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场地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生活区的公共空间核心地带,是校园内人流往来、停留休憩和信息发布的空间节点。1990年代初,学校在南园北校门(临汉口路)内主轴线两侧建设宣传栏,其中东侧宣传栏将一片水杉林台地围合在内。由于宣传栏的围合,水杉林背向公共道路和广场而成为一处闹中取静的场所,宣传栏内外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90年代后期,依附于水杉林南侧宣传栏墙体,搭建了简易的服务用房,曾先后作为教育超市和快递站点。至本次改造前,该处房屋已年久失修,界面封闭消极,周围环境杂乱,与场地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极不相称,且明显地破坏了水杉林的良好景观。校方拟结合南园中轴线景观提升工程,拆除原有棚屋,将此处改造为可供学生休闲、学习并结合公共信息发布功能的景园服务设施。
场地上,现有宣传栏面向水杉林的背面,建有混凝土花架游廊,可见当时的设计者已经考虑到宣传栏作为水杉林边缘空间限定要素对于内、外不同需求的回应。同样位于水杉林台地边缘的景观亭,也势必要处理类似的两面性:一方面,面向水杉林一侧,作为景园建筑,向外观景的空间和界面要求,以及作为景观一部分被观看的要求;另一方面,面向校园道路、广场一侧,回应作为校园内部街道的公共界面属性。本案以此作为设计的主要问题。
同时,外侧的界面亦有二分:南侧面向公共性最强的道路和广场,校方拟在此增设电子显示屏,由于设备安装的功能性要求,南侧围护呈现为封闭感的“厚墙”,而显示屏赋予了南立面正面性;东侧面对公共性稍弱的宿舍区生活性道路,界面考虑尽量通透,使得人们在东侧道路上行走时可以连续地领略水杉林景色。
构架
景观亭构架,以相对尺度显得“巨大”的600mm高“大梁”形成较大跨度(7.5m、10.5m)的纵向主梁架。与景观亭L形平面相应,纵向主梁架亦呈L形,转角处在室内落柱。纵向主梁架将平面划分为两部分,临近校园道路、广场的外侧部分(进深3米),与临近水杉林的内侧部分(进深1.5米)。这两部分空间分别对应一组构架,即外侧构架和内侧构架。由于确立了纵向主梁架的主导性,两侧依附于它的次级构架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这样,就有可能根据场地内、外两侧的环境和行为的需要,来确定内、外侧构架如何布置。
面向校园道路的外侧部分,以南面4开间、东面3开间来布置梁、柱构架。同时,考虑到外侧部分的屋面排水问题,以及需在屋面下容纳空调设备,利用“大梁”与外侧构架联系梁顶的高差,架设椽条,形成单坡屋面,坡向校园道路一侧。这样,在建筑外侧南、东立面形成了坡屋顶的檐口,再加上檐口以下外露的椽头、梁、柱等,这些构件的组合关系,容易被人认知为接近传统木构建筑檐口的形式。这使面向道路、广场的立面具有了一定的正式性,并与南大历史校园建筑语境相契合。
外侧构架南侧布置一组附加构架,用于安装面向道路、广场的电子显示屏,并容纳显示屏需要的设备、通风空间。从外侧构架及附加构架挑出钢板反肋雨篷,与场地现有的宣传栏混凝土雨篷高度、尺度相接应。
面向水杉林的内侧部分,考虑到人的身体靠近构架观景的感受,同时构架应适合安装玻璃幕墙和顶棚单元,因而以1.5m间距布置横向梁架。内侧构架的立柱,作为幕墙竖梃,立于水杉林台地边缘混凝土挡土墙顶;挡土墙顶面在室内延伸为桌面,台地地形高差转换为室内“家具”尺度。“大梁”朝向水杉林一侧,以银灰色铝板饰面覆盖,从幽暗的环境中突显出来,与水杉林的竖向视觉特征形成对比,并且与宣传栏背面廊架共同形成水杉林边界的水平要素,从而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综上,通过构架层面的不同处理,景观亭面向水杉林和校园道路的内、外两侧,呈现出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