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儒雅的谈吐,平和中透露着执着,犹如吴钢的作品一样,本色单纯而又内涵丰富。也许只有很好地理解了维思平建筑设计的项目作品,才能理解吴钢关于建筑的语言和表达。维思平建筑设计20多年的设计历程,对于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知名事务所而言,是成长,是辉煌,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对于一位饱腹阅历的设计师而言,也承载了满满的记忆。
新浪地产设计采访维思平建筑设计创始主设计师、董事长吴钢
建筑师自我实践
“把平常的建筑做到卓越。”这就是维思平建筑设计创始人吴钢的建筑理想。从中国到德国再到中国,他的项目卓越而显著,一点一滴改变着城市肌理。
继同济大学学习建筑后,吴钢继续求学于德国,并由跨国公司西门子开始做建筑设计。1994年,他负责亚洲区项目,1996年成立德国维思平建筑设计,1999年最终选择回国做设计。他说习惯是生命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土地上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潜力与能力。
在吴钢看来,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一种关注城市问题,生态问题,城市与环境的职业。技术并不是设计的全部,尊重自然,倡导健康生态,节能高效的建筑才是重要的,而且,他认为这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必需的自觉意识。能够肩负起“为多数人服务”的社会责任,设计出外形精美而且设施实用的建筑,是他作为建筑师最自豪的事情。
提及如何定义与实践自己,他说道:“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人。其次,有很完整的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生活观、家庭观。但很重要的一个身份叫建筑师。如果没有这些修养的话,很难成为一个很好的建筑师。我一直在强调一个好的建筑师既应该是一个生活家,也是一个哲学家,还应该是一个企业家。”
建筑的“此时,此地”
纵观国内很多的优秀作品,大多数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兼具先锋性和时代性。不但将城市的肌理蕴含其中,体现人文特色
,顺应时代潮流,还变化反映了社会及人的变化。实际上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这种天人合一的概念,可国内的有些建筑正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越来越人工化、冷漠,更多的是混凝土森林,虽然很现代但是很无聊,与自然的联系变得微弱了。
黄山休宁双龙小学
吴钢的设计关注当下的材料与环境,他尊重每个地方特有的“神灵”,尽量满足此地此时、符合恰如其分的设计理念。他说:我们现在的建筑很突兀,就像天外来物,而不是重归自然,富有人情味。
从小在古村落长大,或许是受家乡徽派建筑艺术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文化内涵的影响,环境为他建造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物质世界,也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人文环境特色的精神世界。所以他觉得适应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是不同年龄的建筑并存,如有机耕种般讲究混杂,杂而不乱是最好的状态。新的东西过多,快乐就会减少,内心失去了安全感。反而不同年龄的建筑拼贴并存,既承接了历史,又指向未来。
回归“平常建筑”看设计
目前国外疫情形势还不明朗,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都将面临转型。与此同时,
从事城市和建筑行业的集体和个人,将在这种转型下面临旧的困惑和新的选择。原本赖以生存的设计生态面临重新洗牌,大规模超速度的疯狂城市扩张已经成为昨天,
源于细节、人和社会的“微设计”代表了建筑的当下和未来。
从维思平建筑设计的项目来看,大多还是“平常建筑”,吴钢也一直在强调,中国当下的社会市场渐渐处于消化存量的时期,关注普遍现象,设计出平常的好建筑,探索建造的普遍可适用性和标准化是很重要的课题。
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人心,当时的武汉拼劲全力与时间赛跑。为了更多的收治患者,武汉市连夜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武汉体育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地改造“方舱医院”。2月5日,经过24小时的忙碌,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已启用三个场馆建设容纳1000张床位的“生命方舱”,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轻症患者收治。
吴钢认为光谷科技会展中心被临时用作方舱医院是非常合适的场所,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好的建筑,功能是多样化的使用。他希望这些“接地气”的建筑功能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很多人都认为高科技项目比较吸引人,低技术通常会被人遗忘,但技术仅仅是手段,维思平建筑设计也有一些用低技术使得建筑能够节能环保,并可持续运营的建筑项目,比如杭州支付宝总部大厦、苏州生物纳米园等。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建筑的纵深仅可能的窄,能够有自然的通风盒采光进入,再运用一些良好的遮阳设施,把建筑能耗自然的降下来。
相对来讲,建筑师还应该学习一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方法,通过建筑格局的设置,比如院落式的建筑,使得能耗变得更低,空间的效率应用更高。这些理念也是
“连接人们日常的”地域性空间实践。既因地制宜的真正来源,也是其终极表征。
当下与未来的建筑生态
在当今的社会,设计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热门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工业化的认识,“绿色设计”“为人的设计”“智能化”成为设计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对现代技术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体现了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关注,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成为整个建筑生态链的共识。
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整个建筑创造过程中的生态链也在多样化,既有大型的建设者,同时小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也变得非常有特点。这个生态其实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类似于热带雨林的模式,雨林中间没有单独的王,而是生存着一群不同体量的生物,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圈,未来建筑的生态也是趋同于此,不是单纯的机器化、单向化。
沈阳万科新里程
以前在“投资时代”,大家都追求建筑的宏伟与地标性,后现代社会中,大家追求的是建筑的质量、舒适、适应力,吴钢说这也是维思平一贯倡导的主张,即所有的建筑空间都是设计“为人服务”的,一个合理的设计旨在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重新审视自然界与人们的共存方式,好的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需要设计师的创造力,需要整个产业链当中运营者、投资者、建设者和设计者的共同的奉献。
品质建筑的时代才刚开始
受疫情的影响,大家越来越关注和家人一起聚集的客厅空间,以往可能会是卧室,然而这次“宅家”的经历让社交空间也越来越重要,设计也随着新生代的生活的方式在悄然改变。未来家庭的空间会发生若干革命性的变化,跟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是老龄化,社会将来会有很多的老人家庭,第二会有很多的单身家庭出现,第三是多种关系的复合家庭,比如
3代、4代同堂,吴钢谈到。
设计是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桥梁,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品质。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设计也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并且呈现一种国际化、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征。只有满足不同人群生理、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以人为本来进行设计才是未来设计师思考的问题。
吴钢谈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他有很多和建筑设计没有关系的朋友,但他们的孩子很多都在选择做设计,吴钢惊喜于这种状态,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说明未来社会对于生活品质、空间品质,以及建筑质量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了。
在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浪潮下,相比以前在大院工作的设计师,正在成长的年轻建筑师和建筑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几何倍的增长,希望他们可以保持好奇心、保持乐观、保持客观、善于思考。在学有所成后再自己创办个人特色的设计事务所,未来建筑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当倡导这种多样化和个人自由度。
每一个行业在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都会有生老病死、高峰低谷、也会有新陈代谢,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建筑设计生态链也在通过正在快速成长的新生代建筑师的理念、作品、成长经历、生活状态的了解与观察,探寻后泡沫时代下回归“常态”的建筑实践,应该具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