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法师诞辰100周年

  “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是茗山法师的一幅题字,也是茗山法师用最通俗的话对其“人间佛教”思想所作的一个阐释。

  这个月底,焦山定慧寺将迎来前任住持茗山法师的100周年诞辰。记者了解到,自1947年,37岁的茗山法师发表了《我的慈悲主义》,努力探索实践佛教与社会相适应。此后,“人间佛教”的思想便一直被茗山法师身体力行地倡导着,并且在他圆寂后被传承着。

  茗山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茗山法师生前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和名誉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并兼任宝华山隆昌寺、无锡祥符寺等寺院方丈。

  与其他所有高僧一样,茗山法师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早在青年时代,他在《救国与信佛》一文中,就论证了信佛可以救国的道理。八年抗战期间,茗山法师“积极筹办僧众救护训练班,组织救护队为国家服务”,以实际的言论和行动抗日救国。他还多次表达了“我常想,我虽出家,但未出国,我是一个国家公民,就应该为国家的振兴出一份力……就要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的思想。

  1984年初,茗山法师积极响应赵朴初提倡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号召:“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共同参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实现人间的极乐世界。”

  1998年10月,茗山法师在著文《中国佛教古今谈》时,又指出“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佛教事业日益兴盛的同时,绚丽宝幢的另一方面,隐忧在悄然滋生”。他同时列举了“今日佛门之弊”,并以慈悲之心,“思考着如何认清佛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总体上把握佛教生存发展的趋势”。最后,茗山法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佛教当初传入中国,就是因为适应了它所处的社会才得以生存发展。今天,我们处在这样伟大的历史时期,要使中国佛教永立于不败之地,也唯有走改革流弊,整顿律风、道风、学风,适应社会之路。”

  纵观茗山法师一生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大乘佛法相融合,以做好人、做圣贤为基础,心怀美德和菩萨心肠,以“慈悲主义”为宗,关怀佛教、关怀社会、关怀众生,以“爱国爱教”为目的和归依,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人间佛教”思想,从“佛教教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人间佛教”思想的精神实质内涵。

  他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个深刻而又普通的道理:中国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以“人间佛教”思想为长期指导,而“人间佛教”思想的精神实质内涵,就是中国佛教必须努力与社会相适应。

  继承者们的身体力行

  “茗山法师一生爱国爱教,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对外交往中,他处处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统一,积极宣传我国外交方针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佛学研究上,他努力探索和实践佛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积极挖掘和发挥佛教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长老一生布衣蔬食,自奉甚微,一切供养收入,悉数用于建寺育人,赈灾济困,支持国家、地方建设事业,堪称爱国爱教的典范。”谈起茗山法师,他的学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市佛教协会会长、金山江天禅寺及焦山定慧寺方丈心澄法师这样评价。

  说到茗山法师一直身体力行的“人间佛教”,心澄法师表示,自己目前也努力继承并且实践着。“我刚刚从北京参加‘两会’回来。在这次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提了几个议案,其中有一个就是要求全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在制作时,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不要歪曲,不要戏说。让世人能够正确地了解历史,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心澄法师说,佛法不依赖神秘的启示和怪力乱神,更不依赖强力的权威,而是基于对智慧的理性探讨和修行实践的验证。佛教文化人对社会、民族、天下,有着一份深切的关怀、热爱和担当。“我们所说的‘人间佛教’,是希望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思想,让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方说,我们有信仰的人,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却能安贫乐道。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精神上无所寄托,财产再多,名位再高,还是会感到不满足不快乐。”

  心澄法师告诉记者,其实践行“人间佛教”和践行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打个简单的比方,习总书记号召节俭,春节前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光盘行动’。”

  “其实,这在佛家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就是惜福。我们出家人要求保持朴素的丛林精神,每一餐结束碗盘中都不能有剩余。另外,佛教‘六和敬’的组织原则和生活伦理,佛陀关于王法正治的一系列教导和大乘六度四摄的精神,都旨在构建和谐的家国天下,这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共通之处。因此,我们现在还是要身体力行‘人间佛教’。”

  链接

  焦山近代知名住持知多少?

  其实近代焦山除茗山外,还出过两位世界知名的高僧大德,他们一位是东初法师,一位是智光法师。

  东初(1908-1977),现代僧人、佛学家,字镫朗,俗姓范,泰县(姜堰市)人。1929年于本邑出家,同年入宝华山受具足戒。1935年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受智光和尚记别。1946年任定慧寺住持兼焦山佛学院院长、《中流》月刊发行人。抗日战争期间,焦山是中日双方的重点战场,寺宇被毁200多间,面对战争浩劫,东初毅然留守焦山,被日伪政权逮捕入狱,出狱后恢复了大雄宝殿和一批殿堂。1949年去台湾,掩关台北北投法藏寺三年,创办《人生》月刊。1955年创办中华佛教图书馆并任馆长,翌年起影印《大藏经》正续两编,又创办《佛教文化》季刊,一生专心发扬佛教文化,晚年致力佛教史学研究,曾数度参访印度、日本、美国,搜集佛教史料。著作有《中国佛教近代史》、《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史》、《般若心经思想史》、《禅学真义》等。1977年圆寂于台湾,世寿70岁。1988年,他的剃度弟子、世界著名佛教活动家、台湾法鼓山创始人圣严法师,将他的灵骨舍利从台湾送到焦山,茗山法师在焦山观音岩为东初建塔供奉。

  智光(1889-1963),近现代华严宗的著名僧人。法名弥性,字文觉,俗姓孙,泰县(姜堰市)人。13岁出家,17岁在宝华山皓月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08年入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深造,与太虚、仁山同窗。1909年,再入南京僧师范学堂。1914年赴上海华严大学,从月霞法师研习华严经,与妙阔、慈舟、戒尘、了尘、持松、常惺、霭亭等同学。此后数年追随月霞辗转在杭州、常州等地讲经,深入贤首奥义。1923年在焦山定慧寺受记后,先任监院,后任住持。1934年创办焦山佛学院。1949年去台湾,初寓十普寺,后被弟子接至华严莲社,常开讲《华严》等大乘诸经,并三次举办面向全台传戒。发起台湾华严供会,筹募奖学基金,济助失学青少年,因而有归向佛法者数千人。其自修以礼佛、诵经、静座为恒课,每冬必打个人“禅七”49天,数十年不间断。1963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圆寂。有《华严大纲》行世。1989年其徒曾孙台湾名僧成一法师率诸弟子奉送衣钵到焦山,茗山在焦山观音岩建塔供奉。

关键词:人文镇江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茗山法师诞辰100周年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