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亟待走出怪圈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孙滨
光鲜数字背后的尴尬
快速增长的武汉保障房让百姓欣慰。
2011年,武汉超额完成保障房12万套,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今年,武汉将开工建设保障房近11万套,约占我省建设总量的1/3。
光鲜成绩单背后,暗藏尴尬。“两会”期间,不少委员提出:一些保障房面临着“有房无人住,有人无住房”的现象。
民革武汉市委会称,目前武汉筹集的首批近900套公租房,仅331户申请。台盟武汉市委会的集体提案说,位于汉阳的“惠民苑”有1443套经适房,由于离汉阳核心商圈过远,交通、生活配套跟不上,只有620人登记预购,出现过剩。
保障房,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构成,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保障房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收入再分配的有效形式,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如此尴尬发人深醒。”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曾国安说。
选址偏远成居者心病
在武汉三环线黄金口附近,耸立一座新城——武汉“惠民苑”,其四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预计今年新推492套60平方米房源。此前,这里已建好保障房3000余套。
昨日,记者前往探访。除一期项目16幢住宅入住了还建居民外,整个社区住户稀少,有的整栋楼只稀稀落落住了几户人家。在32栋楼下,记者随手翻开几个垃圾桶盖,里面空空荡荡。“没人住,哪有生意?”中午时分,三期项目小区内唯一的便利超市内没有一个顾客,老板陈先生无聊地看着电视打发时间。临街30多间门面,只有4家装饰装潢、五金水暖的店铺开了门。
在小区转了十多分钟,记者才找到居民采访。两名主妇结伴外出买菜,她们要在汉江堤上等半小时至1个小时过往一趟的735公交车,去5公里外的郭茨口菜场。“没有菜场,也没有小学、幼儿园。”居民孙宏刚说,以前看规划上说,小区内设公交终点站,紧邻地铁4号线终点站,交通方便;内设学校、超市、邮局、医疗及其他商业服务设施。另外,小区内水泥路平整,围墙外却是沆沆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市政协委员许国振说,保障房选址普遍较远,大多在远离中心城区的乡村、城乡接合部,如长丰乡、青菱乡等。“只考虑了土地成本,基建成本低,没有考虑后期的配套设施成本。”
“民心房”莫变“伤心房”
一些政协委员指出,少数保障房变身“楼脆脆”,损害了保障房的声誉,从另一个方面加剧了“有房无人住”现象。
去年底,硚口区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紫润明园被曝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漏水等问题。无独有偶,江岸黄埔人家、武昌汇丰家园、洪山丽华苑小区屋内渗水,硚口同鑫花园外墙开裂……
令人不解的是,紫润明园不仅顺利通过多个部门验收,还获得了武汉市建筑工程黄鹤奖银奖、武汉市结构优质工程;黄埔人家则顶着“武汉经适房样板小区”光环。
许国振说,以硚口区为例,近9成的保障房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水、裂缝等质量问题,而这些房屋都经过武汉市十几个部门验收,由建委下发了竣工验收合格证。
一些委员疾呼:保障房不是劣质房,不能因为房源偏僻,资金不充裕,工程质量就打折扣,不能让老百姓觉得保障房没有保障。他们提出建议,尽早制定《武汉市保障房管理条例》,将保障房的管理制度化、法制化。
将“开豪车的”罚出
“分配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是群众的热切盼望。如果把不好公平公正这杆‘秤’,就很难避免‘有房无人住,有人无房住’的现象发生。”委员们热议保障房,不约而同提出了公平分配的问题。
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会建议,要建立住房保障、房地产、民政、公安、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授权核查申请家庭的相关信息,如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纪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等情况,防止出现住保障房开豪车现象;加大对骗购、骗租保障房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旦查实,不仅要退房,而且要给予经济处罚,甚至依法制裁;借鉴广州、天津等地经验,组建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监管执法机构。
台盟武汉市委会提出,成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加强保障房户退出机制的监督,不能让脱离保障条件的群体占据公共资源,而让望眼欲穿的困难群体无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