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之下,节能减排成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新命题,房地产业作为高排放、高能耗产业,是排碳大户。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日益提升,对居住环境、品质提出了更多诉求。
在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的双重需求之下,房地产行业也已经向绿色低碳和健康居住模式转型。
本文结合中国金茂、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万科集团、碧桂园5家房企的案例,盘点行业内绿色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变革。
中国金茂光伏建筑一体化
相较于动物而言,植物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如果欧洲的房子也能像植物一样,将太阳能高效地转化为某种能量储存起来,为人们所利用,这个冬天可能就不会那么寒冷?
这样理想的建筑,实际上已经存在于世,就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光伏建筑。
一般来说,光伏建筑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普通型光伏构件(BAPV),光伏组件在建筑物建成以后,后期加装上去,能够进行光伏发电。另一类是建材型光伏构件(BIPV),光伏组件与建筑物在建设初期就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集成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建筑构件,光伏组件可以直接代替部分建筑材料使用。
相比于一般的BAPV,BIPV建筑能够将光伏发电系统融于建筑本身,成为建筑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不仅能提高建筑利用空间,还能增强美感,此外在稳定性、安全性和节能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金茂2016年成立的金茂绿建,聚焦智慧能源、建筑科技两大版块,进行了大量产品研发工作,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打造“会发电的房子”。
依托世界顶尖的纳米和光伏技术,中国金茂研发出光伏顶、光伏墙、光伏玻璃、光伏石材等系列产品,提高光伏绿色电力应用比例。
北京广渠金茂府采用灰色光伏墙产品+隐框光伏墙系统
中国金茂的BIPV技术已应用于广渠金茂府、三亚金茂丽思卡尔顿酒店、北京金茂怡生园酒店等项目。截至目前累计铺设面积已超15000平方米,装机容量近1700kW。
三亚金茂丽思卡尔顿酒店采用灰色光伏瓦产品+自研光伏瓦系统
此外,金茂通过运用物联、移动互联、大数据底层技术,围绕空间、人、服务三个关键要素,形成了智慧社区、智慧生活、智慧运营三位一体的智慧物业管理体系,用先进的技术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带来更加智慧、便捷、安全的居住体验。
华润置地 健康建筑
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建筑还应该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华润置地华东大区总部V5办公楼,荣获2021年Well最高等级铂金级认证,该认证被称为“建筑界的奥斯卡”。这是对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绿色科技、创新思考及设计美学等方面的高度认可。
WELL认证是首个从健康角度对建筑评价的标准,通过对空气、水、营养、光、运动、热舒适、声环境、材料、精神和社区10大体系112项建筑环境指标的检测,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室内环境。其标准极为严苛,截至目前全球仅有293个已认证WELL项目,铂金级总部办公认证项目更是凤毛麟角。
华润置地华东大区总部办公楼实景图
办公楼所在的上海万象城,拥有独一无二的5万平方米超大空中花园,创造了沪上首个空中花园生态景观办公,营造出全景花园式的生态体验。
架空地板、新风系统、中央空调、智能闸机、双层LOW-E玻璃幕墙、竖向建筑遮阳、充电车位等等设施,保证了写字楼的舒适与气度。
除了办公区域外,另有workshop会议室、电话间、快速讨论区等多种空间,并通过声学设计,选用隔音降噪材料,为每种空间设置不同的声环境水平。
人体工程学办公家具、配有淋浴设施的员工健身房、提供蔬菜水果的食堂、RO反渗透过滤段的直饮水机、母婴室、开放书架等设施,关注员工的身体、心理及社交健康。
华润置地华东大区总部V5办公楼,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践行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开启了商务办公与生活空间的变革,以健康建筑赋能,与城市共同成长。
中海 零碳建筑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人们提出了零碳城市的概念。零碳城市,是指城市对气候变化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或者说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零碳建筑是零碳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零碳建筑也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实现建筑物净零排放是当下的热点话题。
中海企业集团深圳后海总部基地,是中海首个零碳项目,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不采用污染性常规能源,并加强开发可持续能源,从规划布局、节能减排、工业装配三个维度展开实践。
中海企业集团深圳后海总部基地
在前期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比如深圳常年气候、风向、光热条件,并从规划布局、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及围护结构等方面,最大程度降低建筑用能需求。因势利导,为建筑的零碳策略奠定良好基础。
“阳光是世界上最好的材料”,总部基地因地制宜地采用偏筒+中庭的布局方式,实现对均质化采光的需求,减少对人造光源的依赖。
“会呼吸的写字楼”,采用南北贯穿式的边庭,创造良好自然对流风;通过风环境和热环境测算,竖向贯通中庭的设计,全年可实现约2000小时自然通风,减少140-16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耗能亲自然”,节能幕墙及遮阳系统的应用,每年能够减少40%的太阳辐射量。此外,建筑打造屋顶、露台等绿色空间,实现多层次立体绿化,让处于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核心区的人们拥有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在节能策略上,转被动为主动,通过空调系统节能、高效能源利用、节能照明、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同时,工业化建造也是总部基地零碳策略的重要部分。建筑幕墙做到了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实现了72%的标准化单元板块、100%的装配式安装,室内装修除大堂等特殊功能空间外,约60%的公区实现装配式装修交付。
万科 低碳出行社区
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公共交通引导发展(简称TOD)的理念是将城市建设和运营紧密地围绕着公共交通站点400-800M的步程范围展开,从而达到低碳出行导向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
针对国内不同城市的发展特性,万科近年来打造了多个TOD项目,其中上海“天空之城”是该系列创新实践中的代表作。
上海“天空之城”项目效果图
上海“天空之城”项目紧邻轨道17号线徐盈路站,距离虹桥机场和高铁站交通枢纽,仅3站约10分钟行程。该项目通过跨越崧泽大道且直联17号线的轨道车站站厅,运用空中步行街道串联和缝合了原本被市政快速路、高架轨道、车辆段超大用地、河道等分隔的多幅地块,形成“车站+步行”辐射下的低碳出行社区,原来的车辆段用地则华丽转身,担纲起“依托轨交站点的综合社区中心”之定位。
车辆段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万科充分挖掘TOD辐射半径内的土地空间,以17号线徐盈路站为节点,将轨道、商业、住宅等配套根据区域整体需求进行"加载",构建共生共享、开放集成、循环生长的生活模式,让城市中的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
通过对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绿色建筑的探索实践,实现生活、工作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打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社区。事实证明,“天空之城”在上海的实践,通过客群凝聚、功能综合、渐变布局、社区核心等策略很好地完成了“轨道上盖的城市综合体(街区)”。
该项目凭借选址与交通、可持续场地、创新、材料与资源、能耗与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用水效率等获得的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金级预认证。
随着城市轨道网络的快速发展,期待TOD模式可以有更多的突破,推动城市的低碳出行,打造富有特色活力的城市立体复合社区。同时整合更多车站周边被分裂的地块,产生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碧桂园 建筑机器人
提到机器人,你会想到什么?是电影里神通广大的机器人战士、商场和酒店里萌声细语的机器人服务生,还是家里的小爱同学?其实有一部分机器人已经走进工地,和工人一起在太阳底下辛苦工作。
碧桂园成立博智林,围绕建筑机器人搭建系统化研发体系,进行建筑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打造绿色产业。
据最新数据显示,正在研发中的建筑机器人近50款,已投入商业化应用的超过30款,服务覆盖29个省份超600个项目。
2021年11月18日流动制砖车被新华社报道片段
其中,这辆流动制砖车可以让工地上的砂、石头、混凝土等建筑余料不用再被搬去填埋场,而是采用游牧式作业方式,就地进行再加工,转化为符合要求的再生建材制品,如园林路面砖、植草砖、盲道砖等,同时节省了建筑废弃物的清运费、减少粉尘污染和运输排放,使得建筑废料实现无害化一站式解决。
在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凤桐花园中,博智林流动制砖车“上岗”后累计消纳建筑垃圾450吨,生产路面彩砖超过20万块。
在建筑业,建筑施工的现场清洁向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不仅小石块和灰尘等难以打扫,而且人工清洁效率低、成本高,还会给施工人员造成“尘肺”等健康危害。
工人们戏称其为“大眼仔”的建筑清扫机器人
这台建筑清扫机器人配备了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还有防撞条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建筑场景下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自主清扫并自动倒垃圾,还可以智能避开障碍物,清扫效率更是人工的三倍。所到之处,灰尘、碎屑、小石块等工地垃圾都被清扫得一干二净。
此外,碧桂园以“机器人+装配式”为主线,通过科技与模式创新跑出了智能建造加速度。
绿色创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机器人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推动建筑行业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有利于解决我国建筑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践行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科技及技术的加持下,房企将绿色低碳作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同时探索出来了一条适合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绿色之路,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