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安镇大墩村:农民成工人和股东家家有别墅
对于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镇大墩村村民来说,过去的一年,他们沉浸在幸福中——因为曾经贫困、闭塞的小渔村发生巨变:如今每家每户不仅拥有一套253平方米的别墅,而且村里还办起了公司,农民变成了工人和股东。是什么让村庄的变化翻天覆地呢?4月22日,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基础设施开工前夕,南国都市报记者探访了这个致力于打造“海南第一村”,乃至“全国第一村”的村庄。
村里办企业每人每年分红5000元
22日,记者走进陵水大墩民星环保蒸汽砖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工作着,厂长吴月兴兴奋地告诉记者:“厂里每天产15万块砖,用于新村的建设,现在供不应求,这几天厂里正整合资源,争取日产量达到20万块砖。”吴月兴原本在村里靠种植地瓜、槟榔等为生,家里6口人年人均收入在3500元左右。自从土地被征用后,如今他家里人口增到了8口人,但年人均收入没有下降,反而翻了几倍,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
目前,砖厂40多名工人都是村民,负责开车、拉砖、搬运等工种,月工资2500元左右,解决了多户群众的生计问题。“蒸汽砖的质量过硬,且只卖0.41元/块,随着先行试验区的建设,砖厂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吴月兴说。
而离砖厂一墙之隔的陵水大墩民星混凝土搅拌站也是热火朝天,安排调度的人员不停地穿梭其中。混凝土搅拌站负责人许厂长高兴地说,搅拌站解决了60多名村民的就业,村民每月能领到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工资。随着先行试验区多个项目开工,混凝土的需求很大,目前该站正加大马力生产。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兑现公司向村民承诺的“每人年终分红5000元以上”不成问题。
“我以前靠出海打渔或捡贝壳为生,每天顶着烈日干活,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如今坐办公室吹空调,用电脑操控电子秤,一个月能领2800元。”负责搅拌站电子秤的工人老吴激动地说,想起以前的生活,如今像做梦一样,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有楼住有钱花”打造“全国第一村”
记者在大墩新村看到,村里整排整排的现代别墅正在兴建中,住在老房的村民今年底即可告别世代居住的简陋瓦房搬进小洋楼。
“村里建设了987栋别墅,每家每户都有一栋,每栋建筑面积253平方米。谈到大墩村的未来,李国孩满脸信心地说,虽然土地被征了,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征地之前,大墩村村民年人均收入是3250元,2011年村里成立的搅拌站和砖厂只营业了3个月,年终给每个村民分红3000元。按照今年发展态势,年终给每个村民分红1万元都都不是问题,大大超过以前的人均收入。
此外,随着大墩新村的建设,公司还将建设一个商业街,同时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一个酒店,这样,农民的分红就很可观。“我们心中的愿景是将大墩村打造成‘海南第一村’,甚至是‘全国第一村’。”大墩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国孩信心满满地说。
“一切就像在做梦”半辈子光棍娶上老婆
“有女不嫁大墩村,挑水难如上天梯”,这是大墩村以往面貌的真实写照。“别说外边的姑娘不想嫁进本村,就连本村的姑娘都想嫁出去。”李国孩说,但过去的一年,村里鞭炮声不断,有80个年轻人娶了媳妇,就连村中上了年纪的“老大难”都讨到了老婆。
在村民李亚连家,记者看到,他弟弟住在一间简陋的瓦房,而他“家”则是瓦房旁用木板和沥青纸铺盖的小屋子。离小屋不远,57岁的李亚连正和37岁的妻子在树下哄着孩子。“我是2010年1月结的婚,老婆是澄迈的。”李亚连说,他以前靠打渔拾螺为生,生活很清贫,加上自己性格内向,所以一直打光棍。如今生活好了,他终于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年底全家人可以搬到别墅住了,这让他想起来都好像做梦一样。
“钉子户”感受最深刻儿女教育环境大大改善
“如果没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我们大墩村不会有今天。”村民李石法曾经对征地最有抵触情绪,被称为“钉子户”。当他知道农民土地入股搞开发建设,征地土地并非卖给开发商,而是政府扶持老百姓发展产业的时候,“钉子户”立即变成了最快与村委会签订征地协议、最早领到土地补偿金的村民。
李石法激动地说,他们家四口人,有两个孩子,大儿子18岁,小女儿15岁。土地征用后,他家的平房获得了11.5万元补偿,还有2.8万青苗补偿,现在他和老婆在砖厂上班,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按村办公司每人每年5000元的分红,到了年底,他们一家四口人就有2万元收入。因为生活好了,她的女儿现在送到一家每学期收费4300元的私立学校学习,儿子也送到了海口读书。
谈起村里的变化,李石法说,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了摩托车,一些村民都买了小轿车。富裕起来的农村妇女也像城里人一样,在广场跳起了健身舞,还上起了夜校学习文化,希望在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开发中得到挣钱工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