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缆车免费供居民出行 巴西贫民窟吸引公务员入住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陈郁

  10年前,著名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的电影《上帝之城》中,巴西贫民窟充斥犯罪、暴力。带着这个印象,在历经24小时的飞行之后,扬子晚报记者首次踏入了巴西贫民窟。

  如果不是亲身步入里约阿莱芒贫民窟,记者不会相信,天空中忙碌的全封闭缆车是专门接送从这里上下山的贫民窟居民;如果没有见到沃迪,记者也不会想到贫民窟内也会居住着薪酬不低的政府公务人员。10年之后,巴西的贫民窟究竟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1 政府建高空缆车方便贫民窟居民出行

  在巴西城市中寻找贫民窟并不是难事,与城中普通的居民楼相比,这里贫民窟的房子大多由赤裸裸的红砖砌成,一个个狭小房屋犹如火柴盒一般的紧密排列,因为它们喜欢扎堆盘踞于小山坡上,因此行走于城市之中只要往高处放眼望去就很容易看见它们。

  圣保罗市政府住房建设局局长助理玛利亚·迪尼斯告诉记者,巴西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一度崛起为拉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过速发展和当时政府强力推行的“迁都”政策,东南部沿海的富裕城市内,大量涌进了来自东北部贫穷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抢占城市公有土地,搭建简陋住房,渐渐就形成了最初的贫民窟景象。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贫民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曾经在60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住在贫民窟内。为了探访贫民窟的真实现状,记者在新华社驻里约办事处的帮助下,来到了一个名叫阿莱芒的贫民窟,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里大约居住了40万的居民。

  与巴西其它的贫民窟一样,阿莱芒所有的房子都是盘山而建,采访车还没开到,透过车窗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山体上遍布着自下而上,密集而略显凌乱的房子,但就在这一片有些杂乱片区的山体之间,记者却意外看见了来回忙碌着的高空缆车。

  “这可不是观光缆车,而是政府为我们投资建设的空中交通线。”46岁的爱迪奥·桑塔纳·直生活在阿莱芒,他热情的告诉记者,这些漂亮的“大家伙”是政府两年前花费8亿巴币(约合32亿人民币),专门为里约贫民窟居民修建的,这些横跨天际的封闭式缆车共有六条线路,每车都可以坐上七八个人,而像他们这些居住在山上的居民都是可以免费乘坐的。不仅如此山下的缆车站点也都与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实现了无缝对接,如今住在这里出行也变得非常方便。

  2 薪酬不低的公务员也住贫民窟

  走在阿莱芒贫民窟内,虽然不时会见到荷枪实弹的巡逻警察,但记者已经看不到电影里犯罪横行的场面,相反这里居民都微笑着与记者打着招呼。“巴西的贫民窟正在向城市社区转变。”在巴西驻上海副总领事若艾尔-桑帕约的眼中,巴西贫民窟这些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早期,巴西的贫民窟中居住着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或是最偏远贫穷地区过来的农民,但是经过这十几年的巴西政府的大力投资改善,这里的贫民窟,特别是里约的贫民窟,已不是印象中贫民聚集的地方了,公务员、教师等在这里并不鲜见,而随着政府配套设施的完善,很多居住于此的人反而都不愿离开。

  在阿莱芒采访时,扬子晚报记者就正巧遇到了准备外出的沃迪,一聊天才得知,沃迪居然是位薪酬不低在里约州政府工作的公务员,而他的家就在阿莱芒贫民窟的东边,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做客。

  在一栋绿色公寓楼前,沃迪停下了脚步,他说这里就是他家。记者从外墙的涂料新旧程度判断,这栋楼的年代并不长。沃迪说,为了提高房屋的舒适度,政府在2009年的时候,免费出资帮这片区域的所有老旧房屋进行了修缮,因此居住条件比以前大大改善了。

  走进沃迪家,这是一个跃层结构的两层小楼,虽然室内面积也就大约60多平方,但居住功能却相当齐备,一楼是客厅、餐厅和厨房,二楼则是主人的两间卧室,卧室的墙壁上悬挂着温馨的家庭照。在这里现代化的家电也一应俱全,双门冰箱、超薄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环绕音响乃至厨房中的整体橱柜一样都不少。

  面对有些惊讶的扬子晚报记者,沃迪笑着说,他家的这些室内配置在贫民窟也就算得上“标配”。

  而走出沃迪家,与之相邻不远处,就是整片的足球和沙滩排球场地,还有一溜排的健身设施以及休闲座椅。

  3 刑满释放后办起了环保组织

  而就在临近足球场地的一端,几位年轻人支起的遮阳棚引起了扬子晚报记者的兴趣,走近一看,遮阳棚内的桌子上放着好几个油瓶和肥皂。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贫民窟的环保组织,名叫‘自由回响’。”一位名叫阿达依的年轻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里所有成员均来自贫民窟内的居民,而有些特殊的是,在这其中又有不少人是在刑满释放后加入了这项工作。

  这些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搜集贫民窟内居民废弃的食用油,然后再通过环保加工变成可以使用的肥皂。阿达依指着桌子上一个个装满油的瓶子介绍说,这些都是他们从餐馆和家庭回收来的废油,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废油制作成肥皂、洗涤剂,再免费发放给居民。

  热情的阿达依特意拿出了他们用废油提炼做出的一块肥皂,只需一点点水再蘸上一点肥皂,在手上一搓丰富的泡沫就出来了,显然这块环保香皂效果不错。

  在贫民窟内,由迪马斯-莱莫斯开的杂货铺里,记者看到了另一处废油收购点,这里最外侧的柜台上就醒目摆放着收来的油瓶。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这个回收点已经设立1年多了,每天可以收到约2-3公升废油。

  阿达依说,从2004年成立至今,他们“自由回响”的组织已经得到了包括巴西联邦政府、里约州政府以及负责经济增长项目计划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目前类似莱莫斯这样的固定回收点在里约的贫民窟就至少有4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流动的回收点也在工作中。

  “有关贫民窟的负面新闻太多了,开展这样的项目也有助于扭转贫民窟在外界的不佳形象。”而在与阿达依交流中,他最想告诉记者的是,像他们这样从监狱中出来的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补助,就有可能又会回到原来的路——贩毒、倒卖枪支,而现在政府相助的环保工作却让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4 免费职业培训让“贫民”有一技之长

  在阿莱芒贫民窟内采访,“家庭救助金”计划不断的被这里的居民反复提及。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时任总统卢拉推出“家庭救助金”计划以来,已有1200万巴西人解决了饥饿问题,居住条件也得到改善,甚至还享受到了银行信贷消费的乐趣。然而这只是巴西政府让贫困人群脱贫的方法之一。

  “让国民不饿肚子其实只是‘家庭救助金’计划中的一项内容。”在巴西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法比亚诺教授看来,政府救助计划的最大亮点在于开始积极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对贫困人群的下一代投资,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家庭通过政府的救助提高自身脱贫能力,融入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阿莱芒贫民窟内记者就找到了巴西政府在向贫困人口“输血”的同时,更注重恢复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的秘籍。

  在阿莱芒贫民窟的一处平房前,记者看到了一张贴在玻璃上的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近期政府派出的教师要在这里授课的课程表,这其中包括英语、电脑、护甲、按摩等十多种课程。

  对此深有感触的爱迪奥·桑塔纳说,这是当地政府在贫民窟内所设立的社区学校,所有的贫民窟居民都可以报名并接受免费的培训,在他看来这是居住于此的巴西人通向自食其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有了本领就意味着有了饭碗。”爱迪奥·桑塔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19岁的大儿子现在正接受社区内工程机械方面的培训,如今三年学业已经完成了一半,明年结业后就可以进入政府提供的岗位就业了,看着自己的孩子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并且能够得到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爱迪奥·桑塔纳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感悟

  给进城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记者所见的巴西政府处理贫民窟的办法是,先从毒贩手中夺回控制权,随后进行渐进改造,加大服务。诚然这一过程最终会提高居住成本,人们要支付水电气和上网费用,房屋租金也逐渐升高,但居民享受到的是政府的服务、社会安全、发展的机会和自我选择的权利。

  巴西贫民窟的成因也让我们思考。巴西的情况表明,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在城里有长期稳定生存的手段,只有这样,城镇化水平才可能扎实地提高。再者在城市化发展同时也需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不能忽视进城就业农民工的需要。更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人口进城,除了就业之外,较大的问题就集中在安居方面,这就需要政府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去。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