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地产

由“太阳能热水器失宠”谈光热产业形象重塑

新浪地产

  近日,一篇题为《曾经遍布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失宠了?原因很简单》的文字引发群友关注并转发。笔者浏览后发现,该文除了阐述产品出局的原因,还对热水器失宠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感到惋惜。

  我想,作者如果是行业中人,必不会把笔墨花在这个早该淘汰的物件上,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它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产品,被淘汰注定是它的宿命笔者所否定的并非产品本身和它的功能,而是以此作为赢利道具、无所作为的行业风气。试想,有什么样的产品能以一种固化的形态主宰光热市场二十年?

  那些年大家都干了哪些事?都烧窑炉造管子?都上设备造水箱?一小部分是,很多企业烧不起炉子,就算烧了一把火也经常断炉,一是烧得没有人家好,二是在成本优势比不过制造玻璃管的专业户。所以,多数挂着新能源公司牌子的企业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小到螺丝、硅胶圈、防尘圈,大到支架、水箱、真空管都是买进来的,经过分类捆扎,再贴上订做的标签就变成了“自己的荣誉产品”

  当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还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时任中国农村能源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主任的罗振涛教授在展会、论坛等公开场合曾多次呼吁,企业需要技术创新,要改变“一个脑袋下面耷拉几根肠子”的行业形象。但,应者寡。

  劝归劝,该干嘛还是干嘛。企业仍旧固执地在抄袭和组装的一亩三分地上进行自己的春种秋收。抄袭不算,还挖角,挖角不算,还互相攻击,这是暗斗的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把同质化相当严重的东西卖出好价钱,连躲在水箱里的保温层都没放过,套一层塑料布就搞成了什么纳米绝热技术。水箱没得炒,就炒管,普通的真空管换个色就变成了高大上的太空技术,还上了央视做广告,这是明争的事。有了大哥开头,小弟企业在创造概念乏力的情况下也不甘落后,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喷到水桶外皮上、保温发泡上、真空管上、支架的防护漆上面,以示产品升级了、换代了。别无它法的企业只能在桶箱和真空管的尺寸上做文章,变粗,变细,变长,变短。

  组装算不上技术,只是熟练工种,又因作业简单利润丰厚,所以很多企业都开始进军光热市场参与掠夺。最终发展到连浙江嘉兴的一个袁花镇都成了密集的产业集群,于是这个太阳能早期利用产品的产能很快达峰过剩。为了进行低价竞争,真空管的质量越来越轻,桶箱内胆的钢材越来越薄,产品质量和性能就没有了保障可言。正如作者所述,先宠因存在“用热不及时、冬天水不热、维修费高、占空间”等先天缺陷,最终被跨行的“替代品”取代,占市场95%的份额的辉煌一下子变成了昔日黄花。

  光热产业的形象实在有必要重塑。

  没有不进化的事物,没有不迭代的产品。而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在一个时期内偏偏例外的现象折射出行业整体缺少危机意识、严重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实。教训告诉我们,仅靠单一产品和单一市场支撑的产业没有未来,行业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高质量谋求发展。

  目前,那些“曾经遍布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除了用水规模较大的之外,基本上都变身为挂在墙面上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它们和百米以下的建筑能够很好地融合,使建筑更加美观。而且,管道内没有冷水,出水压力更大,洗浴更舒适。可喜的是,产品使用寿命更长了。与它的替代品——电热水器相比,容量大、不用电、更安全的优势十分明显。

  此外,面向太阳能建筑热水、工程热水、工农业生产的过程用热、建筑采暖制冷领域的探索应用已成为一部分企业的主动选择。他们通过理念创新、研发思路创新、装备创新、技术创新的手段,为满足不同用途的系统需要而创新研发了类别丰富的产品,在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增强国际竞争力蓄势,引导全新的消费潮流。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国家双碳战略引导下,加上地方政府的十四五能源规划出台,正迭加出一个新的能源应用市场。这对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来说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要应对来自行业外部的风、水、核、地热、生物质等替代能源的多重技术威胁,还要接受市场对自身技术的成熟度、先进性、经济性和竞争力的检验

  另一方面,光热行业需要统一的价值观。要具备打破技术壁垒的勇气,拥有跨出行业边界整合创新的能力,凝聚百家之长,才能形成发展动能,光热才能出头,才能重塑形象。特别在光热行业内部,大家要相互补台,不要拆台,这是我要说的话。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热门新闻
    优采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