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
项目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郎园Station,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始建于20世纪 60、70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重要的军需物资储存地点。园区有红砖仓库30余座。在城市更新、区域转型的大背景下,郎园也迎来自己的新的身份。在首创集团的运营操盘下,这里逐渐变身成为艺术生活时尚街区。
项目用地在园区中部偏西侧的道路一角,坐落一组红砖仓库的东侧。业主孙女士创立的一家时尚买手店,结合运营发展,选址在新晋规划改造的园区中开设自己的线下品牌体验店。
策略
建筑位于两条园区道路的错位角部处,为了兼顾各方的互动关系,建筑形体在这里呈现柔和的圆弧体量,下方有一个大的拱形开口,半下沉内部通透空间拉近了建筑内部和外部的感知关系。在现状的废墟之上,设计最大化的保留外侧周边旧有红砖墙体,新的结构从内部搭建,结构设计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是减少柱的数量,次要目标是要实现建筑和室内平面及立面上极为丰富的曲线边界。从空间分析入手,利用建筑层高的优势,采用了700高的桁架空间受力体系,实现跨度和悬挑的目标,同时可以利用屋顶大桁架附加吊挂夹层,形成夹层蛇形曲线建筑平面,创造出了建筑效果中的丰富细节,同时实现了室内完全无柱的目标。
建筑南部和东部的人流量均不小,我们索性在两个方向均设置了出入口,十米见方的建筑,由于物理流线和店铺空间规模有限,来往过客很容易在一半分钟内,走马观花的逛完店铺。如何有效的吸引客户,使得大家自然的舒适停留、甚至消费,是类似时尚消费空间的普遍命题。
我们的策略是,创造一个迷思空间,空间和展品相互融合。迷思洞并非迷失洞,一味的迷宫般复杂体验,并不能带给人以愉悦的空间感受,但有一定的引导性、同时也并不明确定义的迷思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一种独特的体验感。也许是可以的。我们希望获得这种空间形式。
路径之迷思
一条两出口之间对穿建筑的动线,通过蛇形弯曲盘绕,展示体验被拉长的同时,调教动线的空间尺度,自然而然的生成三个不同形态的特色展间、两个更衣辅助空间、一个展示大厅,分别线性布置。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有的抬高有的下沉。二层则是更为放松的边游走边发现的展品体验模式。空间由此被褶皱和折叠,建筑及空间如同迷思洞一般,诱发人们前往探索。由此创造出丰富的移动和驻留的空间体验。
虚实之迷思
建筑外墙体,在保留局部外侧周边旧有红砖墙体的基础上,回收场地旧砖用于二次砌筑,例如用于砌筑东侧角部的双曲拱体量,如此全部体量延续完整。曲拱开口处选用无框的加胶钢化玻璃。与之对应,室内我们选取了孔径为8毫米的金属波纹穿孔板用于分割空间,利用材料的构造特性,6米长幅整板可以从屋顶主结构进行悬挂,作为墙体的金属波纹板经过弯折而具备了结构刚性,无需任何竖向辅助龙骨。冲孔的波纹金属板成为展陈空间的一部分。在其纯粹的虚实关系之下,又呈现出一种半透的整体模糊性。
最后,结合功能,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孔洞被切割,视线和动线被打开,室内空间表面的模糊性又有了一丝确定性。感受上,这种设计过的的交叉错位的视线交互,洞与洞是彼此相互嵌套的,在空间中他们互为图底关系。呈现出现一种既疏松又密实的空间。
消费之迷思
在朗园买手店项目中,延续着我们对具象抽象之间相互转化的思考,如何创造一种抽象的真实性?创造一种动态的停留,尽可能的延长在店内游觅的体验感,在最大化的获取一种抽象空间之后,仍然回到形式和秩序。 是本项目的思考之处。这是一次用简单创造丰富感的抽象实验。
最终的空间体验,墙面和地面的节奏,日光亲密温和的影调,对秩序和自由的双重感受,场所开放而不幽闭,友好,感人,但不产生压迫感。在郎园一众的商业店铺中,这里的空间氛围适合孤身一人亦或三两朋友的游觅,空间追求简朴不繁复,也许,可以用迷思用来对抗当代消费空间的精致化、新奇化、具象化。我们也期待这种对抗转化为一种新的空间关系,继而产生新的消费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