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至今,其间不论是小路、溪水,还是古朴沧桑的百年老街、九曲如练的街巷里弄,无一不映刻着岁月的风雨侵蚀和历史留下的踪迹,令人情不自禁感慨时光流逝。
本文整理了5个乡村改造项目,让村庄“升级”,感受岁月的洗礼,感受新与旧、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碰撞”。
近些年我国城市发展飞速迅猛,城市品质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大力实施着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大会再次提出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变得更“高颜值”、“高气质”、“高内涵”。
何为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并非一味地将乡村打造成城市化的模样,乡村本就是美丽的,所谓改造,是基于满足客户需求,最大化突出乡村自身独特魅力。
新农村建设
即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即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在此基础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増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本文针对行业内5个乡村改造的项目案例进行盘点,从设计中感受历史与未来的连接,文化与现代的结合。
安石乡村书局—— 梯田之上,大树之下
锋茂建筑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筑师希望在这个公益性质的图书馆里,在两棵大树之下,村里更多的孩子能在这里阅读、体验和交流,让书香融入到村民日常的生活中去。
![书局1.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81772045269112418.jpg)
![书局2.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82084543865324380.jpg)
四川宜宾安石村,一个普通乡村,背靠碾盘山。村落阡陌相通,田塘错落,屋树交织,是典型的川南聚落。
乡村书局位于安石村中心位置,三条道路交汇之处,场地与道路有4m的高差。建筑面对稻鱼共生区,建筑背后为开阔缓坡。
![书局.jpg 书局.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84051640496681407.jpg)
一条平缓的“之”形坡道联系道路和建筑前院,以丰富有趣的游览方式将人引导进建筑。景观“梯田”穿插于坡道之间,消解了高差,将建筑与四周农田融为一体。种植池采用当地的红砂岩作为材料,请当地的工人施工完成。
![书局改造前.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86136423725878819.jpg)
![书局3.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86645777717989774.jpg)
改造前后对比图
东钱湖韩岭古村—— 渔樵耕读,陌上花开
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建筑师充分尊重历史传统村落原住民生活生产需求,详细研究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的新需求,通过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设计手法,营造出“渔樵耕读”人文隐居环境氛围,实现历史传统村落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良性发展。
![古村2.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97432837964666687.jpg)
![古村1.pn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797453151905137736.png)
韩岭古称“韩岭市”,是浙东典型的水乡古村落。历史可上溯至唐天宝三年东钱湖疏浚之时,闻名一时的“韩岭十景”至今有迹可循。
村中建筑古朴自然,檐、廊、院、桥、井、树,一派水乡古村的田园诗意。
建筑师在设计规划时,以“渔樵耕读”人文美学意境为韩岭古村景观风貌控制的内核,让历史与现代对话,村落的保护和文旅发展有机融合。
以水街为核心轴线,保持整体山水之间以“渔樵”谋生的隐居村落风貌,通过龙泽地块文人私家园林,“韩岭印巷”的新中式村落园林,JUN酒店的新中式园林,营造现代“耕读”休闲度假氛围,满足古村落新发展的需求。
![古村改造前.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24304699951138719.jpg)
![古村.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25223441075830972.jpg)
改造前后对比图
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 回馈岁月期待
AECOM
AECOM相信,历史片区不应只是游客的目的地,更应是城市的一部分、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西苑、南广场及市政道路景观设计中,项目团队致力于平衡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片区遗产保护的关系,并实现历史片区空间的活力复兴与现代重塑。
![小雁塔.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32855762957647233.jpg)
![小雁塔2.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33157322218658134.jpg)
位于西安市内的小雁塔,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用以存放佛教经籍。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历史建筑,记录了这座长安城的文化记忆。
![小雁塔1.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35004191295716284.jpg)
![小雁塔4.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35278963292742810.jpg)
正如AECOM项目景观设计师潘越所说,“从设计到初现历时一年多,所幸重新把它还给这座城市时,它是被需要的,所幸那些守护数十载的大树还在这里。这是一个关于克制、尊重与敬畏的故事。”小雁塔历史片区经改造后,从原本被极少利用的片区空间,转化为城市中的生态空间、多元包容的场所,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不同人群彼此联结。
![小雁塔改造前.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37297012624541168.jpg)
![小雁塔3.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37659502462667043.jpg)
改造前后对比图
南京溧水仓口村祠堂—— 修缮性改造
米思建筑
不知是否是现存传统祠堂数量较少的原因,当代建筑师很少有机会接触或关注祠堂建筑。而其强烈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印记,以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不可名状的宇宙法则和宗教精神,使之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祠堂.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42140703746677486.jpg)
![祠堂1.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42395387273232963.jpg)
项目位于南京溧水仓口村。村子古称“梅梁渡”,是明代应天府的漕运码头和粮仓,曾是市井繁华所在。村落肌理保存较好,传统建筑具有南京周边典型的“吴头楚尾,南北辉映”的融合式地方民居特征。
![祠堂3.jpg 祠堂3.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44490781966631437.jpg)
祠堂建成后新旧编织的清水墙、原初质感的木构架带着时间的痕迹,质朴地融入了村落的环境,真实建造反映了历史和当代的对话以及文脉的延续。白天,院墙上略高于视线的那道缝隙昭示了它的与众不同。晚上,缝隙中透出一条光,成为昏暗巷道的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这条光便是建筑师追求的仅存的祠堂建筑的“公共性”,希望能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丝微弱的人文关怀。
![祠堂改造前.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47595224654280003.jpg)
![祠堂2.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48726459151356390.jpg)
改造前后对比图
南京日报社——梯田之上,大树之下
张·雷设计研究(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熙南里是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公司近年来精心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伴随着南京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这一区块开始整体保护性更新,以甘熙故居、评事街、大板巷、绒庄街等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南京老城南市井文化为依托,熙南里区域将逐步建设发展成极具代表性的主城区历史文化休闲街区,集戏曲表演、非遗展示、老字号品牌、大师工作室等于一体,再现《南都繁会图》的繁华盛景。
![报社2.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53068702938124325.jpg)
![报社3.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53441539657222016.jpg)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熙南里一般指的是甘熙故居以南,东起中山南路,西至鼎新路,南起升州路,北至泥马巷的南京老城南代表性区域。
![报社1.jpg 报社1.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55605565195478035.jpg)
将原有南京日报社地块改造为熙南里大师工作室,充分反映了建筑在街区持续更新过程中打破产业、文化、生活之间的界限,以设计美学撬动美学经济生产力,激发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创新理念。
![报社改造前.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56578123338070110.jpg)
![报社.jpg](http://zkuyoucai.dichan.com/ueditor/net/upload/image/20221024/6380222857015608604566856.jpg)
改造前后对比图
未完待续......
期待未来更多乡村可以风韵留存的同时,持续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水平。让本就美丽的乡村,重新繁盛,熙攘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