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大鳄频频出走海外 三大图谋奠定产业基础
在“新国五条”细则落地的4月里,开发商们无论是卖房还是拿地,几乎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却也没闲着,扎堆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先有万科宣布“B转H”成功;随后万达传出通过收购买壳公司启动在港上市进程,尽管双方对此并不愿给予正面回应,但无论是万达年内本身的海外布局,还是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赴港融资,都是最佳的选择;与万达几乎同步,招商则宣布已完成了一笔50亿元的壳公司注资;而从未上市的绿地也于近日传出赴港买壳的传闻……
仔细分析内地房企扎堆出海,其目的不外乎三个:寻求更为宽松的融资渠道,在内地频遭调控的情况下进军海外地产以及扩大所属集团的海外影响力,为布局其他产业奠定基础。
图谋一:缓解资金链压力
在众多出海的房企中,寻求更为宽松的融资渠道几乎是所有企业最为直接的目的。
以国内“千亿房企”中惟一未上市的绿地为例,近日传出借壳盛高置地,谋划赴港上市的传闻。而寻求其背后原因不难发现,绿地近年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大步跨进,使得其不得不寻求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
今年年初,上海绿地董事长张玉良首次公开借壳赴港上市路线图,称绿地将于2013年分拆酒店集团和海外业务,同时透露已经有了买壳目标。这种态度的转变,使得外界相信,绿地收购盛高,“借壳”赴港上市是大概率事件。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绿地想借壳赴港上市,固然是想打通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渠道,在目前融资难的大环境下,作为大国企的绿地虽然不至于那么缺钱,但其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仍比较大。“特别是做商业地产,与住宅的运营完全不同,住宅属于快进快出,能较快收回资金,而商业地产需要长期持有,做商业越多资金链就会受到越大影响”,蒋云峰表示。
与此同时,招商地产收购香港的东力实业近一年之后终有注资动作。4月底,招商地产公告称,将内地部分房产项目公司股权,以近50亿元(约61.77亿港元)出售给东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注资行动表明,招商地产已将东力实业做成其海外的利润中心和融资平台。
图谋二:进军海外地产
实际上,许多房企登陆海外市场,与其眼下的国际化进程是同步的。
4月中旬消息,万科以6.78亿元收购新加坡一个房地产项目30%的权益。今年早些时候,万科先后与美国铁狮门、香港新世界联手,进军美国旧金山和香港开发住宅项目。其中,万科为旧金山项目投资1.75亿美元,而香港荃湾地块总价值34.35亿港元,万科占有项目两成权益。万科董事长王石还透露,万科将追随客户进军北美,年底有望在纽约投资项目。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万科在新加坡投资6亿多元,规模仍然不是很大,属于测试市场反应。
目前,内地房企进军海外已经成为“时髦”。来自中国海外投资联合会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万通、中坤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已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上百亿美元。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24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其中,房地产投资在境外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空间均相对较高。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吸引中国开发商“出海”的,不仅是战略布局上的考虑,更是想利用国内房企在销售渠道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高端职业客户群到海外置业投资,而房企也可在此细分市场上获得收益。
图谋三:布局海外其他产业
直接面对海外资本市场,布局房地产外的其他产业,最大化地寻求海外影响力,也是房企积极出海的图谋之一。
同样是4月,商业地产巨头大连万达集团传出收购银泰百货,借壳在港上市的传闻。虽然万达随后就澄清了这一传闻,称“没有收购银泰百货的计划”,但万达背后有关上市的运作仍然在业内掀起不小的波澜。
万达2012年业绩显示,去年万达收入1416.8亿元,在全国新开业17家万达百货、12家酒店,并以31亿美元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一跃成为全球规模第二的不动产企业。2013年,万达投资的项目接近40个,还要完成1~2个项目的大型海外并购。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公开表示,在万达做到千亿美元规模的时候,万达并不只是一个国内公司,而应该是一个世界性品牌公司。在王健林的雄心壮志中,万达还要走得更远,许多战略层面的动作不只能算经济账,而应该以扩大万达的海外影响力为先。
王健林曾在2012年万达工作总结会上表示,“万达在中国不敢说无人不知,至少绝大多数人知道,但在国际上知名度较小。当万达并购AMC后,一个月内万达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并购引发很多国家政府、企业上门寻求与万达合作,多家投行主动向万达推荐海外并购项目,信息量的扩大也许就是机会”。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