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地去观察一座城市的过去和当下,来一场城市漫游,City Walk,已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千园之城”的深圳,公园蕴含着这座城市的腔调与脉络;AUBE欧博设计的一个个作品,正构建着富有诗意的城市场所:环境与时间交织成城市生活的剧场——深圳人才公园、雨和风的能量场——深圳深湾街心公园、首个以碉楼为主题的碉楼时光公园……目前,由AUBE欧博设计打造的深圳首个零碳科普主题公园及零碳生活馆,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公园目前基本实现零碳,正全方位助力 “低碳坪地”。
零碳公园 深圳首个低碳科普主题公园 基本实现零碳
深圳国际低碳城位于深圳东北门户龙岗区坪地街道,是首批国家低碳城试点项目,也是深圳市18个重点发展区域中唯一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特色的重要载体和示范窗口。深圳零碳公园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区,占地约18.5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生态游览、康体健身、碳汇科普、互动体验的城市公园。
在公园的整体设计中,设计师贯彻六大低碳设计策略,能为公园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3 700吨;通过减少新的材料在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延长回收材料的生命周期,可节约建造过程中约103吨的碳排放量;选用光伏组件每年可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余吨,全方位助力龙岗区坪地街道的绿色低碳发展。
自然生态基地 绿色低碳策略
项目所在原生地山体资源丰富、自然基地优越,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场地优势资源最大化?如何在保护现状生物生境的同时引入人的活动? 设计师以自然生态为基底,力求对自然山体的最小介入,依势而建,实现土方平衡。同时提出LID低冲击开发、低碳植物设计、低碳工艺材料、低碳能源利用、海绵城市设计及低碳科普运营六大策略,将人、动植物、自然环境融合,打造一个融入原生环境的“零碳”主题公园。
公园整体贯彻六大低碳设计策略,立足生态本底,实现低冲击开发;开发过程中保留原有乔木和地被近18万平方米,新增植物的品种上优先选择高固碳植物和乡土植物,通过复层结构种植模式,提高植物单位面积的固碳效益;结合场地高差、汇水分区设置多种海绵城市设施蓄水、净水,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2.54%,面源污染削减率达75.19%,形成高标准的网络化自然生态海绵体系。
水风土石之地 打造“无痕森林”
公园内设有赤脚乐园、亲水溪流段、生态广场展示区等科普区域,通过“水风之谷、光电之丘、土石之丘、林木之丘”四大板块并经由主园路串联起零碳科普路径,带来富有趣味的活动节点,重新定义城市公园中的零碳主题体验。
水风之谷,水和风的主题,作为场地的集中建设区,林木少、地势平坦,利用山谷平地,结合现场水渠、土崖、植被等资源,为游客营造一个聆听风、触摸水、感受微气候、感受自然的空间。
其中,位于公园山谷边界的赤脚乐园充分利用现状大片荔枝林及林下水渠打造自然野趣的儿童活动区。水渠经由局部改造,化身为孩子们嬉戏玩乐的亲水空间;沙土、原木等天然材料设置的游戏设施则与低碳科普相互结合,寓教于乐。不同材质的赤脚体验环线,鼓励儿童及家长脱下鞋子,脚踩树皮、松果、火山岩、卵石、泥地等碳排放因子较低的原生态铺装,带来与自然接触的新方式。
土石之丘,保留了大部分的原有植物,并深度践行“无痕山林”的生态可持续设计理念。园内自然郊野径施作过程因地制宜,针对不同难度的路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排水、高差、消能、护坡处理方式。山林中的石材与风倒木得以循环利用,人力搭建的方式以低设施、低冲击的特性,充分考虑步道使用者的需求与感受,打造既符合环境美学又兼具生态保护功能的自然郊野径。
该区域内建设有环形造型的远眺平台,廊架上铺设约6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每年发电量约9 070度,可减少碳排放量约5 300kg。木平台选用原生态材料作为建材,并布置游戏设施、科普牌等,为游客休憩时提供良好的观景视角,同时丰富游客的低碳体验。
林木之丘,尊重场地原有林木现状的情况下,打造特色林木科研观赏林。植物的设计充分保留现状林地优势植物资源,对长势较差的桉树林进行林相改造,增加大腹木棉等高固碳植物,同时对场地裸露边坡进行覆绿。
观景台立面材料采用山体自有的生态竹子,整体造型轻盈、自然,最大限度弱化人造痕迹,使其隐于山林之间。
光电之丘,为区域内变电站所在,设计师将废弃的高压塔增加艺术麦穗灯等艺术化处理,结合自然条石和公园LOGO进行处理,悬浮的坡道和楼梯建立在现有灰色的格构梁挡墙之上,并结合生态化处理,让次入口在整体生态自然的形象前提下更具标识性。
零碳生活馆 融入原生环境的建筑物
零碳生活馆和公园管理服务中心用房分别位于公园中心和入口附近。隐藏于山谷之中的零碳生活馆与自然融为一体,占地约2 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 800平方米。建筑以集中式平面布局减小占地面积并以覆土建筑形式消隐体量,避开场地内大面积荔枝林,减少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干预。空间形态汲取传统岭南建筑的被动式设计原理,屋顶状如斗笠与建筑主体相互脱开盘旋而上,中间架空,分成天然的三个层级,提供大面积遮阳同时,形成开放式对流空间。采光中庭进一步柔和光环境,加速空气流动,缓解热岛效应。
零碳生活馆底层架空,建筑内部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既独立又融合,吸引公众走进建筑并愿意在此停留。约7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铺满屋顶为建筑建设及使用提供能耗,多余能源可回馈电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建筑。零碳生活馆内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公园环境发电量、温湿度、水循环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于馆内布置互动展示区域,向公众科普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数字碳中和等新型低碳技术,传递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设计师创作手记」
零碳公园,两个山头和一个谷地,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自然条件,但胜在自然和原始,而我们设计的出发点,也正是从守护现场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开始的。因形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是最好的低碳理念;回收利用山林中的枯木和石头,做成坐凳、台阶,把雨水收集起来形成互动性的水景,破除的混凝土铺成路面,也用了大量的光伏,和低碳技术。最终,我们希望来到零碳公园的每个人,在每一处都能感受到低碳,并慢慢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最轻的方式推动“将自然还给自然”的低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