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景观是被几个世纪以来的人类迁徙所塑造的。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人类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逐渐远离他们的原籍地,以为自己谋求更好的生活。这种流动见证了城市建筑与整体风貌的演变——这两者都持续地被移民的各种影响所塑造。于是,世界各地的城市中不断出现飞地,移民们为自己开辟了与城市其他地区全然不同的空间。
很大一部分类似的飞地都位于美国——一个在历史上便不断吸引着移民的国家。位于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迈阿密市(Miami)就拥有两块名为“小哈瓦那”(Little Havana)和“小海地”(Little Haiti)的土地。在那里,建筑物的风格都仿效了它们的原籍国——古巴以及受到加勒比海地域影响的海地。类似的飞地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位于巴西圣保罗(Sau Paulo)的利贝尔达德(Liberdade)社区是该国的日本文化中心,而泰国首都曼谷的“小印度”(Phahurat)社区则是华美的锡克教和印度教寺庙的所在地,彰显了社区的南亚起源。
然而,在所有飞地中,最普遍的是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唐人街”(China Town)。这些唐人街遍布各大洲,从亚洲大陆的国家一直到远离中国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美国,都能找到。
这些唐人街远非仅仅是中国移民碰巧居住的城区,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美学。拱门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建筑主题,它的存在也致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宝塔(Pagodas)——一种拥有多片屋檐的层楼。然而,在这种鲜艳的外观背后,还隐藏着塑造唐人街形象的更为丰富的因素。19世纪40年代中期,一连串的自然灾害迫使大量的中国人去往美国寻求财富,这群华人最终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定居。这种人口迁移的后果便是深重的种族矛盾,华人因抢夺白人的就业机会而备受歧视。在几十年的暴力和种族主义法律互相冲突的动乱之后,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使唐人街成为一片废墟。在重建街区的过程中,华商试图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因此,独特的 "唐人街 "外观诞生了。一个异国情调的翻版中国在旧金山的土地上得以建立。
美国建筑师被雇来设计“东方”风格的建筑,以适应西方人对中国人身份定型化的看法。当地商人也试图从这种富有特色的建筑中获益:他们希望塑造一种“民族旅游”的标签。在美国,由于大量剥削华人的法律的存在,唐人街既是同种族社区的聚集地,也是移民的避难所。但是这一场所也能够同时作为以“异国情调”为标签的旅目的地进行销售。“中国风格”的建筑充斥着街道,宛如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
唐人街不仅仅存在于美国或欧洲,也出现在非洲大陆。两种唐人街的差异体现了移民类型与移民目标国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位于非洲背景下的唐人街更多的是由中国大陆所特有的建筑标志、商店摊位和文化特征所定义的,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建筑风格。与伦敦或利物浦(Liverpool)的唐人街的建筑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里求斯(Mauritius)和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的唐人街大多与周围的建筑环境融为一体,除了一些类似于牌坊的鲜明元素,以这些元素来回应中国本土的门楼和地标文化。
尼日利亚拉各斯(Lagos, Nigeria)的唐人街拥有更为特殊的建筑形式。它建造于2004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而不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街区。它是按照中世纪堡垒的风格建造的——墙壁带有雉堞,类似于北京郊外的长城。这是一个极其生动的经济迁移所形成的建筑的代表。它参考了中国的传统建筑,但却作为一个广阔的露天市场被利用,而并非其原生类型的典型用途。
这种欧洲和美洲唐人街与非洲唐人街的并列和起源比较,很好地概述了移民迁往新环境时对其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时而显著,时而微细。这种建筑风格与样式的文化输入背后的因素几乎和移民行为本身的因果一样丰富。有时,街区的建筑风格是为了让移民更有家的感觉,有时则是为了展示原籍国的异国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