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安德马丁「发现中国好设计·设计壮游」第三站来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北京,本次现场由6位城市菁英讲者王恒、杨雪婉、吕爱华、田少寅、王超、范轶以TED形式分享观点并与在场设计师们进行交流讨论——网红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设计以外行为模式的设计等问题点燃现场,设计师们热情互动,为大家展示了一场精彩的设计思想盛宴。
以发现之眼,洞察设计智慧,聆听设计菁英的心声,思考发现大使的真知灼见。“「发现中国好设计」旨在发现真正有意义的设计师,发现优秀的设计者,让优秀的设计师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设计想法和观点,与在场的更多设计师一起畅谈,探讨更多设计的可能性,希望「设计壮游」能够成为所有设计师的一面镜子,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更多想法。每一个观点都值得尊重,每一种态度都有价值,中国的设计真正崛起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安德马丁「发现中国好设计」发起人卢从周为我们分享了活动缘起和宗旨。
—
设计壮游 / 菁英讲者
DISCOVERY OF GOOD DESIGN
NO.01
SPEAKER | 范轶
TITLE | 叠加office创始人
《黑色和该死的粉红》
一件粉红色的上衣一条黑色的长裤,设计师范轶用自己的穿着展示了今天的分享主题《黑色和该死的粉红》。范轶首先向大家展示了生活中的自己,用有中国特色的陶瓷痰盂烧烤,用每个设计师都有的「工具尺」举办比赛,甚至还进行颁奖等等奇怪的想法和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古怪的一面呢?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非常理性严肃的,另外一个是隐藏在内心之中的有趣的、感性的、粉红色的自己。
从理性的方面来讲,他喜欢柯布西耶的设计作品,他的设计理论和语言也一直影响着范轶的设计,在他设计案例当中也能看到一些受柯布理论影响的印记,相对克制极简、理性。而从他「粉红」的一面来说,他非常喜欢建筑师 Thomas Heatherwick ,最早认识他是在世博会英国馆的呈现,Thomas Heatherwick 的作品以一个非常炸裂的状态横空出世。近期,Thomas Heatherwick 在上海的新作品将一个巴比伦空中花园式的场景植入到长900米的巨大的建筑物群中,从屋顶浮出1000棵树出来,场景非常震撼。
△Thomas Heatherwick 现实版空中花园
如今打卡拍照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在快消时代,网络现象到底是一种暂时被妥协的社会现象,还是站在历史长河角度里的必然?范轶通过分享超级文和友等网红案例希望和大家一起去思考「网红项目」的发展。网红建筑,对商业的成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站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去重新评估商业空间的设计评价体系,到底是空间设计的好与坏,或者说从设计师审美的角度去评价这些设计,还是说它扩展出来潜在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
留给当下中国建筑师去思考的到底是什么?范轶认为通过柯布他的职业生涯可以去判断他当时是如何发现设计未来的能力,通过新的理论研究,将研究的结果变成一种未来潮流,通过对潮流的判断,对未来的判断,找到推进设计往哪个方向走的能力,当下可能有一些偏劣质网红的设计,影响了大家的判断。设计师应该学习柯布西耶改变和判断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学习100年前的设计语言,正所谓拨开迷雾,找到未来,通过网红现象一起探索设计的发展趋势。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到:如果一个物种想要生存,必须是适应性最强的物种,而不是最聪明或者是最强大的物种。
EXCHANGE OF VIEWS///
张灿
CSD . DESIGN 创始人&创作总监
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 入选设计师
网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模式,或者说是一种状态。不同年代背景下它所表达的内容和哲学思想会不一样,从我们现在的设计来说,是可以去更多延展的一种状态。所谓的网红设计,大家认为是一种快速产品,时间命运比较短。
范轶的观点认为,每个时代就像柯布、Thomas Heatherwick 的作品在当时都是网红打卡地。网红设计对人类来说是必要的存在,我们需要这些设计对未来的启示,对人类的启示。现在网红更多是用于商业目的去达到一种快速的让人认知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可以让设计师思考更多,这种状态对于世界、人类、生活是一个模式的一个不同的思考方式。
杜东
“小山丘舍”创始人
关于网红现象,室内和建筑,分为内外关系。从现在的阶段起,网红审美趋向在里面,比如说室内不好怎么办?关起门就可以了,但是建筑做得不好看怎么办?在中国的土地上要忍它70年,这是我们目前建筑需要去思考的一些问题。建筑的网红化和流量化真的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时间来消化它。
曹峰
OBJECT画廊主理人
家具&艺术收藏家
所谓的网红设计其实只是一个现象,互联网媒体的变化下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做这个事情要有思考——作品本身背后有什么样的思考跟意义,对未来的人有什么样的启发?它可以存在到多久?做一个设计作品时需要去多思考,真正做亮眼跟出格很容易、想出名特别简单,有了网络以后信息的到达率跟平行性非常高,反而是这种容易之后思考它的难度,怎样可持续。类似密斯或者柯布的作品,怎么能发酵50年到100年,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别人没有做的思考,同时有一定的理论性,还有为社会的贡献和意义,我觉得这个就是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特别需要去关注的东西。
网红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内容只是形式和现象,就很容易灰飞烟灭,随着时间很快消失。
NO.02
SPEAKER | 王恒
TITLE | 恒田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
《从“居住”到“住居”,建构新的设计闭环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庭正经历着从居住到住居的一个变迁过程,从最初的以住为功能去拥有的一个空间,到现在逐渐对整个生活品质不断地要求,经历了4个阶段室内部分的改革与升级。
新中产群体的崛起的同时,引导了整个家居市场真正走向一个新的需求方向。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业主会提出非常详细的设计需求,它不再是设计师可以单一的给一个空间就能解决生活所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样板中对自身的了解,对未来的了解,对现在要做的事和未来设计的规划,通过设计去体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于是开始走向了精细化设计方案的方向,在以往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客户业主他们所有功能需求,生活用品等等所有设计的落位。再反推到设计效果和落地效果同时,在以往即使业主没有提出这样精细的需求和认知之前设计师们的方案也并不能完完全全去落地,导致了现在更精细化的设计根本无法落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发现在以往谈以设计为中心去做设计的同时,以设计为中心施工过程等等一系列流程,既长远又无效,甚至会造成很多最终落地的不可控性。
王恒表示在重新梳理、重新做设计的同时,看到设计之初是来源于客户的需求,闭环与客户的需求。另外,以往在设计时发现设计在整个方案中是用时最短的,开始为客户考虑未来真正的家庭规划住居方案,而不是单一的空间方案。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在这15年里去体现所有的设计细节和使用感受以及后期甚至有一些服务性的体验,都在设计的范围之内。让客户感受到设计触觉、视觉、感官以及心理上的满足,真正达到需求,重新闭环的,将服务设计做的更长久。
过去4年里,王恒服务了超过300个中产家庭,给他们提供了相对比较满意的住居体验。他的个人体会是我们的设计现在只限于在肉眼可看到的,比如在一个房子里能够看到院子以外,就考虑到那个位置,好的设计师会考虑到他整体的一个感受,里边包括触感使用等等,但是这些其实完全不够。我们要更远的看到无形的一些设计,比如居住空间的改变,社会服务体系的改变,社会形态与社交的改变,包括科技的发展,包括现在的消费习惯和物质的供给都在发生变化。在单独的空间里,将打散的这些产品重新变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先耦合再细分,在这个过程之中希望有更多产品出现,有更多的排列去为更多的人做服务。
王恒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整个社会的配套服务,在居住的场所可以更好地感受未来15年的生活。延展我们的设计,从一个房子延展到一个智慧小区,延展到一个智慧城市,延展到一个智慧星球。从客户真正的需求和感受住居体验上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设计做的更长远化更。
EXCHANGE OF VIEWS///
邵沛
冰川设计 创始人&设计总监
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入选设计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太过于质朴容易显得太粗鲁,太过于追求礼仪容易显得浮夸,质朴和礼仪适当的结合才像一个成熟人的样子。邵沛用论语中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应王恒所讲的主题,设计的太接地气,显得太追求功能,太容易显得直白无趣;如果太追求艺术,容易显得太过于浮夸和不实用,两者结合才更像一个君子。
胡艳力
网易家居、网易设计全国总编辑
王恒的分享中对于精细化设计这点确实值得提倡,从商业角度客观来讲,行业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服务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这样的设计思维。关于精细化该如何精细则需要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其次在王恒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空间,所有设计都是要为人服务的,周围所有与之产生关联的物体,空间营造出来的氛围很重要。
关天颀
空间进化&彩虹石 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 入选设计师
关天颀认为,设计的故事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讲别人的故事,是最低级的一种故事,也是不好讲的,比如说日本有一家公司1000多年了,做日本的古建恢复,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来做特别传统的设计;第二个层次,是用别人的故事来拼接,把别人几个故事的情节串在一块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也不胜枚举;第三个层次,是拿别人的故事包装成自己的故事;第四个就是没有故事,认为这样的设计是最好和最合理的。
NO.03
SPEAKER | 杨雪婉
TITLE | 寸匠FF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
《90后我的5个思考》
什么是网红?平时拍照打卡,不停地探店,发小红书、抖音等等,这也是杨雪婉作为一个90后设计师的生活状态,这次分享她带来了自己的5个思考。
第一,如何把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融入到设计当中?当下年轻人最喜欢追星、社交聚会、探店打卡、自媒体营销等等。她认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是在追求高品质、个性化以及艺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式。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把年轻人的消费观带到我们的设计当中?现在年轻人有一些比较奇葩的消费观念,手办1000可以买,运费10块就算了,还有几块钱矿泉水不能接受,但是30块的奶茶买,这是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颜值至上,体验感至上,花钱买快乐,他们愿意为快乐的事情买单。第三个问题,如何将甲方的经营项目和思路融入到设计当中创造更多设计价值?延长商业空间的使用价值,不被迅速淘汰,融入更多的商业概念,去做贴近年轻人需要的场所。
第四点是如何应对现代年轻市场的新商业空间设计?搞不懂年轻人就搞不懂新商业,当下比较聚焦的一些点有网红餐厅、喜茶等一定是融入了很多的概念。我们应该从商业的角度出发,以人的核心诉求和全域体验为中心来作为未来新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第五个问题是未来设计师怎样去融入更年轻一代的群体,创造更多的设计价值,当下看来是以美至上,体验感至上,无美不商业,这是未来年轻人一代的趋势,包括设计师应该要在设计创意,空间美学,还有潮流上永远保持与新时代最年轻的新物种一起进化才是未来之道。
EXCHANGE OF VIEWS///
郑东贤
PLAT ASIA联合创始人
网红现象是现在设计师所面对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商业空间的社会需求,设计本身寿命的问题,大家都希望设计的空间有更多的人来体验,我们需要设计的是体验,不是以网红为目的。设计师首先要满足作为设计师本身的思考以及探索;其次是甲方的成本控制和需求;第三点最重要的是能给使用者会提供什么。三方面都满足则是设计的最好状态。现在网红主题还需要有空间策划或体验设计,想要空间寿命更长,则需要更多人要接触体验,所以设计师在空间定位的前期就需要加入策划,才能使空间更长久的持续性。
饶江宏
资深媒体人
发现中国好设计 联合发起人
饶江宏认为网红建筑来是对传统标准的一种打破,或者说是对新标准的建立,这种情况下必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关注被传播之后可能形成所谓的网红的概念。从媒体角度来说,网红建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除了现实空间与身体产生的真实体验外,在互联网的状态下将这种体验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与其他人分享。新一代群体的崛起也必然引起商业空间的巨大变革。
NO.04
SPEAKER | 田少寅
TITLE | 谜舍设计 创始人
《常识的B面思考 》
「我喜欢美丽的风景,但是我却钟爱背对其而坐。」这句诗给了田少寅思考问题的某种方式,我们在面对一种常识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它,一般是正视常识并遵循它,以它为依据来设计,是不是有某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的先背对着它,再去做想做的事情,这样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者什么样的现象?
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使用者的便利性,这是每个设计师都会考虑的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住吉的长屋》设计很不方便,且被投诉了多次,为什么这么不便利的房子变成安藤的里程碑式建筑?同样世界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四面玻璃,业主在里面居住的时候完全没有隐私的,基本住在房间里面像是在被人欣赏浏览一样,自己像一个马戏场的动物一样,他也被告上了法庭,为什么这么不方便的房子会成为这两大建筑师的里程碑式的建筑,这个房子魅力在于什么地方,我个人觉得,可能就是他们非常想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非常强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安藤忠雄 《住吉的长屋》
△密斯·凡德罗 《范斯沃斯住宅》
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即物性,指一个事物被还原到原始的状态,而产生的和身体之间的另外一层意义,已经不是正常的标准来评判你的感受,可能跳到另外一个维度来体验。建筑师很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叫做露营方式,露营方式其实非常不便利,大家去到野外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又有很多蚊虫叮咬,为什么大家不在五星级酒店里面待着,在家里待着。为什么露营呢?露营的魅力在于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利性,而去解决不便利性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相当于对自然或者对生活有了某种驾驭性。所以露营的不便利性才是露营真正的魅力所在。儿童乐园和幼儿园也是类似的状态,他们需要与自然接触,用最自然的方式去成长和体验。
野口勇设计的游乐园,所有人进入都需要自己的想象力探索,如果探索就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或者磕碰都有可能的。他提出了非指令设计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游乐场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可以用任何想用的方式来玩,想象成任何你想的东西,没有指令,没有刻意输出要遵守的规则,该怎么玩,取决于你。
人生很多的自我拓宽以及自我的认知都来自于小小的不便,不方便未必是贬义词,如何来解决不方便,田少寅认为不方便某种程度来说,它可能更多是一种开放的体验性,正因为有这样不便利,才导致我们对于一个空间或者事物有了一种新的体验,有些时候可以先背过身去面对不便利性,看看会发生什么。田少寅认为设计师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翻译家的角色。
EXCHANGE OF VIEWS///
杨尊杰
Zoomer创始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抖音基奇大叔说设计主理人
杨尊杰认为常识不是真理,常识只是经验累积,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而且做设计的时候并不一定完全考虑到舒适性便利性,我们应该考虑到在做设计的时候,这种便利性跟不便利性之间的取舍,往往取决于项目,以及设计师个人所要传达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做设计时除了要表达我们自己对于设计师的理解跟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之外,另外一件事情,其实使用者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连志明
意地筑作室内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
思考现代主义之后设计到底是什么?现代主义从提出来到现在有将近100年的历史。设计史上1980,有一位建筑师说过一句话,现在需要警惕的是,很多的媒体舆论摒弃到了经验魅力以及情感方面的思考,田少寅整个设计的基调,建筑的基调是现代主义的,他融入了温暖的自然。关于自然这个词,连志明认为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中国人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骨子里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用专业的术语讲,应该叫空间是连接天地的一个容器,也可以说是内道自然跟外道自然,很多人一提到设计,认为房子外面有一棵树,这就是自然了,但是田少寅说的更多的是内道的自然,关于变化,关于温暖等等。
NO.05
SPEAKER | 王超
TITLE | 纳沃设计创始人 / 创意总监
《多维思考,跨越设计边界 》
王超首先回顾了自己作为设计师8年中的作品,思考了作品形成的逻辑规律,除了按照业主形态与地域形态之外,战略形态意外,还存在另一种逻辑,这个逻辑底层是人,是人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发展在更多的维度上,对于这个时代、社会、人文等等是否饱有好奇的状态。
按照维度不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设计者,设计自己的生活,不分好坏,当你在设计生活,只有本人知道需求是什么。其实当设计师设计一个作品时都想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但一切的核心当中真正所谓的天时,不是在当下设计师做了什么,而是源于在那个时代那个情景下的设计碰触到大家的痛点,如何去触碰到当下所有人的焦虑,就是设计师解决问题的点。所有的设计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家认为所有的业主和客户不一定真正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的是利用更显性的表达方式去告知业主要做什么。
王超认为,设计逻辑在技术革命时代来临后,所有最底层的需求才是河流涌向的暗流,人心所向、共同的痛点和焦虑,找到治愈的方法,这是每个设计师所遇到的问题。今天的交流也在触碰一些年轻人的焦虑点,也许为了未来设计师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感,就像今年很多人都会碰到焦虑点—— 地产是不是完了,我们从业到底应该去到哪里,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是一个设计,一个人生也同样是一场设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设计者!
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位翻译家,更是一位杂家。设计本身没有那么高难度,但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师,思维的活跃以及饱有对世界探索的热爱,才能让我们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去寻找设计灵感!
EXCHANGE OF VIEWS///
张灿
CSD . DESIGN 创始人&创作总监
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 入选设计师
说到多维度,设计这个职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的多维度不是很单一,设计师在多维度下应该多一些专注度,用多维度来支撑一个点会更有力量。设计会有很多不同的状态,所需要的知识量也非常多,这种知识量的使用需要更专注。不同的设计表达的风格和方向不一样,对于营销也都不一样。
田少寅的分享中他本人的一种体验,其实有的时候设计不在于本身想传达的东西。我们设计的是情感,而不是设计空间,体验的本身是设计当中的必备,设计应该是从不方便性开始,这是对设计的另外一种思考方式。
杨雪婉的分享中,设计师现在很多项目是面向客群也是未来的客群,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体验什么,不是设计师想体验什么,因为空间不是光给我们用的,是给到第三方,要研究第三方,而不是研究甲方,甲方跟设计师是合同关系,并没有直接对设计本身的关联。
崔树
CUN DESIGN 寸品牌创始人
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 入选设计师
崔树认为设计师总爱在舞台上展现美的一面,很少有设计师把自己以前的作品发出来,哪怕发也是挑选好看的一面,王超的作品一直有一个信息,走向成熟的信息,从表达到思考,从表现设计到变成了选择和征选,在最早的阶段里边,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基本都在学习,但是五年时间恨不得把所有东西灌到自己脑子里,有一段时间大家希望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表达出去,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如果选择了设计,很有可能他会伴随你的一生,我们用了四十多年时间去处理一个人一个名字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能在自己从业十几年过程中考虑清楚这个事情,就找到了一个自恰的状态,王超是找到了这样一个状态,他的讯息里边给了我们能看到2013年的设计,现在让你们做你们谁也不会做,2018年的设计拿出来让他做,他自己会吐,但是2020年的设计,我们看了可以,我们要考虑它所在的时间线,如果到2023年再看还可以吗,你能够看到系列的产品就是展示出来地产行业的一个产品流程,不是他想这么做,是市场需要这样的,所以我们面对一个设计的时候,是要考虑甲方的诉求放到整体的中国大的经济发展市场背景里边,整个社会的诉求是怎样的。
如今,在室内设计细分领域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设计师,但是五年以前设计师细分是分割的,年龄或者城市,但是今天不一样,品类细分越来越多,是由市场造成的,不是设计师造成的,社会市场的变化造成设计师的分类越来越多,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设计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设计了,他会变成一种新的手段,帮助社会去进步,我们在这个界面上去思考的话,它就会产生更多的变化。
NO.06
SPEAKER | 吕爱华
TITLE | 吕爱华空间设计研究室设计总监、北京尚界装饰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私宅设计的精神内核》
追求建筑独创性和艺术化的住宅空间越来越多,也许是设计师期望能够标新立异,或者达到某种网红效应,当我们置身该住宅空间去感受时,更像是走进一间生活展览馆。地产商给消费者出售房子的时候,户型上分为三居、四居、两居室的格局,那么业主就会因为居室格局的限制,而无法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会被格局所限制,只能去选择妥协。实际上当使用者入住后,就会感受到住宅布局不应该只是作为几居室来划分,而是将不同的生活方式内置在空间中。
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这里是我的家,但我的意义在哪里呢?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不只是说我们自身的一个在空间里,或者家庭关系里的一个定位,而是家庭成员里面每一个人的思考,大家都知道小猫小狗凭着动物的直觉,总是能够找到最舒服的地方,包括小孩子在他不同的年龄段他会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或者坐在地板上玩耍等等,不管是孩子还是动物,都是凭着直觉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
路易斯·巴拉干的家很多设计师都去参观过,他的建筑都像是一部自传,在他的住宅里可以看到人生不同的阶段,他的房子里充满了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几何型、光、色彩以及宗教。卧室窗户打开有一个光的十字架,餐厅起居室有一个金属的十字架,伟大建筑师们在设计自宅时,都会将他们所理解的自我需求精神融入到生活空间里。
私宅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吕爱华曾在私下与张灿探讨,他认为是“被装满屋的每个日子”。吕爱华认为,私宅设计师更像是每一个业主的助理,补充他们专业方面的缺失,业主才是家的真正主创设计师。
EXCHANGE OF VIEWS///
张灿
CSD . DESIGN 创始人&创作总监
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 入选设计师
其他生活空间的设计也是在设计生活,也是在设计“日子”。设计师考虑的更多的是设计本身是怎么样的,比如说神性这两个字怎么设计,是用灯光去表现,用阳光去表现,还是用什么表现。其实神性可能它是一个空间,空间设计也是个载体,它也是要承载情绪的,你会有设计一个情绪的状态,可能先要有一个情绪状态,去设定这个空间。说到的日子,我们的家居空间的设计。像成都有些苍蝇馆子,真的搬好了没生意了,烟火气不见了,我们设计的时候,像文和友的出名也是因为烟火气带来的感受,把菜市场的烟火气带入进去,把原来的脏和旧去掉,但是不能把烟火气去掉了,只带来设计。
刘峰
艺术家、设计师
刘峰认为范轶开的题特别好,自己的公司有个字就是黑字,黑当时一直在解释,为什么取黑那个字的时候,就是自嘲和嘲笑某个不太喜欢的状态,或者嘲笑一个现象,或者潮流,甚至是一个语言,黑也好,红也是一个现象,红也代表一种状态,或者叫潮流。刘峰认为黑是动词,是一种嘲笑,他今天本来想讲的黑是一种严谨认真秩序化的,但是刘峰将其理解为是一种嘲笑。前段他做了一个展览,叫五四,五四是什么?后边有两个关联的字,大家都知道是“运动”。他的展就是叫做不完美,不确定,未完成。
曾经一位艺术家对他影响很大,对他讲了一个词叫审丑,这个丑就是不完美,残缺,遗憾,包括刚才田少寅讲的B面,刘峰认为自己一直在做B面的事情,做一些反潮流,反完美主义,反纠结,反过度的表现,所以他开始对照不完美和网红现象所追求的美,唯美主义,艺术是追求不确定。设计里追求的是确定,追求的是一种功能极致的稳定。田少寅分享了不确定,不完美,甚至是不舒适我们的很有启发。
设计圈一直在讲文化自信、设计自信,就是在找回我们自己的状态,大家慢慢不再“买”别人的生活方式了,开始回归,发现中国的好设计,也希望发现中国人更好的生活的状态。
—
设计壮游 / 精彩花絮
DISCOVERY OF GOOD DESIGN
每个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留给城市的艺术,安德马丁「发现中国好设计」设计壮游通过为优秀设计师提供展示设计作品、分享设计思想的舞台,让中国室内设计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一个刻度,见证着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与优秀设计师的成长脚步,让更多中国设计标记为国际优秀设计。让我们共同期待安德马丁「发现中国好设计」设计壮游下一站—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福州。
—
关于「发现中国好设计」
DISCOVERY OF GOOD DESIGN
“安德马丁发现中国好设计”,是由英国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大中华区官方机构安德马丁文化传播发起,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年度大奖得主及入选设计师联合推动,发现中国当代优秀室内设计师,以国际化的视角,精致利他的精神,帮助设计师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推动中国设计国际化发展的长期设计助推计划。
本次活动由安德马丁文化传播主办,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陈设委.晶麒麟奖、网易新闻态度设计大奖、设计上海提供战略支持,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Roberto Cavalli奢磁、罗浮宫进口馆、德国汉诺地板、瑞士吉博力、德国西曼帝克橱柜、德国当代提供战略合作,相关各方鼎力协作,共同促成了此次北京站设计壮游的圆满举办。
在全年的发现之旅中,安德马丁分别在深圳、成都、北京、福州、上海、沈阳、广州、杭州8城举办分享交流会“设计壮游Design Grand Tour”,每场活动邀请经发现大使、推荐委员推选出来的杰出设计师以TED形式分享观点和理念并进行现场交流讨论。推荐委员和发现大使从国际奖项的视角,从设计专业的维度,进行设计思维碰撞,借助安德马丁平台与众多合作媒体平台传播,为设计圈更为公众带来具有颠覆性启发意义的设计思潮。
商务合作或投稿请联系
phone:15010580132
mail: info@admdc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