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英蓝中心

新浪地产设计

杭州英蓝中心位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畔,与有着千年历史的香积寺隔街相邻。按照“成就寺庙”的第一命题,ARQ建筑事务所以恭让寺庙为设计前提,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使一组崭新的现代化建筑群完美融入周边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古老历史寺庙交相辉映。而在“尊重礼让”“与古为新”的规划基础上,ARQ建筑事务所以统一且连贯的设计语言,创造出一系列纯净简练又富有光影美感的建筑,为英蓝中心赋予了现代时尚的都市形象,并形成了一个丰富活跃的内部社区,造就了一座具有辐射力的现代城市综合体。整个项目不仅是一个拯救性项目,更是破解老城与新兴建筑群和谐共生、彼此成就的城市课题探索。它既保护了整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又使得传统对话未来。


1.jpg


英蓝中心所处的地块不仅位于大运河畔、香积寺邻,其周边还有富义仓、江涨桥、乾隆坊、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丰富的历史文脉。整个项目与香积寺仅隔了一条24米宽的丽水路。一边是仅14.69米高的历史名寺,而另一边则是规划高度80米的现代建筑群——若相邻而建,如此高度及体量的建筑群,势必给香积寺和整片区域带来用不可逆的压迫感。因此英蓝集团决心“成就寺庙”——主动退让30米。


为了充分尊重和礼让周边的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设计主动地将高层建筑体量从用地红线后退30米,恭让香积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高楼对寺庙和运河畔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压迫,为香积寺让出了天际线,成就了寺庙。主动退让30米,使寺庙、项目与城市环境之间有了呼吸的空间——9米高的建筑群与香积寺沿丽水路一侧的厢房体量相近,在一种人性的尺度上,产生了古制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形式对比之美,营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2.jpg


主动退让30米,也意味着巨大的设计挑战——后退30米,在原规划80米高的区域只建9米高的小体量建筑,使得剩余的建筑用地更为紧张。因此,平面规划需要更为精细地考量建筑密度、建筑尺度、人流、动线、规划条件及彼此的关系,在不过多损失建筑容积率的前提下,创造精致的建筑作品。


高层建筑群、低层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的关系,同样是设计焦点——借由丽水路侧9米高的小尺度建筑群,项目的尺度从摩天大楼逐渐过渡到城市街道。同时,9米高的小建筑群串联为了一条画廊街(Gallery St.),将艺术、文化、潮流引入街区,在街道两侧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照。


在主动退让30米的基础之上,ARQ建筑事务所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三进合院式空间布局,引入并吸收了香积寺对称的布局及大兜路历史街区的街区肌理。以轴线贯穿古今,以公共空间锚定场域。从北京到杭州,从紫禁城到香积寺,运河两端的建筑,无论是故宫的三大殿,还是香积寺的三院落,都采用了三进合院式的空间布局——这种富有条理、脉络清晰的空间布局,某种意义上正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同样的布局理念也融入了英蓝中心的整体规划之中。参照着中式合院的建筑布局,ARQ建筑事务所在场地中设定了 “两纵三横” 5条轴线,并将它们作为场地中的主要流线,同时沿着南北主轴线营造出了“三庭院”,为整个项目绘上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底色。


3.jpg


南北主轴线——从城市空间,进入到外向的文化商业空间,再延至内向的住宅空间,创造了一种渐进式的空间体验。


南北侧轴线——临接画廊街,将主体建筑群与香积寺相邻的小体量画廊建筑群相连。


横向三条流线——贯穿东西方向,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域,高效引导人流。南面流线为通往香积寺人群的主要地面流线;中间流线为商业人流的主要动线,横穿整个商业广场中心,连通下沉式广场、地下室与地铁;北面流线则为进入住宅区域的主要流线,东接地铁、公交车站,西穿大兜路文化街区直至京杭大运河。


沿着基地纵向的主轴线,三个主题广场从南至北递进,形成纵向联系的空间形态。围绕着它们,高低错落的建筑分布在四周,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合院的关系。三座庭院各具特色,从南至北分别服务于文化办公、休闲商业及高端居住生活方式——这种从外到内的空间变化,正如中国传统建筑中从厅堂到里厢一样,形成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也使整个空间的体验极富层次。同时,它们作为人们聚集、活动的重要空间节点,也为整个街区内部带来了生命力。在五轴线、三庭院、递进式的规划基础之上,设计还将更多的用地留给文化艺术,营造出更多维的公共开放空间,公益市民和社会。它将成为一个具有都市化辐射力的开放街区,当代艺术与生活方式的聚集地。


4‘.jpg


整体规划使得整个英蓝中心既成为了一个丰富、活跃的内部社区,也成为了一处具有都市化辐射力的现代城市综合体。而在此基础上,ARQ建筑事务所以统一、连贯的设计语言,创造出一系列纯净简练又具有丰富光影关系的建筑,为英蓝中心赋予了现代而时尚的都市活力形象。


项目的办公空间主要集中于东西的两座塔楼。办公塔楼的形体和空间设计旨在创造出新经济、新概念,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环境。


设计充分利用香积寺及运河景观资源,用平立面设计手法削弱塔楼的面宽及体量,消除了高层塔楼对周边环境,尤其是寺庙的压迫感,使建筑形态与西侧香积寺及步行街建筑相得益彰。每座办公塔楼均由7个体量组成。其中,4个塔楼体量在平面上合并交叠,通过核心筒的有效结合,得到了更为高效、灵活的空间,并在垂直方向上错落有致,形成了差异化的立面形体。3个透明的玻璃盒子悬挑于塔楼之上,突破了建筑主体的边界,在建筑中创造出一系列非常规的内部空间,丰富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关系,强化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悬停于空中的独特体验,不仅将京杭大运河畔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也可远眺跃动的城市活力。


5.jpg


项目的商业空间为开放式的街区形态,充分利用了项目中的公共空间,将基地周围的人流从各个方向引入到中心的广场地带。这一开放式的商业街区引进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商业业态——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业态相互补充,既充分满足了市民日常生活与消费娱乐的需求,更衔接城市,最大化了空间的商业价值。同时考虑到住宅人群、办公人群及顾客人群带来的差异化流线,设计利用现代商业建筑流线的设计手法,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打造出了室外商业步行街的商业流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商业空间中融入公共艺术,为人们创造出了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下沉广场未来将置入超级艺术品,将吸引人们走进街区,享受与艺术的交流。


画廊街作为项目西侧的沿街展示商业带,由4组两层的建筑组成。其建筑设计延续了办公塔楼的设计语言——纯净的白色盒子与玻璃盒子。在展示艺术品的同时,两种盒子在形体上相互交叠、彼此错动,形成了富有节奏韵律的沿街立面,与香积寺体量均衡,既呼应了办公塔楼的建筑形象,也与香积寺友好对话。英蓝中心现代而时尚的建筑设计,不仅为其本身打造出富有活力的都市形象,也与一街之隔的香积寺互为呼应、彼此对话。匠心独运的设计、生机勃勃的商业,以及富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在此融合,将让英蓝中心成为一处世界性的打卡胜地。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