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山城贵阳市观山湖区CBD中心区,占地面积约88000㎡的城市绿地,周边高楼林立,身处其中,很难将这个城市与山城联系起来,但是行走在其中仍旧能感受到大尺度的坡度和不平坦的台地,而不远处城市边缘连绵的山丘也足以证明其山城的身份。
过去20多年,城市快速扩张,场地的特征被渐渐抹去,属于土地的原风景也不复存在了。而传统城市规划几纵几横的大手笔格局,很难为行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户外空间,超宽的城市主干路、机动车噪音等只能给行人带来焦虑与不安。针对这样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我们首先要回应场地文脉,并考虑行人友好和空间的舒适性。
项目为待开发的社区配套绿地,有地铁及地下河经过此处。当地政府希望借助轨道交通的驱动,在绿地空间下植入商业,赋予土地更多可能性。而如何回应场地现状,及平衡公共绿地与商业空间的属性是项目的重点。
以自然艺术回应城市变迁
连绵起伏的山地和河流是这座城市美丽的风景,可曾经过地块的河流被埋入地下成为暗沟,起伏的地形也在逐渐消失。人们很难在城市体验到游走山间跨过小溪的景象,也少有站在高处与低处形成“向上看-向下看”的场景了。以地表运动的形式语言来重塑场地脉络,最为合适。流动的线型,连绵起伏或下凹的地形,高低错落的廊桥,盘旋而上的台地等元素,来重构土地原风景。
公园的公共性 VS 商业的经营性
商业空间虽说对任何人开放,但是其性质属于消费空间,公共性会受到运营的限制。而公园应该是非盈利的,即使有局部经营性的空间也是配套设施,而非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二者谁都不能互相依托,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空间优势,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空间结构上设置了各自的主动线,但是在核心节点将两条流线连接在一起,在局部节点可自由转换。
统一的自然语言
虽然上下空间是相对独立,但是基于地表运动的造型语言,从公园延伸至地下层,整体设计语汇高度统一。在规划阶段,景观与建筑师密切协作,反复推敲建筑开口的尺寸及檐口造型,保证局部造型融入公园整体形态。两层空间在视觉上是浑然一体,这种统一性,让上下之间的视线更连贯,而不受多余造型的干扰。
自然开放的空间
项目周边有大量的住宅、学校及办公楼,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在繁华都市体验自然的契机。除了几个特定的主题空间外,公园并未设计密集的具体功能,太过具象的功能反而限制了使用者对空间的想象力,更多是通过绿植、开阔的草地、坡地、连桥等景观要素来创造一个个自然开放的空间,待使用者去探索发现,找到自己舒适的场地。
弱化功能动线的表达,而是以自然的形态,曲折变化的道路,让人行走在其中没有任何的目的性。在这种非既定功能的场所,人们才能与场地建立连接,与他人相遇,才能真正的放松下来。
环形跑道,运动场地及设施,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健身场所。将更多的空间留给空地,这些留白的模糊空间很容易自发增添色彩,因为没有任何功能的限制,可以演绎各种社会活动。
城市看台
设置在公园的螺旋坡道是连接公园与商业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公园的景观地标,人们可以登高,仰望城市的繁华,俯瞰公园的绿意盎然,还可以在这里汇合。
景观连桥
抬高的连桥,保证了公园动线的连贯性,避免被商业入口动线打断。同时,抬高形成的景观看台,提供了一个从上空俯瞰树林的视线点,从上看到的风景跟在地面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也体现了场地山城的特征。
露天剧场
从地面进入地下商业的入口的识别性尤为重要。为了避免破坏公园的整体感,并未在入口广场设置大型标识或构筑物。将主要的商业入口设计为可停留的阶梯看台空间,与商业层的广场形成看台与剧场的关系,为露天演绎提供契机,而路边的行人也被演绎氛围吸引至商业街。
公园背景下的商业氛围
公园还是商业空间,只有回归空间的本质,才能充分释放场地能量。公园的开放与自然属性,对周边居民来说是最具吸引力。而商业街中自由的街区、具有活力的广场才能使人们聚集于此。二者在功能上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总结
这是一个景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项目,景观专业从规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公园报建工作,过程中除了与其他各专业间的碰撞,还要平衡政府职能部门与运营团队的要求。这也就是设计师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当然还有地块本身的设计关系。公园和商业,只有强化各自的空间属性,自然和开放,才能更充分的激活场地能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从场地的尺度,我们强调整体的形式,这个形式来自于土地长久所形成的广阔的自然韵律。但是在人的空间尺度,尽可能的避免多余的形式,这样才能体验到场地的自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