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潮起:制度设计决定市场变革
2012年4月24凌晨5点59分,SOHO中国(0410.HK)董事长潘石屹照例更新了微博——今日北京、上海空气污染指数。
早前,在由他本人出演的微财经剧《拆弹专家》评剧现场,他对众记者说,2011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力促政府部门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监测指标。
他不止一次谈到PM2.5。当然,身为商人的他,也不忘在多个场合宣传自己的项目。评剧现场是望京SOHO的售楼处,而该项目被潘石屹称为是“成本第二”打造的绿色建筑。他坦言,在PM2.5问题被公众关注之后,才决意要在望京SOHO建设阶段装置空气净化器及水处理设备,并称从2009年以后,SOHO所建的建筑必须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委副主任开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从房价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开发商不愿意做绿色建筑,仅有少数开发商走在了领先的地位;而中国的绿色建筑推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政府的强制推动力量,大于基层意识的觉醒。开彦担心,大面积推行较低的标准,会将绿色建筑引入误区。
建设部力推绿色建筑
4月中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353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3488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有24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等省市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较多,贵州、云南、海南、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这份报告也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例如,发展绿色建筑的制度措施不落实,进展相对缓慢。缺乏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的正确认识,只注意了绿色建筑成本增加的一方面(一般增加成本5%至10%),忽视了绿色建筑产生的社会环境效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此外,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针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及经济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发展缺乏标准
规范的约束和引导。绿色建筑配套政策不落实,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政策引导机制等。
政府在推进绿色建筑方面表达了强烈的愿望。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介绍,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对于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如果维持每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300个,“十二五”期间将节能25.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29.8万吨。此外,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太阳能光伏、LED价格逐步下降都为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据了解,目前,深圳、厦门等地已率先提出新建保障房全部为绿色建筑。2014年起,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房将全部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低标准误导市场?
作为国内倡行绿色建筑社区的专家,开彦的担心是,在美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以自下而上的市场机制驱动为主,包括LEED认证的发轫和形成也是通过市场力量的推动,而我国很多开发商非常浮躁,只注重于绿色建筑的外在形式,主要是以此作为卖点。“美国人做得很扎实,建筑师和律师等从业人员会将建设绿色建筑作为职业道德,甚至在许多州,居民选择住绿色建筑,政府会给予补贴。”
我国有800个项目申领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这一数目已经超过了美国,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已获世界领先。LEED认证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需要出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开彦介绍,住建部主要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几大体系,对住宅与公共建筑进行“绿色”考核,简称“四节一环保”。而住建部出台的绿色建筑相应措施,只是普及性的或者规范性的,标准较低。真正的绿色建筑规范应该是引导型的,引导建筑向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将低标准大范围推广,有可能会误导市场。“部分企业的标准甚至高于住建部的标准,下一步应由市场力量来推动高标准的建成。”开彦说,万科、招商地产等大型公司对绿色建筑的投入,已经走在了前列。
3月29日,在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招商地产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双方将围绕开展技术咨询与推广、开展“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技术”课题研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和示范工程项目、开展“低能耗绿色建筑综合示范区技术导则”课题研究,以及加强绿色建筑宣传等五项内容开展工作。
招商地产相关负责人认为,低能耗绿色建筑综合社区的兴建,将是我国绿色地产发展的下一步。而招商地产的实践经验,将可能被纳入并优化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政府的制度设计与企业的努力践行,才是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