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2024年普利兹克奖揭晓!获奖得主:山本理显——附作品集

新浪地产

北京时间22点,202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揭晓!该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业界最高荣誉"。这一国际性奖项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一次,表彰一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那么,今年第46届普利兹克奖将花落谁家?

答案来了!


640.png

202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山本理显摘得!



普利兹克建筑奖宣布,来自日本横滨的山本理显荣获2024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在国际上一直被视 作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


山本作为建筑师和社会议题倡导者,致力于建立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联,鼓励人们跨越在身份、经 济能力、政治信仰、基础设施和居住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深刻秉持着维护社区生活的责任和信念,他认为,尽管隐私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情感,而社区的成员们依旧需要相互支持。他将社区定义为“共享同一个空间的感觉”,在对传统的自由和隐私概念进行解构的同时,摒弃了长期以来将 住房变成一种以邻为壑的商品的状态。相反,他凭借其自身的敏锐,让国际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能适应 未来的需求,在文化、历史和不同代际的公众之间架设起桥梁,让生命得以蓬勃发展。


“对我而言,认识空间就是认识整个社区。”山本表示: “当前的建筑方法强调隐私,却否定了社会关系的必要性。 其实我们仍旧能够在尊重每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在同一个建筑空间内共同生活,如同一个小共和国一样,促进不同文化和生命不同阶段之间的和谐。”


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审辞中指出,山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通过将边界作为一个空间来重新对待,他让公共与私人生活之间的连接区域——“阈”变得活跃,每个设计项目都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因为每个项目中都充溢着让人们参与和偶遇的空间。他的建筑作品,无论体量大小,无一不展现出空间本身的主人公性质,并聚焦于每个空间所赋予人们的活力。通透感的运用让建筑物内的人可以感受到更广阔的周边环境,即便是路人,经过时也会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他营造出景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他的设计是在与已存在的自然及建筑环境的对话中展开,每栋建筑的使用体验都是置于其所处的特定情境中的。


山本将日本传统町屋和希腊式家庭住宅(oikos)对他的影响进行了演进:在那个时代,它们与城市相互依存,而彼此的连通性和商业贸易对每个家庭的活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为自己设计了住所GAZEBO(日本横 滨,1986年),通过露台和屋顶都可以与邻居进行互动。石井之家(日本川崎, 1978年)是为两位艺术家建造的,一个亭子状的房间延伸到了室外,可以作为举办演出的舞台,而生活空间则嵌入了其下方。


“山本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奖项主办 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即便是体量更大的住房项目,关系元素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确保即使是独居的人也不会感到与世隔绝。 板桥住宅区(韩国城南市,2010年)由九组低层住宅组团组成,底层设计为开放的透明体量,旨在促进邻里间的相互联系。横贯二层的共享平台可增进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其中包括了集会区、游乐场、花园,以及连接各住宅组团的连桥。


“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阐述道:“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 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


他为特定功能设计的市政建筑也确保了其公共用途。广岛市西消防站(日本广岛,2000年)的设计采用了玻璃百叶窗外墙和玻璃内墙,因此看起来是完全透明的。访客和路人都可以透过中庭看到消防员的日常活动和 训练,建筑物内有许多指定的公共区域,给公众创造了条件去结识这些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的公仆们。福生市政厅(日本东京,2008年)的设计是两座中等高度的塔楼,而非单栋高楼,以此更好地融入周边低矮建筑的街区风貌。访客们可以在墙面延续到地面形成的凹面上斜倚着休息,同时,绿意盎然的公共屋顶和下层空间被设计为可灵活使用的公共活动区域。


山本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3位获奖者,也是第九位获此项殊荣的日本建筑师。他现居日本横滨。今年春天,他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被授予奖项。2024年获奖者讲座将与芝加哥建筑中心合作,于5月16日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举行,届时将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向公众开放。



       评审委员会评语


普利兹克奖旨在表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反映出的天赋、远见和责任感,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类社会 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持续和卓著的贡献。在其漫长、持续而又严谨的职业生涯中,山本理显尽其所能让建筑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即是背景又成为前景的作用,让公共和私人层面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有了更多自然而然地相遇的契机,这一切是通过其精确并合理的设计策略实现的。


其建筑作品保持着强大并始终如一的品质,他致力于让每个人,不分长幼,他们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社会 关系,都得到优化、提升和丰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通过其一种不言自明但又谦逊中肯的建筑设计实现的,他的设计结构平实、比例精准恰当,并且用心关照了周边的景观。


通过模块化结构和简洁的形式,他的建筑作品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信念。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对居住者的活动做 硬性安排,而是让他们能够在建筑中以他们惯常的、优雅又充满诗意和欢乐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山本理显在他选择承接的项目中有意识地去涵盖最广泛的建筑类型和规模。无论他设计的是私人住宅还是 公共基础设施,是学校还是消防站,是市政厅还是博物馆,共同和欢乐这两个维度一定是会存在的。他对社区的关注是持续的,谨慎又不遗余力,他设计出了公共互通空间系统,鼓励人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相聚在一起。例如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的整个建筑空间都被构想为一个社区。


山本的建筑学干预低调而精确,他只是提出建议,但不会将这种共同维度强加于人。除了建筑的主要功能之  外——甚至无论其主要功能是什么,他都会把公共活动的空间纳入其中,并且让这些空间能融入到社区的日   常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被体验到。在函馆未来大学(2000年),他设计了两个空间,让学生   和研究人员能在其中展开合作;在广岛市西消防站(2000年),他采用了透明百叶窗玻璃外墙设计,把空间内部人们的活动展示了出来。这两个设计都体现出他对于通透感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于使用者和旁观者而言,它都是空间的功能性和易用性的反映。


当他还是一名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年轻建筑师时,他迫切需要完成对自我的教育,真正理解什么是“自我之外”。 他广泛游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参观著名的纪念物,而是为了亲身体验其他大陆上人们的社区文化和日常生活。从北美到南美,从地中海到中东和亚洲,山本研究了社区生活的起源和历史,以便能够通过建筑设计,为当今城市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他来说,即使是私人建筑,也应该具备公共功能。


山本理显并不是一位建筑历史学家,但他善于从过去以及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不会照搬过去,而是进行改造、重新利用和演进,展现其中基本元素的相关性。山本将建筑专业的技术方法扩展到了过去和未来,无论需要面对何种建筑模式和规模,无论建筑环境和集体生活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都能做出最恰当的回应。


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为此,我们授予他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



2024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团成员为: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主席)

建筑师、教育家及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智利圣地亚哥


巴里·伯格多尔

建筑历史学家、教育家、策展人和作家

美国纽约


德博拉·伯克

建筑师,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美国纽约


斯蒂芬·布雷耶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美国华盛顿特区


安德烈·阿拉尼亚·科雷亚·杜·拉戈

建筑评论家、巴西外交部气候、能源和环境国务秘书

巴西巴伐利亚


妹岛和世

建筑师及201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日本东京


王澍

建筑师、教育家及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中国杭州


曼努埃拉·卢盖·达祖(常务理事)

意大利威尼斯



精品作品集


在他横亘50年的漫长职业生涯中,其设计项目遍布日本、中国、韩国和瑞士等地,从私人住宅到社会住宅、 从小学到大学建筑、从机构到市政空间和城市规划。代表性的建成作品还包括名古屋造形大学(日本名古屋,2022年)、苏黎世机场THE CIRCLE综合体(瑞士苏黎世,2020年)、天津图书馆(中国天津,2012年)、 建外SOHO(中国北京,2004年)、Ecoms铝制房屋(日本鸟栖,2004年)、东云住宅公团(日本东京,2003年)、函馆未来大学(日本函馆,2000年)、岩出山中学(日本大崎,1996年)以及保田洼第一住宅区(日本熊本,1991年)等。


山川山庄

1997年,日本长野







建筑师最早的作品是一座位于树林中的私人住宅,其设计感觉像是一片让人于温暖季节里尽情享受的开敞 露台。进入这自由通透的露台空间便自然过渡到客厅和餐厅,而卧室和厨房等小房间则分散其中。地板和天花板均由实木条板拼装而成,其线性的纹理沿着这座狭长建筑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唤起了周围环境的自然气息。



石井之家

1978川崎,日本





这座住宅是为两位艺术家建造的,建筑师设计了一座亭子般的高大房间,内部的宽大台阶可以举办演出,透过 高大通透的玻璃幕墙,自然环境和街坊邻里也被吸纳进来,其可见的公共区域成为邻里共享交流的平台,而相对私密的居住空间则被隐藏在该公共空间之下。



GAZEBO

1986 横滨,日本





作为山本自宅的GAZEBO,被设计为可以与邻居在露台和屋顶上进行更多的互动。1954年的《土地调整法案》 将主干道从4米大幅拓宽至26米,从社会、情感和建筑层面彻底改变了环境。曾经培育社区亲密氛围的小型住   宅群被四层和五层的混合用途建筑所取代,这些建筑满足新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节奏,其底层为商业空间,顶层为出租公寓。建筑师在顶部设计了其称为“阈”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使得邻居们在各自的露台或屋顶上进行园 艺活动和休憩的同时,还能相互交流。


8.jpeg



保田洼第一住宅区

1991熊本,日本


9.png


山本的首个社会住宅项目包括十六栋住宅楼,共提供110套住房,各楼栋围绕一个树木环绕的中央广场布 局,必须通过各住宅楼才能进入该专有广场。受到促进邻里间集体主义的传统日本町屋和希腊家庭住宅 (oikos)的启发,山本设计了一个从私密到半公共的过渡空间,称为“阈”,既促进了“本地社区场所”的形成,又尊重了各个家庭的隐私。《公共住宅法》施加的职业限制导致住宅单元面积较小,因此每个单元都设有一个面向广场的露台,既扩大了生活区域,又将居民与自然环境连接起来。


10.png


建筑位于北风地区的一座山顶上,弯曲的“风翼”可以有效减轻恶劣天气的影响,并将阳光反射进校园中,这   在日照短暂的冬季非常有用。学校内部的宽敞中庭是学生们的日常社交中心。被称为“学生论坛”的大型多功  能室位于二楼中央,悬浮其上的储物柜空间可扩展为学生休息区。传统的教师休息室则被一个专为教育工作 者钻研专业而设的研究室所取代。社区居民必须通过位于“森林广场”上方的透明长廊进入学校,该广场被设计为一个可以随着学校人口增减而发展的灵活公共空间。







建筑位于北风地区的一座山顶上,弯曲的“风翼”可以有效减轻恶劣天气的影响,并将阳光反射进校园中,这   在日照短暂的冬季非常有用。学校内部的宽敞中庭是学生们的日常社交中心。被称为“学生论坛”的大型多功  能室位于二楼中央,悬浮其上的储物柜空间可扩展为学生休息区。传统的教师休息室则被一个专为教育工作 者钻研专业而设的研究室所取代。社区居民必须通过位于“森林广场”上方的透明长廊进入学校,该广场被设  计为一个可以随着学校人口增减而发展的灵活公共空间。



岩出山中学

1996大崎,日本





这所专注于护理与健康科学的大学由九栋建筑构成,通过露台互相连接,这些露台自然过渡为穿梭于绿坡和 庭院的步行道。每个透明建筑体量都能让人从一间教室看见另一间教室,或透过一栋建筑看到另一栋建筑, 从而鼓励了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所有实验室均设在一层,以促进不同专业间的联系。虽然教室、报告厅、图  书馆、体育馆、食堂以及教师办公室遍布于校园各处,但建筑之间的界限感被有意模糊,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



埼玉县立大学

1999越谷,日本











广岛市西消防站 

2000广岛,日本





这栋建筑的外立面、内墙以及地面全部由玻璃构成,营造出一种完全透明的视觉效果。中庭位于建筑的核心  区域,这里专门用来展现消防员的训练和活动,吸引行人的目光并鼓励他们与这些守护社区安全的英雄互    动,从而在市民与公务员之间形成一种双向的承诺。防火和针对各年龄段人群的公共教育是该项目的核心内 容,其展览大堂和四层的露台空间均面向公众开放。



函馆未来大学

2000函馆,日本


26.jpeg


该大学专注于信息科学领域,旨在构建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社区,将社区内的相互通达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在巨大的建筑规模中营造出一种亲密氛围。接待区配备了大型的下沉圆形座椅区,为演讲和讨论提供了灵活 的空间,学生和公众均可使用。教室、报告厅和图书馆设有透明玻璃墙,为每个人提供了驻足观看、参与和学 习的可能性。开放的公共区域紧邻透明房间外侧,分布在各个楼层,让使用者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周围活动的  紧密联系。甚至教授的研究室内部也能直接从外部看见,周围环绕着轻巧的铝质家具,鼓励学生靠近。






东云住宅公团

2003东京,日本





这栋混合用途建筑为东京湾再开发区的工作者创造了一个社区。建筑上部是多样化的住宅单元,旨在满足  各种居住者的需求,包括带小孩的家庭、老年人,以及需要灵活工作空间的人们。下部则为生活配套设施,设有商业、餐饮、艺术画廊、老年人设施以及儿童保育中心。六个体块通过二层的公共连廊、露台和绿地相连,形成可供邻里共处和公众穿行的微缩城市。



ECOMS铝制房屋

2004鸟栖,日本





这座115平方米的SOHO(小型家庭办公室)建筑原型展现了铝作为建筑材料的高效性。采用轻巧、耐久和 可回收的铝格栅、铝板及玻璃相结合,形成了方格状的外表皮,且这些板块之间可以互换,或替换为其他装置,如百叶窗或悬窗,无论使用玻璃还是铝材,都能提供出色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该模型的二层特别 设计了高达3.4米的灵活使用空间,且在未来版本中有望扩展,提供增加第三层的可能性。


建外SOHO

2004北京,中国





这一宏大的项目位于天安门广场以东,包括九栋住宅楼和四幢SOHO(小型家庭办公室)建筑,将工作空间 与居住区域相结合,这在当时的北京属于全新的概念。该综合体底部三层提供了177个商业空间,而上部楼层则为住宅。繁华的广场两侧遍布商店、餐厅、公共设施及一座下沉花园,吸引人们来体验这里的都市生活。车流被引入地下,从而为行人提供了连续的步行空间。






横须贺美术馆

2006横须贺,日本





以用户体验为先,横须贺美术馆旨在成为旅游者的理想去处和本地居民的日常休憩之所。引人入胜的蜿蜒入  口让人联想到周边的东京湾和附近的山脉,且多数画廊被巧妙布置于地下,从而为那些慕名而来的人提供了  一片清朗、宁静的自然地貌视野。访客可以通过各公共空间中的圆形开口看到外部景色和其他画廊,将原本截 然不同的环境融为一体,使得身处其间的人们不仅被艺术作品所打动,也被场所本身和他人的活动所感染。餐厅位于首层,设有贯穿全长的玻璃窗,四季皆可感受到度假胜地般的风情。






福生市政厅

2008东京,日本





福生市政厅设计采用了两座中层建筑,而非单栋高楼,以此更好地融入周边低矮建筑的街区风貌。建筑的曲  面缓坡边缘巧妙呼应了场地中的小山丘。墙面与地面材料的平滑延续让人联想到自然地形,其交接处形成的 凹面会吸引访客斜倚着休息。同时,绿意盎然的公共屋顶和下层空间被设计为可灵活使用的公共活动区域。


43.jpeg



板桥住宅区

2010城南,韩国





该建筑群由九组低层住宅组团组成,底层设计为开放的透明体量,旨在促进邻里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即使  是独居者也不会与世隔绝。横贯二层的共享平台可增进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其中包括了集会区、游乐场、花 园,以及连接各住宅组团的连桥。



天津图书馆

2012 天津,中国





天津图书馆的入口大厅贯穿南北,为这座大型建筑提供了最大程度的通达性。六百万册藏书被巧妙地嵌入纵 横交错的梁壁之中,最长达30米,营造出书籍悬浮于空中的视觉效果。图书馆的五个主要楼层各设有一个夹  层,使得建筑看起来有十个交错的层次。得益于设计的开放性,访客在任何一层都能一览周围数层的景象。图书馆的外表皮采用石材百叶,有效抵御黄沙侵袭的同时,又保持了立面的通透性。由此产生的柔和光线,为各类阅览室营造出温馨氛围,吸引年龄不同、身份和兴趣不同的读者们都频频造访。



子安小学

2018横滨,日本





附近大型公寓群的兴建导致了社区内学生数量激增,迫使当地亟需扩建改建更多的学校。在子安小学,即使 是年龄最小的学生们也能形成一个小社会。贯通的宽大阳台连接各个教室,形成的灵活空间,使教室内外的 视野得以互相延伸,从而促进了1000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1.jpeg



苏黎世机场  THE CIRCLE 综合体

2020苏黎世,瑞士





位于高速公路和大型公园之间的THE CIRCLE综合体,其本身就是连接机场与城市的“阈”空间。这座建筑展 示了建筑师对尺度的多样化把握,一侧立面宏大而统一,另一侧则呈现出自成一体的小城景象,让人联想到瑞士中世纪城镇的风貌,并融入了为现代及未来生活方式而发展的新技术。主通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德语中的“gasse”(意为“小巷”),引领人们前往会议中心、酒店、餐馆、健康中心、零售商铺及公共活动区域。玻璃幕墙和天花板力求最大限度的透明感,从而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在较高楼层,企业总部和办公区域的正面墙壁上,等距排列的细长混凝土柱营造出一种视觉的连续性。


54.jpeg



名古屋造型大学 

2022名古屋,日本





名古屋造形大学位于爱知县,临近政府办公楼和年代久远的市政住房,其设计审慎地考虑了周边现状。空间 布局和功能规划旨在满足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双重需求。上部设有面积较大的“工作室”,一种开放自由的创意空间,底层设置了运动场、图书馆、画廊、礼堂和食堂等设施。建筑外立面是由预制混凝土和钢板构成的格栅墙,白天将柔和的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夜晚则透出温馨的灯光照亮城市。


名古屋造型大学.jpg




往届获奖者


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此后,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纷纷获奖,其中只有六位是女性建筑师:已故的扎哈·哈迪德(2004 年)、妹岛和世(2010 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获奖)、卡莫·皮格姆(2017 年,与拉蒙·比拉尔塔和拉斐尔·阿兰达一起获奖)、伊凡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2020 年),以及 2021 年的安妮·拉卡顿(与让·菲利普·瓦萨尔一起获奖)。


其他获奖者包括一些最重要的建筑大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以及 2023 年的戴卫·奇普菲尔德爵士(Sir David Chipperfield)。


2023获奖得主

58.jpeg

戴卫·奇普菲尔德爵士

Sir David Chipperfield

英国


“我们将逐渐远离只是不停“建成”的年代,转向“维持”(keep)建筑,关心它们生成的过程。”


经典作品


59.jpeg美洲杯帆船赛建筑“Veles e Vents”

©Christian Richters


60.jpeg皇家艺术学院总体规划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2022获奖得主

61.jpeg

弗朗西斯·凯雷

Kéré Architecture

布基纳法索


凯雷的作品还提醒我们,为了保障能为地球上数十亿的居民提供足够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势在必行。



经典作品


62.jpeg甘多小学

©Erik-Jan Owerkerk


63.jpegLycée Schorge 中学

©Francis Kéré




2021获奖得主

64.jpeg

安妮·拉卡顿&让-菲利普·瓦萨尔

Anne Lacaton&Jean-Philippe Vassa

法国


他们不仅定义了一种更新现代主义遗产的建筑方法,而且还对建筑专业这一定义本身提出了调整。


经典作品


65.jpeg东京宫二期当代创作场地

©Philippe Ruault


66.jpeg129 个单元,乌尔克-华雷斯学生和社会住房

©Philippe Ruault



2020获奖得主


67.jpeg

伊冯·法雷尔&谢莉·麦克纳马拉

Yvonne Farrell&Shelley McNamara

爱尔兰


成长于学校,依托于学校,更把学校变成“展厅”,要邀请世界进来观望,同时,也成功地展示了她们自己梦想的世界。



经典作品


68.jpg路易吉博科尼大学

©Federico Brunetti 


69.jpeg图卢兹第一大学经济学院

©Dennis Gilbert



2019获奖得主


70.jpeg

矶崎新

日本


他不仅是一位作品丰厚的从业建筑师,而且还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引领着世界建筑文化的走向,是少数几个能以实践者和理论家双重身份参与到这个舞台上的人。


经典作品


71.jpeg安联大厦

©Alessandra Chemollo 


72.jpeg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

© Hisao Suzuki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