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新浪地产设计

15-峻崖潭.jpg

       

2018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园博园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一片滨河的丘陵农业区,但场地东南区域分布着一系列的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设计面积约33公顷。场地上共7个采石场,有的已停采了几年,有2个直到园博会申办成功时才停止开采。由于开采采用的是爆破方式,因此开采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采石场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耸的悬崖,荒芜的地表,深不见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锈的采石设备。


03-水花园.jpg



18-飞瀑湖观景台.jpg


       设计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采石场地质情况复杂,岩壁破碎,有崩塌落石的可能,有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采石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植被的修复面临很大挑战;采石坑的地貌极其复杂,无法依据现状测绘图纸进行设计;采石坑的水位一直在变化,尤其是最后停采的2个采石场,水位一直在持续上升。设计没有有效的水文数据。


25-台地花园.jpg



24-台地花园.jpg


       为了精确地开展设计,设计师通过无人机航拍扫描,得到所有采石场的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得以从始至终在三维空间上进行。设计师还委托当地机构每半个月记录一次每个坑中水位变化的情况,为设计提供依据。同时,设计师根据不同采石场植被恢复的目标,引入土壤,形成不同土壤厚度的种植区域,为恢复生境创造条。在设置设施和参观路径的时候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突出采石场景观特色的同时避让危险区域。


       7个采石场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每个的尺度、形态和特征都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场地特征,设计采用了差异化的植被修复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



1号采石场(落霞池):



       这个面积约1hm2的采石场,由于停采之后地下水渗出,形成了一个由岩石包围的宁静池塘,被附近村民用于养鱼。环绕池塘的石壁雄浑厚重,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对岩石的审美。设计试图体现中国传统的风景美学。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木结构建筑被嵌入池塘边缘的岩石豁口中,其结构形式从当地的乡土建筑中获得灵感。从陆地到水面,建筑从狭长的廊子转变为水边的大亭子。为适应水位的变化,亭子的地板是浮动的。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对面的岩壁和瀑布。瀑布为这个采石坑增加了景观的动态变化,潺潺的水声增添了宁静悠远的气氛。水岸的一条小径联系了4处不同标高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岩石、瀑布和建筑的场所。水边岩石上种满了红色的三角梅,悬垂下来,倒影在池塘中。


02-落霞池水竹居.jpg



       2号采石场(水花园):



       采石场面积仅为0.4 hm2,四周岩壁环绕,坑底较平缓,低处常年有积水,是周围村庄鸭子嬉戏的乐园。它被设计成为一个湿生植物花园。覆土形成的缓坡从浅水区一直延伸至岸上,种植了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在地势较高处设计了两层台地,种植乔灌木,为花园创造了背景,也遮挡了破碎的岩壁。山崖上方有路径与采石坑底部连接,最高的一段是封闭的木盒,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一个空中观景台,人们可在此欣赏岩壁,俯瞰花园。木盒下方有一个宽大的平台,平台引出的之字形钢格栅栈道从湿生植物种植区穿过。


06-水花园.jpg



04-水花园凌空栈道.jpg



       3号采石场(岩石园):



       这个0.4hm2采石场基址呈碗状,三面环绕岩壁,一侧地面堆放了大量渣石和渣土。受到岩石缝隙中萌发的植物的启发,我们将这个采石场设计为精致的岩石园。设计将原有的渣石渣土整理后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微妙的地形变化不仅创造出干燥和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也把场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区。紧邻主园路设计了几层尺度亲切、变化丰富的台地来化解高差。台地上种植了仙人掌和多肉多浆等沙生植物,营造出极富特色的沙漠植物景观。中间缓坡区展现荒原植物景观。底部凹陷区被设计为湿生岩石园,有溪流层层跌落至最低处的池塘。两个标高不同的平台位于凹陷区的边缘,人们可以凭栏观赏溪流跌水。



09-岩石园.jpg



08-岩石园.jpg



       4号采石场(峻崖潭):



采石场停采之后渗透出来的地下水汇成一个面积约1hm2的碧绿澄澈的大水潭。我们在南北两侧主要观赏点设置了平台。北侧的观景台是一个位于采石场边缘的耐候钢长廊,内部朝向采石场打开了一长条带形窗,在此可以望见对面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耸险峻的悬崖。长廊南端悬挑在岩壁上,人们站在玻璃栏杆内侧可以俯瞰脚下的一池碧水和对面的滨水平台,惊险刺激。采石坑南侧,一个楔形平台从山石的一个豁口探出,悬挑于碧水之上,一条曲线的栈桥从平台引出,连接低处的滨水平台。坑体周围和和坑内缓坡处通过覆土,种植了南洋杉和一些乡土灌木及草本,使采石场有了生机并衬托出崖壁的险峻。


11-峻崖潭.jpg



12-峻崖潭.jpg



14-峻崖潭.jpg



       5号采石场(飞瀑湖):



这个面积最大的采石场约3.2hm2,开采深度也最深,达28m,底部呈现几层岩台,崖壁破碎。随着地下水逐渐蓄积,水位不断上升。根据水位观测和分析,我们判断最终整个采石坑将成为一片湖面。设计师通过覆土将采石坑底部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之上,并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丛林,为荒凉的坑体内部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栈桥对面的崖壁上设计了飞流而下的瀑布,人们可以在桥上观赏到精彩的瀑布景观。


20-飞瀑湖.jpg



16-飞瀑湖.jpg



       6号采石场(台地园):



6号采石场一侧是采石场崖壁,一侧是乡村水塘,面积为0.7hm2。场地上有制砂生产线的全套设备,展现着场地采石工业的历史。它被塑造成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的花园。几层台地沿南侧崖壁蜿蜒展开,它们的覆土厚度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机械设备大部分被置于绿地之中,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的对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台地中和原有高架传送带下方曲折穿过,路边设置了舒适的木质靠背椅供人休息。


22-台地花园.jpg



23-台地花园.jpg



       7号采石场(双秀园):



这是位于一座小山两翼的两个1000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一个较深,终年有水;另一个较浅,有季节性积水。因为废弃了若干年,两个坑的石缝里长出了各种乡土先锋植物,景观朴野自然。设计没有采用过多的人工干预,只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人在这里俯视两侧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在矿坑修复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在西侧坑体边缘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场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26-双秀园.jpg

       场地上原有一道水渠,是场地农业历史的见证。我们在设计中保留了水渠,将它作为该区域几个水面的补水水源,延续它原有的功能,并水渠上方架设高架步行桥,与相临的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连接起来,形成该区域独特的立体游览体系。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些基本服务,同时也展示园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在采石场区域设计了一个600m2的信息亭。木结构的建筑呼应了当地乡土建筑的形式。通过契合场地地貌和景观特征的设计,7个岩石破碎、荒凉的采石场转变成为了园林博览会上独特的系列花园,展现了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可能性和景观艺术的不同维度。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不仅仅在采石场修复项目中、并且在更广泛的景观实践中具有示范的价值。


29-信息亭.jpg



30-信息亭.jpg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