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加快湘江治理与建设步伐——圆梦“东方莱茵河”
在今年年初的全省两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再次畅谈了他的“东方莱茵河”梦想,一时之间,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谈论的热点、新闻媒体关注的焦 点。
会上,在回答记者关于“东方莱茵河建设规划”的提问时,周强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要把湘江流域建设成为湖南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繁荣地区、生活宜居地区”;第二句是:“要使湘江真正成为一条流淌文化的河流、流淌哲学的河流、哺育新时期湖湘人才群的河流”。这两句话描绘出了湘江——这条“东方莱茵河”的未来美景,道明了“东方莱茵河”的五大特质——“绿色、哲学、创新、艺术、人才”,也为“东方莱茵河”的治理与建设找到了“风向标”。
为圆梦“东方莱茵河”,近年来,唇齿相依的湘江两岸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时3年多的治理,上下联动、干支联动、城乡联动、厂社联动,1300余条支流、860余公里干流,两岸的烟囱轰然倒下,排污的工厂悄然关闭,沿线的小采选矿全面退出,一批批环保企业应运而生……书写出了一幅全流域治理的宏大篇章。但是,圆梦“东方莱茵河”,我们这代湖南人依旧任重而道远,要翻开湘江治理的新画卷,需要抓住五个关键点来部署。
供稿:省委宣传部 撰稿:马纯红
关键点一
瞄准“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个“箭靶心”
兵法有云“擒贼先擒王”,意思是作战时抓住了对方的核心首领,便能事半功倍。湘江流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重金属污染,以2007年为例,流域内工业废水中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4.5%、37.1%、6.0%和14.1%,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
我省将继续加大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以“控制增量、消化存量”为总原则,重点展开对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浏阳七宝山、岳阳原桃林铅锌矿、娄底锡矿山7大工矿区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整治。推进流域内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3大产业优化升级,控制各工矿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力争“十二五”末重金属的治理大见成效,摘下“沉重的河流”这顶让我们尴尬的舆论之帽。
在治理湘江上,如果瞄准了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个“箭靶心”,找对了主攻方向,能够费力小而收效大,也就能有效加快治理步伐,加快至美湘江的建设步伐。
关键点二
扎紧“重污染产业治理”这个“要塞口”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这句顺口溜是当代湘江污染日益严重的真实写照。治湘江,首治产业,必治企业。我省冶金、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加工、机械等行业大多分布在湘江流域,而这些行业大多是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偏重与布局不合理问题突出,对环境的污染大。我省将全面实施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取缔关停、淘汰退出、停产治理、整体搬迁”的计划。到2015年,所有重污染企业全部退出,工业园完成产业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
在治理湘江上,针对“重污染产业”展开的“关一批、退一批、停一批、治一批、搬一批”的治理计划,将把“浩浩碧水”源源不断地覆盖到湘江全流域,湘江因产业而大气,产业因湘江而朝气,为圆梦“东方莱茵河”注入生生不息的生态动脉。
关键点三
备足“治理资金”这个“粮食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知道,湘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修复补偿、温室气体减排、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方方面面,而且与莱茵河一样,先污染、后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统计,湘江治理的投资总额达3700多亿元。仅重金属污染治理所需投资就达595亿元。在湘江治理的投入上,资金这个“粮食袋”要能够保证“治理”这张口吃得饱、吃得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传统的银行信贷,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未来五年,我省将投入595亿元治理湘江,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创新BOT、PPP、TOT等项目融资方式,有效激发市场潜力,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湘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以保证湘江治理不断“粮”,资金保障不断“链”。
关键点四
打造“湘江风光带”这个“宜居地”
长沙市的退休干部黄芳阿姨说:“我好像得了职业病,每天都要来湘江边走一走,看一看,一天不来就不舒服。”湘江治理,表面上改造的是一条河流,实际上改变的是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一个时代的生活理想。治理湘江,需要注重湘江的内容建设,使湘江弥漫出浓郁的艺术气质,从生活享受上把湘江打造成“艺术之河”。
未来五年,我省将全面完成长株潭湘江277km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其中株洲段的建设计划将于今年内竣工。开展衡阳、岳阳等市沿江沿湖风光带建设项目,同时,在流域内已建或在建的风光带中,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赋予园路、亭台文化内涵,达到人与水、自然和文化的和谐,形成具有艺术魅力的湘江风光带,使湘江流域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流连之地、诗意的栖居之所、精神的愉悦之处。
关键点五
设“湘江建设委员会”这个“联合体”
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水”的产权难以界定,湘江也是如此。目前,湘江流域实行的是各市分治管理的模式,这带来了各市行政分治和各行业条块分割的种种弊端。 上游城市和下游城市“利益独立”和“产权不清”带来的环保困惑,成为湘江治理的一只拦路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莱茵河治理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全流域一体化管理”。借鉴莱茵河的治理经验,我们可以成立湘江建设委员会,并在流域各市、县(区)成立相应市、县级机构,在治理上不再各自为战,转而变成为统一部署和协调行动。湘江流域的8个市,同在一个省,同饮一条河,应该加强合作,携手保护母亲河。如果全省上下“一盘棋”,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就能够取得“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的良好效果。
圆梦“东方莱茵河”,湖南人民已踏上新的征程。我们相信,随着治理与建设步伐的加快,奔流千年的湘江,必将实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涅槃重生,也必将重现“碧波万顷”、“皓月千里”的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