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东风韵艺术中心

新浪地产设计

艺术中心所处的东风韵艺术小镇,位于云南省弥勒市市郊,距省会昆明约一小时车程。自 2014年起,云南艺术家罗旭在此创作了“万花筒”“半朵云”等一系列类雕塑装置的建筑群落,红砖砌筑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簇生瓦窑,与赤红无垠的云贵高原、粗犷的山体,构成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异域世界,这一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艺术特色小镇由此为人们所熟知。


1.jpg


“面对一片绵延的红色土地与超尺度的类雕塑建筑群落,艺术中心的介入将不得不考量场地的原有秩序。五块天外来石组成的‘红色石阵’既非显性的跳脱者,也非匍匐的地景建筑,我希望借由非常规的建筑形式语言及当代材料的工业化运用回归原生的自然性,完成一次与场所的气质对话,实现场域的更新。”—— 孟凡浩


2.jpg


当将视线再次放回到广袤绵延的红土地上时,一组“半掩于沙土中的石头”缓慢出现,带着原始的永恒感,勾连起对自然的敬畏之意,也如中文语境内辩证看待谦逊的智慧“大巧若拙”。由此启发,建筑师选择回归⾃然性,在红色的高坡场地上置入一组生长的“红色石阵”,自由切削的形体与粗犷的肌理,削弱了建筑自有的人工感,使其犹如五块天外来石,经岁月风化仍伫立于此。


3.jpg


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场景感的营造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建筑师拉长了参观者进入建筑的路径,经由花海、水景和片墙,在自然与人工地景的渐次过渡中,缓慢靠近棱角分明的“红色石阵”,形成进入建筑之前的仪式感。在非正交形态与体块的切削下,形成了置身于峡谷间的空间体验。体量之间的尺度收放,重塑了我们对场地的天空、田地与山岭的观看视角和身体经验。


4.jpg


“石阵”的策略实现了建筑功能的化整为零,而玻璃中庭将五块独立的“红石”串联而起,将建筑形态化零为整。中庭由此成为内部空间的核心,所有活动围绕中庭展开,与此同时,各空间也均能独立运营,艺术中心实现分散式布局与整体性功能的统一。在纵向上,顺应场地南北向自然高差的中庭大台阶,衔接起了首层与负一层空间,并形成了就势而建的公共演艺与书吧空间,观者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阳光,感受内外间的自然渗透。


5.jpg


承载大小展厅及剧场的独立“石块”在不同的高差上错落排布。而在空间内部,阶梯跨越5-6米高差顺势而上,观者可以体验“山地栈道”的游走感。峡谷的意象也延伸设计至室内灯带、条状开窗、前广场路径等建筑元素中,空间张力在内外之间循环往复。


6.jpg


在处理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系时,也必须考虑与红砖雕塑建筑群的相对关系,采用雕塑群所使用的传统材料是有效的回应办法。但在技术规范、施工精度与结构安全性等多重要求下,最终选择以现代材料的工业化运用,实现在地性的文化表达,也试图为未来弥勒当地建筑工业化与建造工艺的发展进程提供些许经验。最终,艺术中心以钢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外立面则采用赤色混凝土干挂幕墙体系,形成了如“红石”般的切削形体与质朴肌理。


7.jpg


云贵广袤的红土地给予人们的初印象,是粗犷、野性,沉静而永恒的,建筑师希望建筑的介入,并未扰动原有的场域秩序和气质。原始而粗犷的建筑形式,让人联想起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千万年变迁,也将在时间的更迭中表达着它的多重身份,是记录者,亦是纪念者。


8.jpg


更进一步地,东风韵艺术中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在功能上弥补了度假休闲之外的群体集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它也将是小镇的空间符号,为来到这里的人们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与材料体验。最终,作为小镇目前规模最大的公共空间,它将持续支持小镇对外发声并提升艺术影响力,从而带动小镇的未来发展。


9.jpg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