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弘益大学首尔新校园

新浪地产

OMA / Chris van Duijn(克里斯·范杜恩)赢得弘益大学首尔新校园设计。胜出方案将增建相互交织的建筑群以及融合现有地形的公共空间,旨在加强大学与城市的联结。


1.jpg


1950年代建于卧牛山(Wau Mountain)山坡上的弘益大学,是一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知名的私立学府。随着大学多年的扩张发展,如今该校园可扩建的空间已达到极限,与毗邻以街头艺术、本地商店和夜生活闻名的弘大社区也变得疏离。2023年,得益于首尔市政府颁布放宽大学用地建筑限制的城市规划条例,山脚下的一 块空地现可供大学扩建使用,成为了本项目的基地。


2.jpg


校园或校区一词,根据牛津或剑桥字典的定义,指“大学或学院建筑以及围绕在建筑四周的土地”。从这定义所描绘的典型图像来看,“建筑四周的土地”通常是一片广阔绿地,而建筑则是一 群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建筑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牛津和剑桥是如此,在韩国的许多院校也如是。但弘益大学的校园,却与此有所不同。这座校园坐落在首尔市内的卧牛山(Wau Mountain)山坡上,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其后随着大学的扩张园内建筑很快达到饱和,已无法再作扩建。“围绕建筑四周的土地” 如今已几近不存在,而是变成了“建筑之间的土地”。


3.jpg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弘大校园没有可取的品质。其看似随意的建筑及户外空间布局,却发展出 一种让艺术和科学活动占据利用空间、为其创造新的生长栖息地的文化。久而久之,这种文化已扩展到校外邻近的弘大区。今日的弘大地区正是以其活跃的自发表演、活力和夜生活而闻名。然而,最近期新增的建筑使校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受到威胁,限制了两者在物理空间上的联系。但幸运地,因首尔市政府新出台规划条例,位于山脚下的一块近乎未曾开发的空地现可供大学建设使用。而这次机会,对于弘大校园的未来而言,将会是让其变为一座“依书从矩”的校园,还是仅是其当前密集化的布局逻辑的延续?


OMA提出的设计方案综合了两者特质,为校园注入过往缺失的绿化元素,同时创造最大化的建筑面积。新增建筑构思设计为卧牛山的自然延伸,设于地面层以下。这些建筑的屋面形成林荫小径,连接大学的各个主出入口与毗邻弘大的城市社区。建筑之间,拾级而下的露天庭院将自然光线引入校园深处,并以富有新意的方式串联各建筑,织造形成一连串的户外空间。


4.jpg


在功能内容上,新大楼布局划分为三个分区:靠近工程学系的为高科技实验室;中部为配套设施;靠近弘大城市社区的为创客空间。位于基地中心区的艺术中心成为教育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而环绕其四周的建筑空间为多功能学习中心,与周边的教学楼直接相连。衔接校外城市社区 的中央楼层集中了各项公共配套设施,迎接访客入内,并连接贯通园区内全部大楼,让上下行 移动可在三层楼之内。此楼层正是重新联结弘益大学与弘大社区的纽带,让两者再度交融。


OMA的中标方案从另外四家国际知名事务所的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些事务所包括SANAA建筑事务所、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以及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本项目由合伙人克里斯·范杜恩领导,并由OMA香港团队执行。该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杭州未来科技城新湖中心·光棱、深圳自贸时代中心等综合体项目以及其他中国和韩国的零售商业项目。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