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旭:有感于一家房企的倒掉
□杨红旭
近日,一桩房企破产案闹得沸沸扬扬。杭州余杭区法院受理西城时代家园开发商金星房产破产案,这是本轮楼市调控以来,杭州地区第一家因资金链问题申请破产的房产公司。从社会新闻角度观察,这也是近两年全国第一起被广泛报道的开发商破产案。
案子比较复杂,道理却也简单。2012年初,金星房产的母公司浙江中江控股集团资金链断裂,主动向政府汇报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并申请破产保护。金星房产仅有正在开发的两个楼盘,一个便是西城时代家园,而这一项目也是作为外行公司的中江控股,于2008年收购的一个烂尾项目,至今金星房产5次转让股权,约50套未售房源因债务被法院查封,楼盘延期交房已经是第二次,上次延期一年。
此宗破产案,可反映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楼市调控之下,房企日子难过。众所周知,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房价,而开发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房价的上涨,房价涨不动或者下跌,自然会损及开发商的利益。去年四季度以来,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开始下拐,多数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已持续下跌6个月左右,房地产企业的营业利润当然显著萎缩。
如果仅仅利润减少了,那也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事实上,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亏损,这就演变成了生与死的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房企的负面消息可谓满天飞。比如同在杭州城,某著名的大型房企就屡屡曝出“高危”的消息,甚而传言将被“收购”。但至少目前看来,其已基本摆脱了资金方面的危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型房企抗风险能力远超小企业。少数地区比如长沙,近几个月已传出几例开发商老板跑路的消息,买房也成了一种危险行为,搞得人心惶惶。
很不幸,金星房产属于小公司。同样不幸的是,刚进入房地产业不久,便遭遇了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更加不幸的是,其主要项目位于楼市“重灾区”的杭州。杭州楼市有一个特点:投资投机性需求旺盛,涨时涨得特凶,跌时跌得也快。纵观本轮楼市降温,整个浙江地区,是全国楼市下滑幅度最大的省份。其中,温州房价下跌幅度位居各城市首位,作为省会的杭州,同样 “凄风冷雨”。去年四季度以来,部分项目率全国之先,进行大折扣促销。少数项目纯属“赔钱赚吆喝”。
第二种情况,外行做地产风险凸显。过去十多年,我国房地产业有一个鲜明特点:利润厚、门槛低。只要有资金,不管有无经验,皆能一头扎进这个“蜜罐”爽翻天。扳着指头算算就会发现,近十年几乎各行业,都有一些大企业进军房地产。至于类似浙南的中小老板们,在主业掘到一桶金后,进入房地产业的简直多如牛毛,前些年多在大城市搞开发,近几年则遍布全国中小城市。
然而,随着近几年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以及房地产政策法规的逐渐完善,一方面房价涨幅缩小,甚至近几个月开始下跌;另一方面,低价买地、贿赂官员等非法违规行为越来越难操作。于是,这些经验少、专业差的外行企业,在房地产界发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遇上去年以来的楼市大降温,大企业还有财力、资源斡旋,大不了当一回“猪坚强”,但像浙江中江控股 (集投资、科技、制造、贸易、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这种民企,原本实力并不强,而且近几年才刚刚入行,则情形危矣。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金星房产破产案,是行业加速优胜劣汰的一个标志。这是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的一个侧面,也是行业趋于健康的表征。当然,值得留意的是,这是一桩“破产保护”案,并非“破产清算”案,后者即指企业关门倒闭,前者还存在重组的可能性,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苟延残喘”一下。假如真能熬过这一关,仍有一丝新生的希望。不管怎么说,“破产”二字,就意味着资不抵债。而政府必须考虑如何解决这一案子的后遗症:房子已售,却未竣工。如何保护业主利益,恐怕也是个大问题。
(作者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