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调控直击要害
港评
房价居高不下,内地和香港都出台调控措施。相对于内地“国五条”引发的广泛争议,港府的措施则得到了主流民意的支持,即便是利益严重受损的地产界,也没见多少异议,其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同样是调控楼市,两地政府的初衷是不同的。内地政府迫于高房价带来的社会压力,政府本身却缺乏调控的动力;而港府除了要回应民意对楼市的期待,梁振英更要兑现自己竞选时的政治承诺。基于这种初衷的不同,调控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内地的思路一直是“防止房价过快增长”,其希望的是房价平稳增长而非下降。而港府则一再警告“楼市出现严重泡沫”,调控的目标是希望楼价回归理性。
从政府的利益立场来看,港府调控较少利益掣肘,立场相对超脱。其财政来源健康而又多元,基本不存在“土地财政”之说。港府上年度的财政盈余高达600多亿,也有足够的底气采取调控措施;而内地政府的矛盾之处在于,担心调控影响经济的增长,更担心影响财政的增收。地方政府GD P为导向的政绩观,以及卖地为生命线的土地财政,使其深陷利益掣肘的纠结之中。
基于不同的利益立场,调控的指向也有不同。打铁还需自身硬,港府敢动开发商的奶酪,比如向内地客征收买家印花税,直接封开发商的财源;比如废除勾地制全部实行公开拍卖,从地产商手里拿走供地权;再比如针对长江实业规避印花税,拆售酒店当住宅卖,则以强硬手段应对,迅速宣布非住宅物业同样征交易税。
而内地政府和开发商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斩不断理还乱。拿新近出台的国五条为例,向二手房交易下重拳,直接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逼向一手楼,受益的首先就是开发商,当然也有趁机卖地的地方政府,真可谓一箭双雕。楼市调控这么多年,调控目标屡成涨价目标,你什么时候见政府亏待过开发商?
从调控政策的技术层面讲,港府的措施凌厉而又指向清晰,比如征收交易额15%的买家印花税,直接封死内地炒家;把交易印花税加倍到最高的8.5%,直接拿本地炒家开刀。而且港府的措施并非一刀切,对于首次置业的市民,以及换房的市民,则可以豁免印花税。这样的措施宽严相济,普遍得到了港人的欢迎。
国五条的政策指向显然不够清晰,打着打击炒家的旗号,向二手房市场下猛药,有益于开发商和政府不说,买不起新房的老百姓恐怕会被误伤,他可能是首次置业,也可能是改善性换房,但20%的个税怕是要转嫁到他的头上,这样的调控又怎能不惹争议?
从调控效果来看,港府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市场交易量大减,地产龙头长江实业降价一成促销。而国五条出台后,目前还看不到房价有什么松动,倒是出现了市民连夜抢闸过户,以及稀奇古怪的避税高招,包括假离婚潮。同样是楼市调控,呈现如此分明的效果,内地有关部门,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