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南头旧事两则

新浪地产

历经1700余年的行政、文化与社会变革,南头地区始终在时代浪潮中变迁生长。随着城市化加速,今日的南头古城仍保有“两横七纵”的九街肌理,而其间千庑万室层叠生长,各个时期建筑林立,逐渐形成了一处多元杂糅的城市标本。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期间南头首次经历由点及面的更新尝试。2019年起,古城又迎来自上世纪90年代城中村自建潮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风貌变化:在延续其肌理、尺度与历史空间的基础上,属于当代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语言正在被写入街巷。南头对深圳无疑是重要的,它背着深圳虚胖的历史包袱,大家急着都要这份信心。但实际上那些发端都遥远,它们需要被挖掘,但责任并不一定落在南头的每一栋房子上。相反,在本土文化的剧烈交织下,南头成为深圳极度缺乏的“生猛鲜活”的街区样本和街道图景 。很多城中村都很丰富,但南头完全没有主语,它不讲先后,每样图层都影印着其特定时期的历史况境。 浓厚的30年里,深圳把自己为数不多的本土性都尝试描绘在这里,各发展阶段的线索都被猛烈的压缩进来,发生得太快,新老图层无暇覆盖更迭,从而并置表达。19年起始的改造也是同理。它是南头新的机遇,也是这个时代的印记和图层,值得被纪念。期间我们参与了两栋楼的改造,二者场地条件区别很大,但设计过程中我们依旧感受到很多共性,也形成了一些并不广泛的共识,因此将它们一起回顾。在整体规划阶段,为便于管理,几百个改造楼栋都被编号,我们设计的是NT46 和NT88,改造完成后,我们还是循习延用了名称,看似有点冰凉,但也中性念旧,寄存着这次改造的集体回忆:这里面有无数值得尊重的智慧和努力。


那这次的图层应该记录什么?和绝大多数邻居一样,NT46和NT88是村民的自建房,建筑的主体砖混结构已不满足安全规范,需要整体加固。南头大部分楼栋的结构加固动作都是消隐或无关的,而这个“标准流程“在我们眼中其实是重要的象征:城中村可以不“高级”,但它的底线应该是安全、有尊严的,这是对在地居民的照拂。这条底线之上,才有心情和必要继续展开谈论——南头正在从临时变得永久,从边缘变得规范,从含糊变得明确。因此,这两个项目选择了一致的表达,把结构加固变成显现的外化,并留下可辨识的新图层,形成新的改造逻辑和伦理。常规的加固方式,对既有结构系统不做改变、严格继承,根据计算对应加固受力欠缺的设计策略,是一种“针对性”;然而,结构加固的外化表达,对结构进行了系统层级的调整,反而回避了大面积不可预见的加固构件,是另一种带有价值选择的“针对性”,这种思路除了满足工程中最小干预需求以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回应旧建筑的情感羁绊。





NT46位于南头十字主街交汇处以南的小广场一侧,从南门进古城经过东莞会馆,就迎面相遇。它不直接临东西主街,建筑主展示面正对的小广场是整个南北轴线上重要的公共休憩节点之一,尺度舒适,在街道的熙攘推搡之间来到这里,顿感轻松。借着小广场的势,NT46获得了一个无法忽略的自我展示机会,这在逼仄的古城非常难得。但这也成了我们第一个难题,在争奇斗艳的十字街和小广场上,它身处一场浓缩的舞台剧,兴奋得上头,这份情绪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达?我们最终还是选择把建筑的自我弱化,褪成广场“意识不到”的底色。对于小广场,这份密度中的放松已是罕有,不需要再被刻意描述。 





设计畏手畏脚地开始,恐惊醒广场,也怕慌乱古城。原立面的马赛克是南头民居最高效耐用的外墙装饰材料,象牙白点缀碎蓝,清爽好看。在尽可能保留马赛克的前提下,我们重新规整了形体:新增挑台补全建筑凹口,将封闭的阳台打开形成L形的廊下空间,首层沿街的灰空间则延续现有的街道逻辑。最终新的建筑体量对广场的界面更加完整无杂音,身份谦虚且易解读。只有新增两个面对街道的小阳台,谨慎中取一莞尔。NT46的加固策略和形体逻辑一脉相承,我们用扶壁柱包裹老建筑,并外化到立面上诚恳展示,将“新”结构图层置于“旧”马赛克立面之上,并通过自下而上的收分强化传达它结构属性。扶壁柱采用的是加固设计图集中的标准做法,但是对各层加固构件尺寸进行微小改变后,就增加了构件兼做图样时的含义。





首层落柱还原了传统“骑楼“的街道场景,是立面的构成元素,也是广场和街道的延伸。扶壁柱结构从外立面延续到了屋面,模糊了内外,开放了界面,由广场开启的公共体验也得到了竖向连接,为公共系统带来了新的诠释。设计过程中的另一个困扰是后续使用条件的不明确,武断设计容易穿衣戴帽 ,过度设计容易张冠李戴。唯一确定的,是原本的私密居住建筑会改为公共的商业或办公,类似这样的转变,在整个南头尤其是主街两侧发生。结构外化的做法,避免了城中村改造中刷墙换窗的常规方式,从本质上消解了居住性,展示出了足够的公共潜力。同时,加固主体的结构外露,释放了内部墙体和门窗洞口,以满足后续不同功能需求的变化,这样的框架预留了弹性,也呈现了丰富的使用场景。





和NT46类似,NT88初始也依着小公园,因此我们有类似的期待。遗憾的是,设计刚启动,面对公园的立面被临时起意增设的变电站完全挡住,NT88就这样失去了唯一的展示面,这让我们至今难以释怀。当然这些大相径庭随着南头逐渐生长,也让它变得更为典型,讨论它的价值更普适于城中村楼栋四面握手的日常。NT88是一栋红砖烂尾楼,掩映在绿树之中,在失去展示面的情况下,自我身份的延续也顺理成章,于是我们打算保持它红房子的状态,后来临近的小绿洲也改造成了红砖铺地。房子功能是展厅和办公,设计任务要求新增补全原建筑未实施的面积,这在本已紧凑的场地里是个挑战。高度无法突破,只能外扩标准层的面积:在原居住建筑的外侧,我们增加了一圈回廊,承载功能变化产生的空间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展览和办公的流线问题。建筑新增的不是表皮,而是有厚度的生活场景,老建筑则变成了新生活的一部分珍藏于内,若隐若现地重塑着举手投足间的使用方式。







新加的厚度,亦是一次重新思考建筑边界和周围场地关系的机会。通过梳理,各方向拓出不同尺度的挑台以满足面积要求。扩宽后的体量距周围的建筑和树木很近,能透气的界面不多,就像大量标准的城中村建筑:封闭的角部和清晰的边界,让窗景被迫出现“面对面”的逼仄。因此我们也对立面策略进行了调整,重新定义“窗边”,在网格布局的沿街道方向,寻找一份微微放松的转角。NT88的加固方式沿用外包围合策略的同时,顺带增加了外部空间。为了避免在角部落柱,结构选用了在立面中部布置的风车形剪力墙系统,同时梁的高度往两侧跌落,让角落进一步释放打开。风车布置方式形成了逻辑自洽的双向抗侧补强系统,也使附加外廊的荷载在新增结构内部合理疏导,不增加原结构的负担。双向悬挑的传力路径暗藏在建筑立面中,角部的开敞暗示了这一力学特点。





剪力墙在立面中间,也直白的拒绝了建筑间距的压迫,并重新引导了内部的视线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方式,转而形成向角落汇聚的延伸。新的立面系统,形成水平联通的开窗,盈入自然光,并在角落延续惊喜。同NT46,这样的立面处理和结构加固的外化,也回应了NT88从居住到公共的转变,同时我们希望它能提供城中村建筑新的窗景原型。尽管有相对明确的业态,我们同样在想象力和控制欲上相对克制,因此即便后续呈现出了粗暴的使用逻辑,依旧并没有脱离建筑构想的本质,甚至撞出些惊喜的瞬间。


63.jpg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