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乡建筑风貌设计研究引“一刀切”争议
市规划局:主色调在公共建筑上体现
日前,市城乡规划局发布“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筑风貌设计指引专题研究”(以下简称“设计指引”),提出未来水乡的基础色调为“以白色、浅灰色、浅黄色等浅色为底色,再点缀些许红色,大部分的低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都会以坡屋顶亮相”。
设计指引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市民热议,市民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这是否将导致新一轮“穿衣带帽”、“一刀切”,以及“统一标准建设”。
对此,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昨日回应,目前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只是大方向上的设计指引,目前,面向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水乡的建筑风貌要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才开始具体落实。
“水乡绝不可能一个色调”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陈志军说,此次设计指引的出炉不是“拍脑袋”,而是经过慎重、严谨的论证过程和学术上的充分调研才提出来的。
他说,东莞水乡建筑情况比较差,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无特色。市规划局聘请了多家全国性研究机构,博取众长,做出专题研究报告。通过对岭南建筑风貌风格的发展历程和肌理研究,提取水乡建筑风格的关键要素和特有要素进行设计。
面对市民“穿衣带帽”、“一刀切”的质疑,陈志军表示,此次提出的水乡建筑风貌是一个大方向上的设计指引,一是为了供市政府做总体决策,同时也要为正在水乡上马的一些具体项目做出引导和约束,提早为具体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批提供依据。
“这不是一刀切、也不是穿衣带帽,水乡绝不可能统一为一个色调。这都不是我们的初衷。”
陈志军说,水乡的主导色调,重点在一些公共建筑上落实。目前对外发布,就是想尽早通过宣传,引起市民的关注,在此过程中广泛征求市民、专家意见,根据市民、企业、项目的需求细化调整,形成初步成果。最后提交市政府、人大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才能最终形成具备类似法律效力一样的条文。
目前,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意见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在布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非常希望听到群众的想法和建议,水乡建筑的风貌不是政府或者单个人就能拍板定下来的,这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达成共识。”陈志军说。
“不主张复古,要继承发扬”
据了解,东莞水乡传统建筑特色十分明显。从建筑材料来看,民国以前的红砂岩是广府建筑的代表性材质,曾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中,作为辨识度较高的本地石材,红砂岩具有极强的东莞特色和岭南地域特征;从建筑色彩来说,东莞传统建筑呈现以灰色麻石为基调并以红砂岩加以点缀的特点,重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上加强装饰。
因此,在设计研究中,基于对水乡传统建筑特色的传承,未来东莞水乡将以“浅色底(白、浅灰、浅黄)+点缀红”为建筑的基础色调,重点公共建筑中使用红砂岩为建筑装饰材料,比例不低于整体建筑材料使用的20%,非重点公共建筑建议使用红砂岩或相似替代材料,比例不限。
有市民认为,水乡就是要保持目前水乡原貌,规划设计的建筑是没有创新的样板工程。
对此,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副总工程师肖洪说,水乡建筑风貌设计目的是重塑水乡风貌。岭南文化的精髓就是多元和包容,“一刀切”“样板工程”不符合岭南文化精髓。水乡建筑风貌将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传承,并适用现代功能和审美体系。
“不主张复古,要继承发扬,适当创新。”他说。
浅色调疏空间打造柔性风格
■纵深
陈志军说,山是男孩子性格,水是女孩子性格。水乡建筑风貌的规划设计都以轻柔为原则,规划一个柔性的、像女孩子风格的地区。
除了浅色为基础色调,水乡的轻柔规划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开发强度上,根据设计指引,水乡的开发仅是东莞其他地区开发强度的七成。空间疏朗、视野开阔是水乡城市形态的最大特色。
而在整体强度降低的同时,水乡地区将按照“面疏核密、分级控制”的密度分区思路控制空间布局,核心区提强度提密度,一般区降强度提密度,景观区降强度降密度,最终望洪新城—城镇中心—站点地区—一般地区四个建设层次的开发强度逐级降低,打造轮廓清晰、高低有致的城市形态,实现整体开敞和局部集中的统一。
在屋顶形式设计上,未来东莞水乡的低层建筑都将统一采用坡屋顶,坡屋顶占屋顶面积可达80%;而多层及高层裙楼也可以考虑使用坡屋顶,坡屋顶占屋顶面积可达40%;但高层塔楼则不建议使用坡屋顶。
在滨水空间建设上,“水”是水乡的灵魂,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纽带,不同尺度的水道应打造不同特色的滨水空间。
东莞的入海外江交通可达性较弱,主要依靠大尺度的地景形成地标,滨水公共空间要求相对不高;而枝状河流在中心城区部分主要通过重要公共建筑和连续的大尺度景观来塑造滨水空间;内河涌滨水地主要为中低层及高密度建设,滨河宜设置公共空间。
与此同时,未来东莞水乡将在滨水空间较多采用景观手法设置桥、水口塔、码头、榕树等传统水乡元素,凸显岭南水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