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 真的可以成为不死鸟吗
刘瑞国
乍暖还寒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开发商依然没有底气问自己:这次我能活着出来吗?世界上最倒霉的事情,就是春天到了,可是你没了———这种场景转化成镜头语言就是,救命的粮食终于来了,你也咽气了。最近,全国陆续传来房地产企业破产的消息,甭管你做几百亿的生意,关键时候一分钱难死英雄好汉;不管你已经熬过了多少个漫漫冷雨夜,只要不能撑过最后一天,那些冬天的罪你都算白受了。
而作为一个购房者,我也矛盾死了。看到最近市场疑似回暖,我害怕调控送给我的买房机会在我的指缝间无情地溜走,那将是对所谓专业人士的最大讽刺,而回头望望政策,我又准备继续远离售楼部,耐心地等待更好的买点。
同样一个市场,人生态度不一样的话,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最近刚需卖得好,悲观的人认为刚需独木难支,没有高端和大户型来支援,市场将很难看;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刚需只要热闹起来,就可以带动高端和大户型板块轮动,市场可能很快就会复苏。
但任何市场化的分析手段都不适用我们目前的市场,诸如市场供求、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等,用任志强的话说,就是我们还有房地产市场吗?
如果,市场真的就此反弹,那将会带来一个更大的悲剧,那种事情真的发生了,我们的房地产信仰将空前的变态畸形,最后得出一个“房子真的是不可能降价”的结论,然后我们失去的可能不止十年。
现在有几种说法,一是地方政府离不了土地财政,二是经济放缓离不了房地产单骑救主,三是开发商亏本卖房,不可能长此以往。但我认为,这三条只是在思维惯性里:一,地方政府离不开土地财政,那就应该永远不断奶?二、今年GDP目标已经主动下调,房地产想“挟GDP以自重”,也是自作多情;三,在开发商解决生死大限之前,赚钱重要,还是亏本保命重要?
在房地产调控的各种xx条过程中,每一次开发商总是遇到各种飞来横福,化险为夷,成为不死鸟。这一次,如果房地产继续成为不死鸟,那就不会再是阵痛。市场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共识:承认泡沫,去泡沫化,开发商吐点利润出来,反哺购房者,也算是能量守恒。
那出路在哪里?其实很多开发商已经给出了选择,该退出的退出,该卖酒的卖酒,诸如文旅地产、养老地产,关于土地和房子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到戛然而止的时候,只是不能把这种红利一夜用尽。对于开发商来说,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市场长期向好的根本逻辑,城市化虽然快进入尾声,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无论是养老地产、度假地产、文旅地产、商业地产都可以找到巨大的人口支撑。以养老地产为例,2011年全国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到了1.7亿;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2050年,将达到4.5亿。当一个市场一旦面对4.5亿人口的时候,一个新的地产新大陆就诞生了。
——————————————————————————————————————————
新浪乐居定义成都区域“范儿”调查启动
成都被选为中国城市50强中,1.5线城市榜首,其中房地产活跃度为50个城市之最。永远忙碌的市中心,鸟语花香的三圣乡,坑爹致死的堵车高速……我们生活圈其实是由几个区域构成的。成都也是如此,整个城市被几个重点区域支撑着。
对于生活工作的区域你一定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亲切的邻家小妹,还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上司?颠覆传统成都印象,根据这些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定义区域形象。
成都哪个区域最有“范儿”?如今由你来说了算!找到在这里生活的人将会具备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