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设计院)企划部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北京CITY WALK”为主题的媒体见面会活动。见面会特别邀请清华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庞书经,带领到场媒体朋友们边走边聊,打卡包括雨儿胡同在内四条胡同、万宁桥、鼓楼、钟楼等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物,了解其历史和变迁的故事,清华设计院企划部、国际部主任杨丝路为到场媒体朋友详细介绍清华院的整体概况,国内外拓展情况。整场活动大家其乐融融、各抒己见。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梁思成
本次媒体见面会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与深入讨论,探究北京城市规划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此次活动不仅深入剖析了两者的内在逻辑和相互作用,还积极宣传了北京中轴线作为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重要价值。
△合影©THAD
北京中轴线申遗之路
1951年02月 梁思成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2011年06月 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
2012年11月 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02月 申遗工作组正式启动
2022年10月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23年02月 北京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文件
2024年07月 世界遗产大会公布申遗结果
一城聚一线,一线统一城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基石,并不简单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承载着古都的千年历史和深厚文脉。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端始于钟鼓楼,向南延伸,途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正阳门,最后抵达南端的永定门。在这条轴线的东西两侧,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呈对称布局。此中轴线不仅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更是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这条历经七百五十余年风雨洗礼的轴线,一直统领着北京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中轴线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天坛到现代的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上的每一个地标都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不仅关系到古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北京城市形象的一次全面提升,也将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脉搏:中轴线上的漫步
△街景©THAD
经过春雨的洗礼,北京老城的街道焕发出勃勃生机。漫步于中轴线,自南向北,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繁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沿途可以领略到北京中轴线深厚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都市的繁华气息。
△从左到右依次为杨丝路主任、庞书经老师©THAD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庞书经老师,亲自率领媒体朋友们,对中轴线上申遗治理工作的关键节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从南锣鼓巷一路行至钟鼓楼,在庞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庞老师不仅分享了清华设计院在中轴线遗产点保护和遗产环境整治方面的工作和成果,还以生动详尽的解说,将这些标志性建筑巧妙地串联起来,使聆听者深刻感受到每座建筑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
△庞书经老师与媒体老师讨论万宁桥故事©THAD
庞书经老师指出,近年来,北京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以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为例,这些胡同在“申请式腾退”后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需要关注老城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复杂的现实民生,结合“共生院”的概念和“老胡同·现代生活”的原则,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方向。
△万宁桥局部照片©THAD
继续向北沿着中轴线漫步,从万宁桥一直走到钟鼓楼。这座矗立在中轴线北端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老城的商贸街区核心地带,与天安门、端门、故宫等朝堂区域共同构成了《考工记》中所述的“面朝后市”都城规划格局。这座建筑雄伟壮观,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景观节点,与周围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明清时期,钟鼓楼担任着城市计时和报时的重要角色,是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设施。
△从街道仰望鼓楼©THAD
身临钟鼓楼之上,俯瞰整个北京老城,历史的余音似乎穿越时空,回响于耳畔。庞书经老师为媒体们讲解了《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理念和钟鼓楼毗邻街区的综合环境治理历程。2018年开始,同时,清华设计院团队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联合,基于中轴线遗产价值内涵和控制治理需求,分层分段建立与遗产区、缓冲区相匹配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细化管控要求,为中轴线各项保护治理工作构建了清晰具体的执行标准。在此标准下,中轴线上各个段落和节点的治理工作有序展开。其中,钟鼓楼毗邻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是落实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项示范性工作,清华设计院和北规院团队深入贯彻遗产保护要求,在全面评估治理工作紧迫性与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精确定位各个负面影响要素;建立工作台账,梳理空间整治与居民生活关系,会同街道、工程指挥部及相关局办,进院入户,沟通座谈,一户一案制定治理方案,实践了由街到院,由物及人的“绣花式工作,将整治任务提升为一项兼顾遗产风貌保护和民生福祉提升的综合性工程。
△从鼓楼上向南眺望街景©THAD
这项治理工作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标准为指导,首次以“第五立面治理”为突破口,实现了街区更新、文化织补、民生提质和社区营造等多项工作的有机结合。整治工作涵盖了街道风貌的改善、色彩的统一、超高层建筑的降层处理、建筑体量的调整,以及钟鼓楼周边平房四合院第五立面的整治。这些措施在维护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钟鼓楼与周边建筑相互呼应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了钟鼓楼的俯瞰景观。
△从鼓楼上向北眺望钟楼©THAD
这种全新的治理模式不仅关注遗产核心要素的保护,还延伸到了周边文化基底,从“公共街巷”深入到了“院中屋内”,从“物质空间”拓展到了“百姓民生”。整个工作范围覆盖了约2.21公顷的区域,涉及70余处院落和建筑单元,展示了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从鼓楼上向东眺望街景©THAD
随着《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从编制《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到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再到《规划》公布实施,不断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正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媒体交流环节
△交流环节现场照片©THAD
在交流环节上,庞书经老师和杨丝路主任详尽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地区整体城市设计思路和以申遗成功为目标制定因地制宜的整治实施计划。强调了《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导则》以问题为导向,将中轴线风貌管控范围划分为缓冲区、重点地区、中轴线沿线街道、重要中轴节点四个层次,将管控要素分为10种类型、70个要素项,通则、导则和设计引导三个层级,层层递进,逐级细化,全面落实申遗要求。
此外,活动现场探讨了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强调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讨论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会媒体和专家共同思考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合影©THAD
本次城市慢步活动已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清华设计院在中轴线遗产保护与整治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让媒体朋友们得以深度体验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深刻认识到到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城市设计对于促进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打造北京老城历史文化“金名片”,塑造国家首都形象,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