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戴德梁行江冰河:做商业地产要接“地气”
新浪乐居讯(编辑 景坤)19年前,戴德梁行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分公司。作为世界五大行之一,戴德梁行在商业地产领域一直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多商业地产项目的运作都是由戴德梁行亲自操刀,业绩斐然。
1999年,戴德梁行从沿海来到内地,扎根重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凭借过硬的服务质量,优秀的团队配合,以及丰富的物管经验,戴德梁行已为重庆近百家企业和机构提供过咨询管理等专业服务,广受业内好评。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世界级企业,落户重庆后却鲜少接受媒体采访。
“做人有时候也需要低调。”戴德梁行重庆公司总经理江冰河,一开口便开起了玩笑,“毕竟我们是以服务客户为主,而不是过多的宣传自己。”
多年来,这家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国际顶尖物业顾问公司,在亚太地区一直保持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对于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和现状,戴德梁行更有发言权。持续的宏观调控下,商业地产到底是否能成为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和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的商业地产又有哪些问题和差距?未来重庆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江冰河这位话并不多的智者,却往往能道出最本质的根源和真相。
救命稻草?把握不好, 商业地产也会是“穿肠毒药”
在观音桥,龙湖北城天街可谓久负盛名,同样人尽皆知的还有协信的星光68。作为两个定位并不相同的购物中心,从发展情况来看,无疑都是成功的。不仅仅是龙湖,协信、隆鑫也已在观音桥拿地,箭在弦上的商业地产蓄势待发。
无论是龙湖还是协信,在江冰河看来,都是已取得成功或即将成功的案例。“其实,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像龙湖、协信一样,做活商业地产。就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有一个万科、一个保利,不是所有的房企都能做到那个高度和深度。”
商业地产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盘活,只有短短的数年时间。从2000年后,中国商业地产进入了快速发展周期,到2008年,除成功布局一线城市,部分大型的购物中心已开始转战二三线城市,并取得成功。
“商业地产可以是救命稻草,也可以是穿肠毒药。”在江冰河看来,房企的运作能力才是商业地产能否成功的关键。“龙湖、协信这些房企的整体运作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有整体的商业团队经验,包括整个招商、经营管理能力,这不是每一家开发商都能够运作起来的。在我国,商业地产每年的供应量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够研究好市场,把定位找准,商业项目可能就会很火,但有些模式是复制不来的,盲目跟风,因此而栽跟头的房企也不在少数。”
资料显示,龙湖2011年投资物业租金收入总额4.02亿元,较上年增长40%。2011年龙湖商业租金收入的毛利率高达80.1%。在重庆,龙湖商业地产收入占据了总收益的50%,正是因为商业的高成长,让龙湖在2011年仅重庆公司销售就突破100亿元。
江冰河认为,龙湖做的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接了“地气”。
“为什么有些房企即便占据了好的地段,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却做不好商业地产?答案很简单,没接‘地气’。你看龙湖也好,协信也好,之所以能把商业地产做的好,做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定位非常准确,且能够抓住当地人的消费心理。这就是外地开发商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但不管如何,“如果一个开发商单纯的依靠住宅市场是很难做大的。”江冰河指出,“房企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持有型物业,这样才能平衡风险。”
重庆并不是香港 它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随着重庆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地铁物业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据了解,重庆目前已开通了1号线、2号线、3号线,以及6号线一期。相关数据显示,重庆轨道交通的平均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可谓十分便捷。
“城市变化主要看交通,重庆与其他城市不同,在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商业中心。当交通并不便捷的时候,每个区的消费结构忠于自己的区域和历史,轨道交通出现后,将逐步改观商圈传统的地位差别,趋于公平竞争的新机会将出现。”
江冰河同时表示,传统商圈的发展模式已趋于稳定,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但随着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发展,商业地产也有向外辐射的趋势。“比如像鸳鸯附近的奥特莱斯,并不在主城的核心范围,但也能发展的顺风顺水,除了定位准确,交通也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谈到地铁商业,香港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在香港,虽然地铁总长只有43.2公里,但日客运量高达220万人次,最高时达到280万人次,早在几年前,地铁商铺带来的经济收入就已近百亿港币。
“可重庆并不是香港,香港模式也不可单一复制。”
江冰河认为,内地和香港地铁物业的最大差别在于,香港的商业和地铁对接的非常好,几乎没有浪费的地方,而内地的地铁联通的多是住宅区。“香港是先建好地铁再修商业综合体,而内地正好相反,很多商业项目和地铁的接洽并不好。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相比香港,重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重庆商业氛围是非常好的,而且重庆拥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做支撑,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十分巨大。”
对重庆而言,地铁物业更多的是要走差异化道路,不要纯粹的照搬照抄。“但也不是说不能学习,一些新线路就可以借鉴香港,重新设计,在规划中控制。”
房地产市场不会垮 调控改变了人们购买预期
从去年到现在,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已过了去了一年有余。商品住宅市场仍不见实质回暖迹象,资金链紧张成了开发商最头痛的问题,不少中小企业也面临倒闭。对此,有人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但江冰河却不这么认为。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是为了让房地产市场更合理健康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不是短期内可以结束的,尽管现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房地产市场绝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糟糕。”
江冰河进一步表示,房地产市场的成交低迷,最根本的原因是此轮宏观调控改变了人们的购买预期。“前两年买房觉得怎么都是涨,很多人都是疯狂型购入,但现在看来,房价也是会跌的,而且跌幅还不小,这对很多购房者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相比住宅市场,商业地产则一直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发展态势。在江冰河看来,市场是对商业地产调控的“看不见的手”。
“商业地产是集中密集型产业,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多,非常复杂。住宅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抛售出去,但对商业项目来说未必会见效。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国家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调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把一些不好的、做的差的商业地产项目淘汰掉。这个行业优胜劣汰法则,在商业地产运营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问题与机遇并存 重庆商业地产路还很长
四月初,戴德梁行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潜力城市排行榜》,重庆位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
“这个排名,我们也反复研究对比过,并不是意外。重庆人口数量非常庞大,交通发展迅猛,产业发展扎实,硬件设施发展快速,这些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对于目前重庆商业地产的发展,江冰河也非常认可,“龙湖、协信、隆鑫这些本地的商业地产都做得非常不错,而且这些本土开发商能够把握本地的消费结构,比外来开发商更具备优势。重庆的商业地产虽然起步较晚,但机会却非常多,很多项目的起步都是比较高的。”
高速发展的背后,重庆商业地产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
“以重庆的写字楼为例,售价和租金倒挂,这应该是最明显和突出的问题。”根据戴德梁行最新的资料显示,2011年,重庆高端写字楼价格比2010年同期涨了93%,而租金的涨幅远远落后价格涨幅。
江冰河认为,“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重庆写字楼的租金价格明显偏低。重庆写字楼卖的多,租的少,这和部分开发商急于回笼资金也有关系。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卖给多个业主的结果就是,管理业态上不去,招商、管理方面的困惑不断,很多小业主会明显拉低整体品质。”
在商业地产的发展中,重庆面临的问题,是与机遇并存的。“重庆的商业地产发展空间非常好,但还没有成熟,需要时间,需要市场规范和引导。在一些城市,购物中心的同质化是很严重的,而现在重庆的商业地产供应量也不小,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疲塌。从解放碑和观音桥这两个成功的商圈来看,定位准确才是取胜关键。观音桥主要面对的是本地人,年轻人;解放碑吸引更多的是外地人,高端品牌。”
在采访最后,江冰河说到,“在重庆,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明朗的,向好的。这点,戴德梁行一直很有信心。”
新浪乐居全程直击重庆2012年春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