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业发展史

  解放前的基本情况:在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广州工业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文献记载,广州手工业的出现,可以远溯到公元前约八八七年西周时代,到了明代中叶(约公元1500年),已成为全国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近百年来,广州的轻纺工业和手工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日用小五金小百货等小商品尤为发达,享有“广货”美誉,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并且行销东南亚一带。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旧中国反动势力的长期摧残下,解放前广州工业留下来的是一个规模小、设备简陋落后的薄弱基础,生产以加工修配为主,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对帝国主义经济的依附性很大,具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性质。1949年,全市有3,300多个工业企业,职工仅64,442人(不包括个体劳动者),平均每个工厂只有20人左右;其中100人以上的工厂只有74个,占工厂个数的2.2%。全年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在内只有2.39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9.8%。广州重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解放前只有几个规模不大的金属轧延厂和机械修配厂,一个生产很不正常的水泥厂,以及产量极少的化学工业。广州解放前夕,全部歇业停工的工厂占44.7%,半停工的工厂占32.4%,呈现着一片衰落萧条的景象。

  1950~1952年:生产改革 超越解放前最高水平

  1950~1952年 广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工业,并把它们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工业。这几年,全市进行了经济恢复工作,先后在工厂、码头进行民主改革和“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同时,在国营工厂企业中开展了生产改革,实行计划管理和民主管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对私营工业则实行加工订货,并对少数大企业进行公私合营。这样,使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2.8%(平均每年递增20%),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

  1953~1957年:社会主义成份工业占统治地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广州工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建和扩建了广州造船厂、广州农药厂、流溪河水电站、广东拖拉机厂、广州造纸厂、华侨糖厂、广州罐头厂、华建麻袋厂、广州水泥厂、广州缝纫机厂等一批工业项目,基建投资达2.3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65%。到1957年,国营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已比1952年增加了1.3倍,比解放前增加了3.3倍。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于1956年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工业占统治地位。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又按照生产产品类型或工艺类型,分别将许多小厂合并改组;全市的个体手工业者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也有八成以上参加了生产合作组织。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9倍,平均每年递增24.1%;其中重工业递增33.1%,轻工业递增22.3%。

  1958~1962年:轻工业生产锐减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广州工业建设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全市扩建和新建了一批钢铁、轻纺、支农的骨干企业,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五年内基建投资达7亿多元,其中重工业占79.5%。这个时期,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的错误,忽视了工业生产和建设的综合平衡,钢铁工业建设超过实际可能,基本建设投资大大超过了工业生产增长幅度。这个时期的基本建设投资平均每年递增18.2%,而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6.3%。在“大跃进”后的1961年和1962年,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60年下降36.7%和40.5%,其中轻工业生产锐减,两年分别下降34.04%和33.45%。

  1963~1965年:三年调整经济逐步回暖

  三年调整时期,广州工业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重新调整工业布局,压缩了冶金工业的建设规模,在“大跃进”中建立起来的钢铁企业,除保留了广州钢铁厂、山村钢铁厂外,其余下马或转产。同时,压缩了基建规模(三年基建投资1.9亿元),整顿企业管理,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这样,经过三年调整,生产很快回升,三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6%。轻重工业的比重也产生变化,轻工业比重回升到70.07%。

  1966~1975年:重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81.8%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即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十年内乱,1967年和1968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10.9%和20.7%,1968年的工业生产已倒退到1964年的水平。这十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下降为9.5%,特别是由于在生产组织上推行“政治整编”,按照军事编制把工厂、车间改为营、连、排的建制,把不同类型的工厂合并为师、团建制,严重地破坏了工业组织结构,打乱了工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后果。这个时期,在工业建设中还执行了“战备疏散”的方针,在从化吕田、上罗沙,花县百步梯、赤坭,英德犀牛等地区建立了一批“小三线”的企业。同时,重点建设了广州拖拉机厂、汽车厂和第三、第四棉纺厂等,加上1974年开始由国家投资重点建设广州石油化工厂和黄埔发电厂。结果,这十年的基建投资达8.4亿多元,相当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89.6%,其中重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81.8%。

  1976~1981年:改革开放 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州工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工业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着重抓了山区“小三线”的调整以及耗能大、任务不足、长期亏损的企业的调整。从1980年开始,两年多来全市进行调整的企业145个,其中关厂的8个,停产的1个,合并的35个,转产的64个,改变隶属关系的30个,分厂的7个。与此同时,在调整中为了支持轻工业,扩大日用消费品生产,从重工业中调整了15个企业转产轻工产品,重工业本身也调整了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向。这样,使全市的工业布局和轻重工业的比例渐趋合理。此外,这个时期还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改组工业,在原有各类型工业公司的基础上,新建立了一批公司和改组了一批公司。据统计,到1982年底,全市已建立工业公司57个,其中企业性公司17个。在调整的基础上,这个时期还进行了改革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试点,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1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32.5%,每年平均递增9.9%。

关键词:广州房产  广州房地产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广州工业发展史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