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薪传之职业薪酬(二)

http://news.dichan.sina.com.cn南方网作者:郝丹 左娟 卢韵如 黄露 王莎莎 何嘉益2011/9/9 8:12:47
提要:当时,该公司开出了50万-60万元年薪、享受认股权的条件,将时任银行某部门经理的丁晖挖过去,直接冠以“融资总监”一职。目前开发商的项目设计工作,大多采取外聘的方式,所以更能反映建筑设计行业薪资水平的,是专业公司的情况。

  商业总经理

  150万是业内较认可的数字

  ◎当下薪酬范围:约150万

  岗位描述:负责企业整体商业项目运作,包括前期开发和后期经营。

  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值为7:3是目前多数企业在选用的薪酬结构,大部分人对这种薪酬发放方式是比较接受的,目前出任某大型民企商业总经理的林华(化名)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公司采用的也基本是这个方式,比如他现在的年薪大概120万,其中有差不多40万是要与绩效挂钩,但其实变动并不是很大。据记者多番了解,目前商业地产人才因缺乏而更值钱,商业总经理150万左右的年薪是业内比较认可的数字。

  2007年商业人才身价大涨

  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的林华其实本科学的是建筑,工作2年后又读了个商业硕士,2001年才南下深圳的他首先就职的是某商业咨询管理公司,据说这家公司当时在业内还颇有点“地位”,而且他还多少算是个项目负责人,但他那时的薪酬也才每月不到一万元。

  2004年林华跳槽到一家规模不算太大的民营房企,负责该企业在广州开发的一个商业项目,那时相对于住宅而言,商业并没太受“重视”,因此虽然林华已经出任的是项目公司副总,年薪却不算太高,大约在30万,不过对于这个机会他还是很欣然接受的。

  在上家公司林华从副总提升到项目总经理,调薪过三次,最后一次是2007年底,也是调得最多的,据他回忆那时候商业地产人才已经开始身价见涨,他印象比较深的是大连万达的大肆高薪搜罗人才,也成为了一股推动力量。

  商业人才的缺口很大

  离开上一家公司时是2008年,他当时身价已经是年薪60万,当时公司为挽留他还承诺可以再加薪20%,并把配给他用了两年的奥迪过户到他的名下。“其实那年经济危机还是影响到不少公司的,但有商业项目的企业就显得更有优势,而我自己主要是看中了现在公司的规范化和发展前景,所以过来了。”林华说,最近这几年商业地产发展很快,很多大公司都意识到自持物业的重要性,而市场大的竞争格局也从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整体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都大了很多,特别是缺乏经营人员。

  他认为商业地产目前还在发展上升期,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未来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大,同时利润也相对更可观,而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薪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有没有对应的高素质人才去匹配。

  融资总监

  两年内薪酬就涨了20多万

  ◎当下薪酬范围:80万-100万元

  岗位描述:主要为企业解决除了销售回款以外的资金来源问题。

  “今年大的行情不好,开发商对资金的要求高了,这也导致今年以来不断接到猎头电话,有时候感觉比卖房子的中介电话还多!”某全国性房企融资总监丁晖(化名)说。

  他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很多公司现在开始面临融资难题了,需要用融资的人了。

  今年薪酬还会涨

  丁晖是在2008年,上一个房地产低谷期,加入目前所在的房地产公司,之前先后在多家证券公司、银行工作过,熟悉各种资本运作。当时,该公司开出了50万-60万元年薪、享受认股权的条件,将时任银行某部门经理的丁晖挖过去,直接冠以“融资总监”一职。

  “这个待遇比当时在银行时多了一些,关键是更看好这一行业的发展空间。”丁晖说,因为涉及到企业命脉,因此部门负责人大多是从公司内任职多年的老员工提拔,或者直接由核心高层人士出任,像这样挖角的情况确实是急需用人。去年,他在该公司拿到的薪酬就涨到了80多万元,今年估计将更高。

  不乏开“百万年薪”求融资人才的

  多家猎头公司都反映,“融资总监”是今年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职位,目前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年薪60万-80万元属待遇较低,不乏企业开出百万年薪。

  “前两年这个职位的年薪大概还就30万-40万元,现在就普遍到了80万-100万元。”普罗万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牟家均说,当然,这根据融资经验、能力、渠道以及能做到的融资量而不同,不同的企业差距也比较大。

  “现在接猎头电话有些经验了,找我的以近几年扩张厉害的上市公司为主,他们需要实现大规模滚动式开发,对于资金的需求源源不断,而现在找银行不仅是利率叫高价的问题,还未必贷得到款,信托、境外等渠道也受阻……”丁晖说。

  他反映最近有家甚至提出专门要找熟悉信托融资的,但在他看来未必管用,虽然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房企资金来源中有四成以上来自开发商自筹资金,其中很大部分就来源于信托;上半年投向房地产领域的新增信托资金累计约2078亿元,比第一季度末大幅增长近两倍,但现在好几家银行已在实操层面上叫停信托业务,房企融资还需另辟蹊径。

  设计总监

  一般都在50万上下

  ◎当下薪酬范围:50万-70万

  岗位描述:一类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下设的设计部门,一类是专业建筑设计公司的核心力量,前者薪酬相对较高。

  目前开发商的项目设计工作,大多采取外聘的方式,所以更能反映建筑设计行业薪资水平的,是专业公司的情况。“虽然我们在行业内算是不错了,但相对于开发商,还是乙方,被议价或者砍价的情况较多。”某国内知名的大型建筑设计公司负责人李峰(化名)说。

  普通建筑设计师年薪10万-30万

  作为总建筑师,李峰透露目前的年薪在40万-50万元,而所在公司目前普通建筑师的年薪也就10万-30万元,30万-40万元的要算是五年以上工作经历、挑大梁的设计师。公司里大多数人都有房有车,但不少人是得益于早年房地产行情不好时,开发商拖欠设计费则用房子代还,而近两年新进公司的年轻设计师,买房大多还是需要父母资助。

  据李峰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加入建筑设计行业时,月薪600-700元,一直到90年代末,也才1000元左右。不过,那个时候有很多“炒更”的机会,即接私单,帮一些私人建房子的做设计,视活好活坏给的报酬不一样,加上这些一个月能有个2000-3000元。2000年以后,房地产行业逐渐成熟,“炒更”的机会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逐年增加的开发量,带来逐年增加的建筑设计业务单,他所在的公司采取定薪制,他的薪水由2000年左右的月薪8000元,涨至而今的年薪40万-50万元。当然,这其中还因为他晋升了总建筑师。

  设计行业向开发企业跳槽的多

  “虽然和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薪资待遇一直保持在中上水平,但薪资涨速还是远低于房价翻番的速度,而且没办法和真正能分享房地产利润的开发商内部职能部门的待遇相比。”李峰认为这也反映出事实上开发商对建筑设计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左右其利润的最核心因素一是资金、二是土地,尤其上市房企的金融属性更强,所以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薪水才高。

  因此,李峰所在的建筑设计公司,即便在行业内名头响亮,也有很高流动性,有了一些工作经验、人脉关系的设计师,纷纷往开发商跳。据他统计,仅去年至今的“换水率”(一个团队里新老员工交替比例的俗称)就有30%左右,大多数是去了开发企业,担任设计主管、总监等职位,年薪动辄跃升至50万元。若是某些注重产品创新设计的开发商,给予建筑设计人才的是副总职位,那么还有能分享到与房地产销售收入挂钩的管理分红,以及作为甲方的某些灰色收入。据仕马特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深圳较大型品牌房企的设计总监年薪多在50万-70万元。

  发展部主管

  待遇与营销部门有明显差距

  ◎当下薪酬范围:50万元左右

  岗位描述:各房企对此岗位的设置千差万别,有的叫发展部,有的叫开发拓展部,有的放在业务部门,有的属职能部门,有的则没有单列就在总经办名下。

  拿地,关乎房企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都是核心高层人士直接过问和决断的,但在此之前,需要一些专业人士长期跟踪土地市场,提出,拿地议案和可行性报告,这就是房企发展部的主要工作。

  近两三年实现年薪翻倍

  据某大型国企发展部高级经理张帆(化名)介绍,目前所在部门在公司集团架构中属于职能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待遇有较明显差距,其入职已7年多,而今作为高级经理的年薪在30多万元。其上有部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而部门总经理较公司副总还低了两个级别,目前年薪在50多万元。

  “我现在这30多万的年薪,主要一是随近两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二是因公司向深圳以外的多个城市扩张布局,拿地量和难度加大。就看三四年前,这个薪水要去掉一半。”张帆说。她称2007年时,她刚升高级经理,但当时年薪仅16万元左右,而后的2008年,受调控政策影响楼市低迷,公司业绩受损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员工的收入,当年她的工资单就较前一年度一点都没涨,年终奖仅前一年的一半。

  而张帆在2004年加入该公司发展部,当时月薪近5000元,合计年薪6万元左右,随后每年都随工龄、绩效等以较稳步的速度上升,如果没有升职,2007、2008年那会儿的薪酬还不到12万元。也就是说,她的年薪翻倍是在近两三年内实现的。

  深房企“出走”促发展部人才需求

  不过,张帆的这个薪资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身处国企,据多家猎头公司介绍,目前深圳的一些品牌民营房企,就发展部主管(经理/总监)这一职位的待遇普遍在年薪50万元以上,某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公司开出的价码更高,因为它们没在早期囤积较多土地储备,而今对土地的需求以及拿地的难度都更大,政府关系也相对薄弱,需要更有经验、有资源的专业人士。

  而这些活跃在深圳乃至全国的品牌房企,早在2000年代初,大多还没有单设发展部(或称开发部、拓展部),公司核心高层人士作决断以外,交代行政人员处理相关后续程序就可,随着2005、2006年之后深圳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深圳房企需要削尖了脑袋拿地,或者大张旗鼓地走出去、布局他城,对于可做拿地可行性报告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才逐渐增大,某些兼具专业能力和政府资源的人才就成了各家争抢的香饽饽,薪资水涨船高。如张帆所在的发展部,2004年加入时才4个人,现在12人,也是应公司全国性扩张之举。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地产薪传之职业薪酬(二)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