表面看来似乎“不差钱”,但突然宣布香港买壳一事,多少令市场感到意外,此前郁亮曾多次表示,万科并无赴港融资的计划。

  不过,联系到此前王石对于万科国际化融资的说法,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早在2007年,王石就曾经表示,信贷是宏调的手段之一,万科已经意识到,仅仅是靠国内上市、靠银行借贷,资金还是有问题,因为在国内上市,融一次资要10-12个月。这对于追求高周转,主张用工业化的思路来做房地产的万科来说,显然是“无法承受之长”。

  本月10日,招商地产成功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东力实业庆祝仪式在蛇口举行。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意在拆分招商旗下商业地产业务,并曲线实现在港融资计划。国泰君安国际地产业分析师余立峰认为,内地房企现时仍主要依赖境内发债和银团贷款融资,而赴港买壳融资是新兴趋势,背后驱动力一是在港融资成本较低,二是渠道畅通。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土地资源和银行信贷资金等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到美国投资能为自己寻找一个更大的平台。”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表示,中坤在美国洛杉矶投资的一个商业项目,最终用400万美元的原始资金获得了当地银行3000万美元的贷款。

  为市场

  不限贷不限购天地宽

  本月10日,星河湾进军澳门第一盘“星河湾名门世家”揭开神秘面纱。该盘是星河湾与威得利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定位为“港澳第一豪宅”。“这么一块土地,也是我们的合作商,通过一小块一小块的积累,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才积攒起来的。”星河湾华南营销总监谢广强介绍,虽然首次进入澳门房地产市场不容易,但现在看来,走出去“天地很宽”,最看好的是政策环境不限贷、不限购,贷款利率最低不到3%,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

  去年12月份,绿地集团宣布与韩国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开发中心携手打造“六大核心项目”中的健康医疗城项目,总投资将达9亿美元,绿地的身份是“综合性地产开发运营商”。“绿地实施海外拓展战略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走上去’。”绿地董事长张玉良称。同期,碧桂园的海外“处女航”选择了与马来西亚当地房地产公司合作,碧桂园相关人士坦言,“选择马来西亚,一是看好该国房地产发展的前景,二是碧桂园要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回报”。

  张春志分析认为,在调控的重压下,开发商的手脚都受到了束缚,据他参与管理的美国房地产在线统计,近一个月预约到美国看房、购房的客户增长了100%,有90%的客户直言,在内地,有钱不让买,是转向海外置业的最直接动因。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