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需要处于一个极其复杂、多元的状态,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的升级迭代,离不开开发者视角思考路径的变化,也非常需要设计师职业视角的不断审视与探讨。“设计师遇上甲方”是一种非常有趣且有价值的碰撞。
《地产设界1+1》栏目将每期邀请设计师与开发商,就某一个实际的落地项目进行对谈,双方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深度探讨市场风向及设计新趋势,为行业带来最新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扫描图片即可观看精彩回放
7月1日,《地产设界1+1》NO.3上我们邀请到了中集产城前海公司副总经理邓雁萍女士、中集前海公司副总经理朱秋波先生、矩阵纵横合伙人/办公事业部设计总监赵敬成先生,他们围绕共同合作的湾区最大企业总部设计项目,来了一场“云对话”。
本期《地产设界1+1》NO.3由新浪地产设计全国主编罗大全主持,依然邀请了一位设计师与开发商,围绕一个实际的落地项目进行对谈。双方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深度探讨市场风向及设计新趋势,为行业带来最新的思考和应对策略,带领大家品鉴好空间、好项目。
01
总部设计,让企业精神与城市相融合
演讲嘉宾:矩阵纵横合伙人/办公事业部设计总监赵敬成
伴随中国快速发展的高周转大地产时代背景下,“矩阵纵横”关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艺术对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以跨界融合的新型工作方式提供创新的设计理念,解决并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创造充满活力的人性化城市空间,注重项目以深入的调研为基础,以严谨的理性逻辑为手段,以创新的解决方案為目标为业主提供卓越的设计和专业服务。
这次的设计切入点在于提取概念和元素来承接、烘托整个项目的建设理念及特点。
首先从中集集团的企业精神出发,让企业精神与城市相融合。本项目是深圳前海地区单一项目占地最大的综合体,极具引领性。中集集团的发展脚步几乎是和深圳一致的,其中“集”字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集深圳自有的特殊特点于一体,产业催生城市,创新、突破、奋斗者精神也代表者深圳的城市缩影。因此室内设计既要体现建筑本质,也要兼顾精神表达与传承。设计概念的提取是从城市的逻辑出发,例如城市天际线和自然天际线,建筑以人的力量在生长,山体以自然力量在生长,城市与自然共生,并且有所创新和突破。由此产生了设计元素,包括城市的光、科幻感、自然的山影形态等等。
如何将提取的元素运用在空间中,矩阵纵横用了很多新的设计语汇和表现手法。
比如将提炼的山形和所有的灯光的光线相融合,运用在办公建筑空间中,使这些元素的集合成为项目中最大的亮点。
东塔是项目中一栋超高层建筑,位于7号地块,平面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从大堂主入口到室内的休息、接待、闸机等区域,包括上下穿梭电梯,设计初期便进行了合理规划。
天花板运用斜线线条元素,折面造型来自于山形的演变,与建筑风格呼应。与此同时,矩阵纵横站在室内设计角度,对原始建筑方案的外立面,包括雨棚和大堂门头提出了优化建议,使得最终形成一个室内、户外、园林、景观一体化设计成型的建筑空间。
斜线元素在室内空间的细节处处体现,包括大堂里的小型咖啡吧、室外的信息查询、吸烟设施都结合最初的元素进行了深入设计。尤其电梯厅的设计规划,设计语汇都与大堂相关,还引入了更多的细节和功能性植入,例如电梯的派梯系统、上下识别器,这也是通过疫情期间的办公设计反思所作的优化。
灯光效果氛围的营造在设计前期就被深入讨论,电梯门提供局部照明,天花板通过组合照明,延伸墙面,营造空间效果。
设计初期,矩阵纵横会对整个空间进行完善的推敲,任何的细节和节点都不会放过,力求前期、中期、后期的设计方案都可以落地。
实现落地性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通过设计实现高举架空间里的空调冷效率就是一个例子。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机电顾问共同给讨论后,将空调出风口规划设计在柱子侧面,为整个空间补风,既保证天花的新风口和流风口,也避免大型风口对天花造型的破坏。
项目中的两栋超高层塔楼有很多斜线的构架,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元素,矩阵纵横希望利用这种建筑构建的延伸创造和塑造另一个大堂的空间。
虽然两栋塔楼的大堂的空间形式完全相同,但设计语汇完全不同。建筑斜拉结构元素,重组,转化为室内设计语言,将直挺的剖面转化为更加有肌理和起伏感的效果,天花折面的元素也为设计增彩。
在02地块中,大堂空间的设计以流线型体块、曲线为主,空间横向与竖向材料分缝,置入建筑斜撑造型,生成空间,形成不同形态的“涟漪”概念,勾勒出多层次的空间感,给人以“安静”的感受。
其中LED区域,通过动态的图片和短片使空间更灵动和有趣。
04地块的方案,则是从帆船当中提取元素,利用空间造型手法,呈现力争上游拼搏奋进的“中集精神”。墙面的造型用的白色石材打造弯曲面,接待台的造型也是船形和波浪形,隐喻中集品牌独有的特点。
除此之外,矩阵纵横在项目中设计融入了更多有科技感的附属设施,包括无接触化、智能化的设备,防尘处理设施等等。
02
中集产城前海项目
演讲嘉宾:中集产城前海公司副总经理 邓雁萍
特邀嘉宾:中集前海公司副总经理 朱秋波
为真正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产城融合”,中集产城专注于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带主要城市。本次分享的项目在充分考虑业态分布的基础上,圆满融合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类文明、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在产城融合的既定框架中,赋予了商务以活力气息。
深圳前海是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的湾区,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湾区最重要的节点,中集产城总部项目所在地既是前海区域内最重要的人流集散地,也是前海对外的一线门户,未来它不只是一栋栋办公楼,而是对标曼哈顿的世界级总部综合体。
在整个产品打造中,我们也希望它能成为一个集公共花园、生态办公、商业街区一体的项目。我们用大片绿地与公共下沉公园融合在一起,在整个前海项目来讲,这种密度是非常低的,所以打造的空间也是独一无二的。
深圳现在的超高层写字楼非常多,但是总体比较封闭。在压力较大的城市,人们每天一早就挤着拥挤的地铁到公司,再通过垂直交通上到每一层的写字楼里面,这其实没有特别地关注到人的需求,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中打造的是适宜人生活、办公的空间,给客户提供更多的空中花园和共享空间。
03
问答互动环节
从办公角度而言应从哪些方面应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如何面对经济、世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
朱秋波:自改革开放以来,办公从理念、空间、功能、部位等多个层面都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导致办公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等都对办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出更新的变化。办公空间与综合空间相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常规办公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赵敬成:在室内设计师的眼里,设计的变革是非常快的。
我刚刚到深圳工作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厂房型的写字楼里办公,慢慢地出现了CBD等类的高端写字楼群,进而才有机会进入CBD写字楼办公。
最初进入写字楼工作的时候是非常兴奋的,但是在实际工作过后,尤其是在对室内设计、办公设计有更深的研究以后,我们对于办公场所的要求也就更加地挑剔了。
其实像刚刚朱总讲的办公1.0、2.0、3.0时代,都是我们自己定义的。目前深圳还是有很多的写字楼只是独栋的塔楼,并不具备用于社交的场所,而这个环境就是最早期写字楼共通的特点。
在早期的写字楼中,多数室内空间都由建筑面的标准化进行设计,实用性和舒适度没有得到深入的思考。而在现在的设计过程中,因为年轻一代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发现室内设计应对的问题更加复杂。
首先,以地下停车场为例,在原有的设计过程中地下停车场基本是被忽略的,而建筑公司的标准化,将整个地下停车场塑造了出来。
深圳有一个写字楼,里面有将近20栋楼独栋写字楼,但是在地下却没有对每一栋进行单独标识,这样客户无法找到要去的那栋楼的地下电梯厅,只能从开车下去的坡道走上来,十分不便。
所以现在设计所有写字楼的时候,地下停车场最重要的入口是需要多加关注的点。由此向上推,从上开始所有的大堂、交互空间、标准层的电梯按钮,灯光、走道的舒适度,卫生间、茶水间,男女卫生间的比例等等都是我们现在设计办公楼时候的挑战。
这同样也是可以实现更多突破的点,这也将是现阶段阶段应对办公变革中,室内设计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贡献。
邓雁萍: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非常关注人的感受。
由于现在的超高层写字楼非常多,但是感觉还是比较封闭。在深圳这种压力较大的城市,人们每天像一早就挤着拥挤的地铁到公司,再通过垂直交通上到每一层的写字楼里面。但其实没有特别地关注到人的需求,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中打造的是适宜人生活、办公的空间,例如共享花园的建设。
除了这个位置,我们在整个下面的高街以及小高层的办公和商业群里面都做了很多的绿化空间,使人不仅仅是在一个封闭的高层里面,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共享空间中,更多地进行人际交流,进而实现高效的办公。
包括在商业的打造上,也做了很多的内部连廊和公园对接,希望创造一种以TOD为导向的集生态、绿化,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24小时乐活的生活方式。
通过什么方面去摆脱国内的同质化竞争?
朱秋波:摆脱同质化竞争首先应当本着对城市负责、与城市共生共享的原则进行项目规划;第二,应当在设计理念上有所创新,关注客户、用户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创造最大的价值;第三,应当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本项目自始至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用户的感受;第四,对于项目落成后的运营具备体系化的规划和设想。
邓雁萍:差异化是我们一直在争取的,同时希望做到人性化、无触碰。我们也希望在人性、健康、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差异化的东西,从而打动客户,服务客户。
赵敬成:我们在设计之初也有同样的担心,因为前海片区已经落成了非常多的写字楼项目,而我们同样在前海地区有一些独栋写字楼的项目在同时进行。
我们的小团队做了一个有趣的工作,把周边整个湾区竞争对手的设计资料进行了调研,在整理综合数据库之后,我们才开始了项目的设计规划。
在目前阶段,我们认为室内设计对建筑的提前介入,会对项目有非常好的效果。如此一来,在设计室内空间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建筑的某些不尽人如人意的小地方造成的困扰,可以打造一个比较完美的公共空间形象。
从另一点上看,我们的设计尽量保证设计是有出处的,所有设计语言和设计元素的应用,都会从整个项目的内部提炼出来,毕竟我们的办公产品是永久落地的,是办公楼使用历史的流传,不像其他的短期的项目经过几年就有一个翻新,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更加用心,希望能够贴合本项目、本产品自己的特点。
我们希望用这种设计手法,更加深入地来为整个项目量身打造专属的室内空间。
项目主要对标纽约湾区、纽约时代广场,除了总部经济外其他未来的可能性还有哪些?
朱秋波:本项目的主要客户定位是总部经济、总部企业,因此希望更多龙头企业客户能了解到前海地区优厚的国家政策,能与本项目一同享受这一优秀地段带来的福利。
赵敬成:室内设计相对来说已经是整个规划里比较细致的环节了,我们能够承担的更宏观的点的可能性不高。尽管这的确是板块的局限,但是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设计过程中全体设计人员应该更关注一些国外实时,包括其他专业领域的内容。
目前我更加关注LEED的建筑认证、WELL体系认证和智慧停车场认证。虽然都是国外的认证体系,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些体系对整个地球环境和室内空间十分有利,帮助设计出更多的绿色建筑,也能开拓视野,为不同的项目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设计过程中讨论时间最久的是什么问题?
朱秋波:我认为大堂代表着整栋楼的门面和形象,因此在大堂整体风格的设计运用、材质的选择方面,我们跟赵总的团队做了多轮的头脑风暴和碰撞,针对国际性企业总部客户的风格偏好制定设计方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同时也能体现项目本身的独特性。
邓雁萍:确实沟通最多的是大堂的设计,对元素的运用怎么样体现。除了形式,还有内涵、文化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
赵敬成:讨论最久的还是风格定位。其实目前我们所选择的两个大堂的元素是经过了非常多轮的头脑风暴确定下来的。设计师自身有一个概念,再通过对项目和对甲方的理解,进行各式各样元素的提炼。但是,这个元素是否适合本项目,则需要共同的交流,才能达到一个契合点。
刚听到邓总讲跟城市公园连接,前海整体发展里面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承担城市或前海片区的公共性么?
邓雁萍:是的,整个前海除了高密度的写字楼,还有一些局部的公寓,其用于办公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在我们的地块中,绿地是穿插进来的,也是属于公共的,而且也融入了整个概念设计当中。我们希望在这里营造能够让大家去娱乐、去体验、去享受的绿地活动空间,同时又能够结合商业与办公,给公众营造更丰富的体验感受。
面对大体量的综合体,尤其是前海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您认为设计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赵敬成:从个人的角度说,我认为首要解决的应该是团队,首先我要根据项目的自身情况安排合适的设计师介入本项目,这是从我的工作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另外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属性和项目定位。
由于中集产城项目自身的属性,在设计过程中,无论是设计对标还是设计参照,不能用CBD几年前的作品或者是北上广深其他一些前些年完成的作品作为对标和参照。毕竟本项目对标的是世界级的湾区,在前期定位和资讯搜集的环节,都是从国际上的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中进行寻找的。
湾区设计与当地的环境、人文关联所在?如何体现企业的精神风貌?
朱秋波:所有有灵魂的建筑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内涵,体现所在地的风貌文化的。本项目充分体现了中集集团的企业特色,运用了大量海洋和集装箱的元素来体现企业文化;同时大湾区具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样的设计更好地融合了企业文化和地貌特征,代表着公司希望打造永不落寞的经典项目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