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作为建筑的某种简单的起点,来自于人们对未知自然领地的探索,是文明回到旷野的一个最小单元。去到一处陌生的自然野地,草原、湖泊、森林、山野等等,搭建一处遮风避雨的临时场所。较大一些的营地,会依靠一处水源,搭建一个小木屋作为房间居住,同时用帐篷搭出一个半室外场所作为客厅餐厅等日间活动区。先行者们白天深入自然腹地去探索寻找,晚上回到这样一个有篝火的栖息地休息。
在莫干山杨家田的山坡上打造一个山野营地酒店,设计师利用原有两处废弃建筑新建酒店配套用房,同时规划营区,梳理场地,做整体景观提升。完全体的大白熊营地将成为区域相关主题体验的标杆。
山上一处采茶人的破败小平房,三面环山,竹林和茶田把它环绕着。一旁有着不大的蓄水池塘和几棵小树。这里处于山顶的北坡,有着极佳的视野远眺莫干山群山,近处纵横两排大水杉像是这块场地的卫兵,守护着业已荒废的村落好多年。
为了与营区共同塑造山野露营的氛围感,建筑风格上采用了“回到起点”的方式:以直观的坡屋顶、竖向支撑及自然材料的建构逻辑呈现“原始棚屋”,这一代表回归人居空间与自然相处最初状态的名词。建筑因此无缝融入露营区所塑造的整体氛围。
蜿蜒的爬山山路驾乘过后,新生的老石墙引导着游客或进入建筑内的通道,或沿着并排的树林进入酒店的核心区。通道内石墙,木饰板,窗洞的组合延伸进入大堂;树林的光影则时刻重塑外部的石墙立面。两种通行方式都由线性的空间开始,结束于水杉林、山体、营区的豁然开朗。一种初见、探索、一瞥、开阔的到达情绪体验。二层的餐厅被树梢环绕,四季四色。通过建筑的开窗、檐口、屋面坡度等处理,尽可能多的邀请光线和绿色进入到室内,和室内环境共舞,形成丰富立体的体验感。
这里不仅仅是迎宾的场所,亦是场所转换的传送门。将场地原有的毛石残墙经过标记重组,重新砌筑到新建筑的主要外墙当中。老石墙曾今守护着这里的先民,如今又温润的进入新建筑继续守护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我们会觉得这是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