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张辰:从绿色采购到碳资产优化 构建可持续商业闭环
为推进房地产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由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一类事业单位——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携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优采平台,于12月20日在广州市举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国有企业供应链协同交流会“房地产绿色低碳供应链专场活动”,通过房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思考碰撞与融合协同,从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等核心方向,共同探讨大湾区房地产供应链体系未来的升级之路,以助力好房子的高质量打造。会上,华润集团、中旅集团、华侨城、南光集团、广州城投等联合优采平台启动“房地产绿色供应链协同联盟”,优选企业,大湾区房建供应链首选品牌测评同期启动!7家企业获绿链行动年度授证。
大会现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会员合作中心主任张辰出席活动,并发表《从绿色采购到碳资产优化:构建可持续商业闭环》的主题演讲。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会员合作中心主任张辰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张辰: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延伸出来的碳资产对应到绿色采购和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发展,确实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商业闭环,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小小助力。
一、国内政策环境
整个绿色采购大环境,政府层面有很多政策支持。除了《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2019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促进绿色采购。2022年,《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分类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公务用车和用船政府采购力度。
地方省市层面,山东、山西、河南、海南、江苏等地,推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发展有了可以落地的方案,包括采购绿色建材试点、搭建绿色采购平台,要求政府优先或者强制性采购绿色产品等等,甚至有的地方给出采购比例。
2023年8月,广州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中,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积极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结合实施产品品目清单管理,加大绿色产品相关标准在政府采购中的运用。国有企业率先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建立健全绿色采购管理制度。
二、国内外情况
国际方面,政府的绿色采购以建筑与基建行业为主,较领先的实践已具备相关碳核算方法与较完整的制度设计。
例如,欧盟的绿色公共采购要求强制清洁采购产品类别为办公室IT设备、道路交通工具、建筑,并针对公共采购的建筑项目有专门的EPD及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报告要求。美国的《清洁购买法案》则纳入了新建建筑的建材采购,积极推广低碳建材政府采购的试点项目,并提高建材环境数据透明度和碳排放信息的标准化。美国的《降低通胀法》则主要为联邦政府资助的建筑项目和交通项目提供资金资助采购低碳原材料,以降低政府项目中的隐含碳。
政府采购的绿色产品更多以健康、环保为主要特征,出现了低碳属性不突出、低碳与能耗简单划等号等问题。且目前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识仅能反映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符合相应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并未披露真实碳排放数值,也未能直观体现不同产品的碳排放等级。
2022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策,要求加强低碳产品认定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以碳为重要指标的采购体系将逐渐成为未来趋势。2022年4月,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2022年8月,工信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提出强化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探索将原材料产品碳足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出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
如今,国内有了碳排放和碳足迹的相关市场工作概念,采购产品从碳排放碳足迹的角度直接把碳排放行为减碳的行为量化出来,为绿色采购相关工作提供非常直接的工具。
国际上,苹果采购零碳铝材;奔驰采购低碳足迹钢材;欧莱雅要求相比2016,全范围2030降低25%,战略供应商运营碳排放降低50%,并采购回收塑料制成的包装。
中心与南方电网协同合作过程,南方电网内部采购的标准。现在明确在做绿色相关采购会,要求碳足迹认证须由国家级交易中心开具。碳足迹的认证证书,包括碳排放量、减碳量、范围、期限等概念与指标。
三、通过“碳定价”促减排
落实到碳排放权定价,如何构建后期的商业闭环?
说到碳交易市场,现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强制性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两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将近30个地方的碳市场正在运行。如今,我国已经有了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以及地方试点区域的碳市场。广东也是区域试点碳市场之一,而且广东的地方试点规模、成交量和市场的成熟程度也是在全国所有的试点市场里排名第一。
截至2024年11月,中国的区域试点碳市场共成交配额超7亿吨,成交金额超过210亿元。截至2024年11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逾5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300亿元。
全国碳市场中,整个市场价格其实一直在攀升,从最初开设的40多元钱到现在100多元,从侧面说明了整个社会对于碳排放权就是碳资产的价值认可度一直在提升,而且碳资产的稀缺性也是逐渐缩紧。
四、广东碳市场
广东省自愿减排机制就叫广东“碳普惠”。2022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重新编制《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碳普惠管理相关工作,包括碳普惠方法学、碳普惠项目及其经核证的减排量,指导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支撑工作。秉持减源增汇、跨区域连接、相互认可的理念,通过链接多元碳普惠,带动全社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现有方法学林业、分布式光伏、节能空调、家用空气然热泵、废旧衣物回收、红树林碳汇。
整个交易过程中,机制2017年启动到现在交易一直蛮活跃,所有方法学里最多的成交量最大的是林业碳汇,其次是分布式光伏。映射到市场现状,以至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会配有分布式光伏、空气源热泵、节能空调、节能热水器等设备,这些已有现成的方法学,可以进入广东碳交易市场中直接变现的渠道。
虽然项目开发规模和成交规模相对比较少,一方面,市场对碳交易认知并不深入,二是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是那么大。未来发展中,需要把机制范围逐渐扩大,让更多的绿色低碳行为和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在碳市场中取得更好的收益。
碳标签是构建可持续商业闭环的关键工具,量化产品的“绿色属性”,将产品的绿色属性与碳资产挂钩,突显其商业价值。扫码碳标签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取产品生产到运输、装备、销售全环节碳排放数据,非常直观量化。
对于采购商来说,借助低碳采购,容易找到低碳产品,带动供应链绿色转型。服务双碳战略布局,ESG等,明确减排数据。
对于供应商来说,可以实现产品差异化定位,提升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碳中和产品、碳足迹产品等更受到外界接纳,提升价格。有利于产品出口贸易,符合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
广东碳标签推广
2022年6月28日,国内首个省级碳标签-广东碳标签正式发布“广东碳标签”。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局、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省工商联等部门出席了广东碳标签发布会。发布会上,10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首批广东碳标签证书,覆盖电子、电器、石化、化工、照明等多个行业。2022年1月18日,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碳标签专业委员会(简称广东碳标签专委会)正式成立。专委会委员单位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广州分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东省能源研究会等8家单位。主任委员单位及秘书处设在CQC广州分中心。
广东碳标签评价机构陆续在佛山、珠海、江门、阳江、惠州、茂名、汕头、梅州等市,选取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广东碳标签的试点、示范与推广,以及相关能力建设培训。产品包括从空调、陶瓷、沥青、酱油、电池、电芯、车载电容以及宣传册、不沾锅、摩托车等等。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在试点示范和推广碳标签工作。截止2024年11月,共有91家企业获得共98张广东碳标签证书;涉及二十余类行业和产品:新能源乘用车轮胎、电力电缆、柴油、汽油、投影仪、空调、开关设备、陶瓷、沥青、电芯、电池、车载电容、热熔断体、酱油、办公桌和灯条等。
启动粤港互认
2023年4月,广交会期间,广东碳标签专委会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签订《关于共同合作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24年4月,两地碳标签技术支撑机构启动互认试点工作。CQC广州分中心和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于2024年9月完成对佛山金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PD-1膜的碳足迹互认,成为国内首款同时获得广东碳标签证书和香港产品碳足迹标签证书的产品;2024年11月,完成广东碳标签与香港碳标签首批产品互认。
广东碳标签信息管理平台
基于广东碳标签成熟体系,打造广东碳标签注册登记和披露平台。平台已经开发完成了,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上线。广东碳标签成立多年,拥有完整认证和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平台,继续深化发展广东碳标签体系。依托广东碳标签的积累和广州碳交中心数字化管理经验,将产品碳标签实现简单化、将平台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广东绿色标签。平台将满足碳标签信息登记、碳标签认定申请、碳标签发放和信息披露发布等基础功能。
五、携手打造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希望与产业链共同联手,在可持续商业闭环碳标签的打造和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方面一起共同做一些比较实际和有意义的工作。
期待和大家从这三方面在接下来的时间共同推进:
一是行业标准制订。现在绿色采购层面已经有成熟的行业标准,但低碳产品、低碳采购、低碳消费、低碳评价等标准还是空缺的,尤其是和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标准。期待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市场的各方主体共同去研究、推进低碳标准的打造。
二是碳标签平台的共建。碳标签平台现在刚刚开发完成,接下来很多功能平台推广工作,期待行业专家和行业供应商的入驻,共同在广东碳标签大的体系中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碳标签的互认过程中一起推进相关工作。
三是市场培育和能力建设。整个市场的推进还是需要更多的市场培育和更多的能力建设。
期待在2025年和在未来的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同将低碳绿色的概念向产业链深度推广,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