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方丈慈舟禅师圆寂十年
在佛教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佛教在中国,中国佛教在江苏,江苏佛教在镇江。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在全国首批140座重点佛教寺院中,江苏省就占了13座,达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而镇江又有3座,占江苏省的四分之一。此外,镇江的佛教“两宝”——茗山法师和慈舟禅师也是佛教界的两位大德高僧。
慈舟禅师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世。
“金山不是我慈舟的,是历史的金山,镇江的金山,人民的金山,你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好!”这是2003年元旦,慈舟圆寂前不久对弟子们说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四个字:“佛心乃大”。慈舟禅师有一颗博大的心,济世的心。
如今,在慈舟禅师圆寂十年后,他的这个家风依然被传承着。
慈舟禅师的“全”和“大”
慈舟禅师生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镇江市政协常委、市佛教协会会长、金山江天禅寺及宝华山隆昌寺方丈。他于1982年开始筹备重建金山寺,此后20年间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玉鉴堂、楞伽台、玉佛殿、雄跨堂、妙高台、留玉阁、藏经楼、禅堂、方丈室、宝塔、观音阁、斋堂、悟心堂、延寿堂、志公殿、祖堂、客堂等,使千年古刹金山寺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寺院。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创办了金山、宝华山两所佛学院,主持新编了《金山志》、《宝华山志》、《金山史话》和刊印《金山禅堂规约》。
“茗山长老和慈舟禅师可以说是镇江佛教界的‘两宝’。慈老最大的特色是一个‘全’字。这个‘全’体现在他不仅佛法修为精湛,还非常重视弟子的培养、家风的传承,以及寺庙的管理和重建。这是不可多得的。你看,金山在慈老手上,短短二十年就重建了那多么的殿堂,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而出色的弟子,现在江苏省很多寺庙的方丈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弟子。用我们俗家的话来讲,他可算得上是一个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市民宗局副局长张大华这样对记者介绍。
记者先后在与慈舟禅师的弟子心澄法师和心平法师等交流后,感觉到慈舟禅师还称得上一个“大”字。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从大处着眼看问题,想事情,还将这一家风传给了弟子们,如今他们在各自负责的寺院里也在同样践行着。例如:积极地进行寺庙建设,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重视人才培养。
“大乘佛教一直主张积极入世,普济苍生,以促进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我师父在时,就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主张,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比如说,他重建金山江天禅寺,不仅是因为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具有宗教的功能,同时还因为它具有旅游的功能,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我们很多寺院都在风景区,我国很多的优秀文化遗存也往往与宗教有关。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支持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寺院具有旅游、储藏文物等诸多服务社会的功能,当我们把寺院所有的功能全部发挥好了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务社会、利益大众。师父身前厉行简朴,他穿的一件海青是解放前麻布所织,一直到他圆寂,穿了快五十年。但他在参与慈善公益时,从来都走在前面。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确定每年五月为慈善月,五月的第一周日为慈善日,筹集善款支持希望工程、扶助教育、帮助聋哑等残疾人士,救助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在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灾难面前踊跃捐献巨款,报答社会、报答众生,这一传统我们一直保存下来。”慈舟的弟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市佛教协会会长、金山江天禅寺及焦山定慧寺方丈心澄法师说。
“师父在世时一直要求我们重在做人和做事,他还特别指出,做事一定要从大处考虑,要站得高。好比寺庙建设,就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因地制宜、应时制宜,兼顾政府的文化旅游事业,游客和香客的需求,以及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到‘三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现在我们的寺庙建设都是秉承他的这个思想。”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句容市佛教协会会长、句容市政协委员、宝华山隆昌寺方丈心平法师说。
承继: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慈舟的一生,可以这样形容: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同样,这个精神、这一家风也被慈舟的弟子们承继了下来。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践行着,使这一精神和家风在慈老身后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003年慈舟禅师圆寂后,心澄法师接任金山寺方丈。他先后募集资金修建了玉鉴堂、客堂、斋堂、大寮、雄跨堂,般若讲堂、新客房等,并新建了五百罗汉堂,使寺院整体建设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考虑到金山寺的水陆法会可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澄法师组织金山寺僧众联合市民间文化艺术馆共同成立了一个班子来整理,成功使金山水陆法会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他们正准备继续将之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们也将金山寺的水陆法会录制成音像资料,通过光盘的形式进行保存。慈舟禅师圆寂之后,心澄法师还和弟子们通过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慈舟禅师的书信、上堂说法的法语、禅堂开示,以及他对佛教经典的注释等内容,出版了《浮玉清韵》三册、《佛教经典诠释》十八册、《慈舟禅师传略》一册、主编《金焦文丛》六册、《镇江书画名家作品集》十册、主编《慈舟禅师纪念文集》六册、《佛教对环保的贡献》、《佛教经典诠释与保护》、《缅怀往哲继往开来》等并成立了金山佛印书画院。此外,心澄法师还准备筹建焦山佛学院,并在焦山建立一个佛教文化博物馆。
在慈善公益上,心澄法师也秉承着慈舟生前的一贯家风。在汶川和玉树地震后,都组织了僧众积极为灾区捐款。去年,他还代表金山寺为江苏大学的少数民族贫困生捐赠了七万元的被子和生活用品。
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也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心平法师担任隆昌寺方丈后,结合句容市的旅游规划以及自身发展要求,先后建设了舍利塔、环翠楼、戒公池、慈舟纪念堂等。在人才培养上,他也非常注重,目前已陆续送出了二三十名弟子外出深造,其中已有四人从中国佛学院毕业。
“在培养弟子方面师父一直是全力支持,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包容我们。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洗衣服调皮,和师兄师弟们泼水玩。师父知道了,也不骂我们,笑笑绕道走了。如果是别人就有可能会罚跪,但他就很包容。不仅在这方面,我们年轻时想做事,有时会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偶尔得罪人,别人去告状,师父也会劝对方宽容一点。跟他们讲,小孩子都有缺点,但他们肯干事,肯锻炼,以后就不会差。”回忆起自己的师傅慈舟,心平法师仍然是一腔孺慕之思。
“茗老和慈老相继圆寂后,有一段时间,江苏的佛教变成了‘在苏州’。但慈老的弟子们很快成长起来,他们分别在句容、扬中、镇江新区,以及南京、扬州、泰州等多座寺庙担任方丈,并且通过自己的修为和努力,各自都取得了成绩。特别是心澄法师,当年他在中国佛学院读完研究生后曾经要被留在北京,是慈老亲自写信给赵朴初把他要回来的。他在慈老圆寂后的这十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日益精湛的修为,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又一次使江苏佛教变成了‘在镇江’,再一次提升了镇江的知名度。”张大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