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体鸟瞰图
《大学》中有曰:“知止而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图书馆,作为聚神,内观和内修之所,应宜清雅,戒奢豪,让读者身心能彻底放鬆。止,而后方能观。
低点透视图
因此,在河源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试图重拾客家传统文化怡情养性,这种精髓,不仅仅是榫卯工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天人合一的美学和顺天应时的精髓。
客家建筑选址非常讲究,讲求与自然山水的契合,往往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为了寻找设计灵感,我们对客家传统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典型的客家建筑是具备防御功能的系统。常见的三种客家建筑类型分别是“土楼”、“围拢屋”和“五凤楼”。
其中“五凤楼”在客家聚居地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具有客家建筑之源的地位,其平面布置和空间组合体现对礼教伦常的尊崇,同时富含象征意义,因此成为我们设计灵感的最主要来源,方案同时糅合方形土楼和“围拢屋”的建筑形态,五个功能建筑体顺应倾斜的地势布局,既与传统建筑布局相呼应,又可俯瞰美丽的湖景。
五凤楼的平面布局与客家建筑典型的门堂屋一致,不同的是两侧的横屋随厅堂从前往后步步升高,全宅屋宇参差有致层层跌落,图书馆建筑延续了这一特点,总体呈台地式布局,开放的内庭院和廊道将单一的体量切开,形成了错落的层次并与南北两侧的外部空间完全连通,使图书馆巨大的建筑体量得到溶解,层进式的空间特点使得图书馆犹如镶嵌在山体之中,体现了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水文化。

河源市图书馆南立面效果图
在外墙立面的设计上,我们从客家传统土楼的建筑造型中提炼出关键的元素:大门洞小窗孔,厚实墙,希望通过现代手法的诠释在保留客家特色基础上加入创意。例如,厚墙体的设计不仅体现出传统客家建筑具备防御功能的特点,也人性化地考虑到广东地方气候的问题,热天可防酷暑,冬天可阻寒风,使馆内形成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河源市图书馆西立面效果图
外立面以白色作为主色调,采用通过实践验证的具有自然肌理的装饰混凝土挂板作为外立面主要材料,并抽象于客家建筑的大面积的厚实墙和小窗洞作为建筑立面的语汇,使建筑现代简约的表皮下,有一个传统内涵深厚的内在建筑在形式上、色调上和外墙质感上等,均能实现对当地客家建筑精神的传承。
与外立面的实有所不同,内庭院为虚。为了保证图书馆内部既光线充足又有一定遮荫效果,内层用透明玻璃窗,外饰格栅。而采用什么样的格栅材料既能满足功需求又符合整个图书馆的形象成为我们的一难题。我们尝试过好几种材料,一开始我们选用了耐久性好的绿可木,但由于绿可木外形限制,出来的效果笨重且造价昂贵。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短短十个字充分表达了客家人对竹的偏爱。我们在河源当地材料选取了客家人挚爱的竹,但竹的耐久性成了最大的难题,需要在适合的季节从山上砍下来,再进行热处理,将青竹中寄生的微生物杀死,才能保证竹子的耐久性。




穿过更为坚固厚重的砖墙后,出现的花园庭院,才会显得格外惊喜。内院的青竹与竹窗相呼应,竹窗似乎完美契合整个图书馆语境。“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引领读者找寻人生逐渐趋向返璞归真的人生哲理,通过竹窗营造出一座看似朴素温和,确拥有气度与涵养的场所。
项目状态:建成
项目名称:河源客家文化公园—图书馆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中国.河源
项目规模:图书馆建筑用地面积约为30000㎡,建筑总面积约为20606㎡,地上层数为4层,建筑总高度为33.5米
业主单位:河源市政府
设计团队: Paul Bo Peng 彭勃 先生(澳籍)余定、胡彦、魏世兵、杜明芳、陈秀瑶、叶嘉威、陈永林、陈永伦、李清、姚世杰、雷燕仪 、荣玉华、THOMAS ODORICO 托马斯•奥多里科(意大利)JOAN SAGUE CASSANY 琼·塞格·卡萨尼(西班牙)
项目定位:河源市图书馆新馆,是河源市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公共图书馆网络中心,也是河源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馆内设阅览座位1000个,能容纳藏书1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