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而至的分享会 | 于昭

新浪地产设计频道


1 (45).jpg


  ▲成勇君 | 特邀主持人


  分享嘉宾 于昭 设计的思考


1 (32).jpg


  ▲于昭 | 著名设计师


  于昭分享实录节选:


  我喜欢赛车,所以今天聊的设计由车开始。我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的设计是要表现什么?你为什么要做设计?我说我要表现自我。但是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发现这个观念有点狭隘,现在我已经47岁了,我认为设计者是能够以他专业的能力去帮助被设计者来实现梦想的人。


  保时捷911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02.jpg


  保时捷911是我最喜欢的车,我在上学的时候,看到一本画报的封底,一个性感的红色911的屁股,我想天下居然还有这么好看的东西,我完全被它的气质吸引了。911既是一个车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设计。


  我们必须提一下这辆车前面的故事,911的父亲是甲壳虫,当时希特勒给他的明确的设计标准是:首先你要给我造一辆车,能够为全体德国民众服务;第二个条件:不要让它的造价超过700马克。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设计者站在这样的角度,设计出来了甲壳虫,甲壳虫成为了全球最流行的车系,改变了二战时期的德军,以及二战之后全世界喜欢车的人们。这就是我要说的,一个好的产品是能够给它的受众带来生活方式的升级,同时对整个社会具有相当大的推动力。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04.jpg


  即使后来我不再赛车了,但是它已经注入到了我的血液里,在赛道上不断的去尝试弯道的极限,不断的体会轮胎抓地时的感受,我想这个是跟设计完全相通的。可以把它稍微的切割一下,我们可能会得到两种不同的层面:第一,用我们的经验去让我们的作品更趋近于完整,这是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也是大多数的情况,第二,就是我刚才说的极限的状态。当你开车入弯快要临界那个极限的时候就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要去尝试一个你不会的动作,这种情况也会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经常发生。你要有胆量和勇气突破那个你已经知道的极限,在你安全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方法和去探求新的领域。


  万国府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3.jpeg


  万国府这个项目是一个旧房改造,它是15年前由美国汉斯公司按照最高的外交标准为使馆区的外交官们所打造的出租型的物业,它当时所面临的客户大多数是全球各地来的老外们。东西方人对于平面的认知是不太一样的,从基础的功能到生活习惯都不一样。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09.jpeg



  这是我接手时万国府的平面,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建筑的立面需求的变化,整栋楼体被设计成两个交错的菱形。


  第一眼看这个平面的时候,感觉它做得非常的灵活。而且它所有的功能房间都是在外围,所有的支持性空间都是在内侧。


  现在我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要把这个房子由出租型的物业改成一个居住型的物业,所以我们做了一些改变。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0.jpg


  △万国府最终的平面图


  大体看上去基本上所有的房间都变成了方正的房间。


  由左到右,第一个户型是290,第二个240,第三个户型190,当时开发商给的条件认为最难卖的就是中间这个户型,因为它的外围边界完全是三角形。原来处理的方式由入口做了一条弧线往里带,有两个卫生间,上面的户型是原来的厨房,这个户型完全不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1.jpeg


  △改造前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2.jpg


  △设计后


  我们沿着上面的边界做了一些T型的设计,在这些阴影部分的掩盖之后,所有的房间都变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规矩的形状,包括门厅,以及餐厅和中西厨房,包括一个套房和独立的小房间,再加一个主卧的套房,形成了一个比较标准的三室一厅,同时这边有一个很大的南向面和L型的东向面。这样做完了以后就比较规整了,剩下的空间都去哪了呢,最左边的位置把主卧拉齐了以后,做了一个主卧的衣帽间。还有一个入户的衣帽间和洗衣房。阴影的部分,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梯形。把所有的管井放到里面去,我们几乎没有浪费一个平米。


1 (42).jpg


  空间的骨架完成了,我们会给万国府做一套定妆的衣服,当你做精装交付的时候,要考虑到一百多户人的共同的审美取向,你分析一下这类人群他们会接受什么样的设计和时尚程度。


  我希望万国府能够适应不同的人们不同生活方式的需求,我在一套固定的精装标准之后,还要去展现不同的软装来体现客户多样的生活。所以在选择软装团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三家。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4.jpeg


  第一家是葛老师,第二家是江欣宜老师,还有上海的顾琼老师。


  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因为我们模拟了三种有不同需求的客户。葛亚曦做一套比较灰色的比较man的,江欣宜做的就是颜色很丰富,有一些blingbling的东西,可能女孩子会比较喜欢。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5.jpeg


  顾琼做的设计是去模拟一个客户真实的感受,给你200万,两个星期的时间在北京的市场上去买现货,在现实和限价的情况下把这个做完,我觉得这个蛮难的,还好她不辱使命做了一套不错的样板间。


  刚才讲了万国府的户型的部分,后面这个部分我讲一下有关一层和负一层,以及整个庭院规划的部分。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19.jpg


  它是一层的平面,我们把一层80%都做了服务性的功能,只有最上面入口的位置留了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小的门厅。在它的左边是会所的健身房和瑜珈房,下面的部分我们结合一部分酒店的功能,做了一个早餐厅,这个早餐厅是带有商务型的小私宴,也许未来它的商务的功能会大于吃饭的功能。


  我们还非常大胆的在右上角的位置做了一个超大的(私宴),它的休息区和宴请区和厨房的比例基本是1:1。


  还有一些小细节,我们在早餐厅的位置,做了一个小孩子的空间,里面专门配了一个卫生间。尤其是太太们,当你约朋友下来在咖啡厅里喝咖啡的时候,让孩子去那里面玩一个小时,你可以有一个小时的闲暇时光,来坦然面对你的朋友。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20.jpeg


  庭院里加了一个亭子。恰好亮马河边有一颗大柳树从外面长进来,我们为了这棵柳树在墙面上留了一个一米多宽的大洞。这个亭子放在树下的,夏天的时候你在里面,虽然感觉不到外面的风,但是能看得到柳叶的摆动,那种感觉应该是比较惬意的。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21.jpg


  作为一个设计者而言,有的时候需要从生活中尽量的利用你的资源。我们在做万国府的过程中最大的资金方是中信产业基金,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大的书房,书都是由中信书局提供的,这些书不是装饰品,是实实在在的书籍。作为业主来讲可以随时拿上去翻看。


  万科“瑧湾汇”


  我觉得对于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我们设计者对美的接触要比一般人都近,我们试图把所有的高远的艺术能够去更多的传播给我们的同胞们,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和必须做的一件事。这也是于舍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2016年的时候万科决定打造“瑧”系列的产品。瑧的字面意义是什么呢?是被加工过的美玉。为什么取这个词呢,万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字把品位和工匠精神融合在一起,他们认为高端住宅应该是这个样子。


1 (35).jpg


  大家觉得在深圳高速发展了三十年之后,在物质得到了满足之后,我们希望能够把艺术带到深圳。于是一个想法就油然而生了,我们要做一家生活艺术馆。


  于是我们先定了馆藏,后定了设计、室内、景观。


微信图片_20190507150549.jpg


  第一件馆藏,是一块玉,中间剖开了。是一个英国艺术家Mel Fraser梅尔.弗雷泽,他做这个东西反而能带出一些东方的意境,所以最后就选了这件作品,因为它能代表“瑧”,我们认为它能够把万科“瑧”的语言体现出来。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26.jpeg


  第二件馆藏,当时我去找了凌宗涌,在空间最主要的位置设置一个花艺作品。凌老师的作品是自然生动的,也更贴近生活。凌老师给他的作品起了个动听的名字“游云山蝶”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27.jpeg


  第三件馆藏,是杨泳梁的作品“极昼之夜”,这张画面,第一次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可能只会想到是一个中国的四连屏,仔细看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一样,原来它有很多元素在山川之间流动。我相信很多深圳人看到它会有共鸣,这跟深圳很像,后面是南山,前面是海,三十年的建设。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如果你还是四连屏的方式挂它,它依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方式,于是我们把它拆成四张,分别搁在了这一排的四个空间里去,让它变得更当代。


2019.03.05 设计的思考.028.jpg


  一个艺术馆只有三件馆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上下品牌的瓷器和石大宇的“君子椅”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是能够代表工匠精神的,这是第一个展厅的展品。


1.jpg


  我们决定在里面做三间茶室,不仅是客户的休息室,也是艺术馆的小景点。功夫是广东,天地是北京,上下是上海。


2.jpg


  望庐


3.jpg


  下面这个项目是我们2016年做的一个很小的案例,由于一些原因,后续没有完整的实现,因为它按原来的规划是一个酒店群,在庐山的另一侧,当地的风景非常好。我去了几次都是下雨,庐山以云雨著称,雨特别多。于是我想可能雨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4.jpg


  后来由雨我想到了伞,这就是当地的纸伞。


5.jpg


  望庐这个项目,在一条很老的古驿站,驿站的边上有五六百年的古樟树,但是驿站已经不存在了。


6.jpg


  所以我们希望能用一些当地的语言跟材料。所有的建筑材料,除了钢和玻璃之外都是当地原生的材料,室内贯彻的也比较彻底,柴是老乡家里的柴,石头就是山上的黑石头。


7.jpg


  伞作为一种媒介和一种统一的语言,给人一种代入的情绪,在新体和老体之间有一种共鸣。


8.jpg


  老房子尽端的庭院中,生长着最大的那棵樟树,对着它我们放置了两张茶桌,通过比较干净的庭院尽可能的望向那棵树。


  梦想


  第三个部分有关梦想,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梦想。我把第三个部分留给今天来的所有的朋友们,你们把它带回家去吧,因为我觉得梦想是属于你们每一个人的,谢谢大家。


  分享嘉宾 汪莎 舞蹈与设计的结合


1 (48).jpg


  ▲ADCC生活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汪莎女士分享


  各位共合设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ADCC的执行院长汪莎, 刚才于昭讲的我还挺感动的,因为于昭是我们人文美学课的荣誉学长,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从来没有认真听他讲过一个多小时。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是中国亚洲区的卡丁车赛车上的第一名,他的梦想有可能在他下一代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续,所以做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49).jpg


  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5月5日这场活动的源起,它可能不是简单的一场演出,而是我们和共合设发起人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为设计师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其实我一直非常关注和支持共合设做的所有的工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工作。我们一直有探讨跟合作,以及互动。


  ADCC生活艺术学院,是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的简称,201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发起,我们发起的角度完全基于解决了技术层面之后的设计师,它到底在考虑一些什么?也就是说当技术不成为问题的时候那什么才是决定审美?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学中的“美”?其实中国的设计是在这20年当中一个非常蓬勃和有红利期的状态,大家刚好处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的竞争力、价值是什么,也是我们行业协会要推动的。我们在四年前发动了一个人文美学课程,一个非常简单的动机原理,就是希望邀请到两岸三地最优秀的人文学者与中国最优秀的设计师对话,激发和触发设计师对人文的深入思考,这个活动变成了一种现实,并且得到更多人的加入与认可。


  2015年的时候有26位设计师开始了率先的一种自问,这个时代我们在讨论美的时候到底是什么?


  当初的发起其实只是想发起一个课程,但是没有想到经由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加入和推动变成了一场“用人文复兴设计,用设计再现人文的运动”。视频里又一个片断是高艳津子老师为26位设计师的演出,是双年展的邀约作品,当时演完之后,我回头的时候看见梁建国和陈耀光都在哭。


  舞蹈和设计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


  编舞跟创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做设计的过程,首先需要一个完整的剧本。剧本是从故事铺陈,他的情绪、色彩最后要传达的精神属性入手,光线、人文动线、行走,最后你表达出来的一致的状态的完整度,好像跟空间有莫名的关联。所以都说设计师是空间的导演,如果是一个导演把空间驾驭到极致一定是舞蹈的创作。


  基于这样的缘分我们就跟北京现代舞团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我们去年在敦煌和北京现代舞团在沙漠中一场现代舞的表演叫“水问”,舞台解决的不仅仅是舞台调度和技术相关的,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思索,在沙漠里寻找水是为了什么,那天舞蹈的演员是一个赤身的状态,她到底想要传达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就越来越关注舞蹈跟设计的关系。


  5月5号在世纪坛剧场的演出叫“北京我们”,讲述的就是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的故事。我为什么来到北京,为什么留了下来,当时有一句话叫做“爱一个人择一座城”,有时候为了一种爱,有的时候是为了梦想,总之是有原因和故事。把北京很多个跟青年跟梦想跟生活相关的故事串成一个沉浸式的剧场。整个现场是由一步之遥的电影美术(友青)老师也是梅兰芳和陈凯歌,姜文他们运用的大美术指导做的一个像地铁站一样的地方,每个人的停留是坐着火车来的,其实最初的梦想还在北京跟我们长在一起。这个演出是非常贴近我们现在所有人去接受现代舞形式的一种舞蹈。


  这次我们跟共合设有一个共同的召集,邀请各位与我们共度一个难忘的夜晚。希望大家来的时候带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留在了这里,你当初的梦想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观赏这场沉浸式现代舞的演出。


  ADCC跟共合设一样有非常大的愿景,希望在哲学文学、诗歌、文化思想、美术史论、当代艺术、音乐、戏曲舞蹈、当代影像各个方面为大家带来系列分享。


1 (19).jpg


  △赞助商发言:欧德雅盛 郑峰


  我们将推出针对于共合设的服务体系,有四点:


  1、为共合设的老师做一生一世的服务。

  2、共合设老师项目上门服务不限次数。

  3、为共合设老师项目每年享受免费上门清洁服务。

  4、共合设老师在原保修期基础上延保一年。


1 (22).jpg


  △viega田总:


  viega创立于1899年,到今年正好是120年,viega是一个独立的德国家族企业,到现在是第五代,2018年销售额18亿欧元。我们在1999年开始做啤酒厂的饮用水系统。


  现在我们推出的方案就是当今德国给排水设计师在酒店、住宅、学校,每家每户用的方案。


  目前用的传统的设计方案很简单,一根主管,几根支管,你哪用水水就流到哪。冲厕所,水就从主管流进支管,但是水不流动就会导致水里的细菌大量的繁殖,水本身就会变质。德国的给排水设计师,包括viega在中国推的豪宅,这些大宅的系统设计的方案叫活水方案。


  我们的别墅设计方案里是没有死水点的,把所有的点循环起来,我们在全国各地做的豪宅,都是这种方案。


1 (50).jpg


△合影留念:






△晚宴现场:

1 (61).jpg

▲感谢设计师段美伊提供花艺设计


  特 别 鸣 谢


  共合设4月月末分享会独家冠名赞助商

  

9.jpg 


  欧德雅盛于1999-2019年间集团先后代理了:汉斯格雅、德国唯宝、雅生、德国德立菲、法国THG、德国Viega、德国柏丽吉达、德国卡德维、Devon&Devon等世界顶级品牌。业务已成功覆盖北京、海南、武汉,深圳等城市,用20年“专心、专业、专注”的企业精神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做好“站在高端,服务高端”。


  德国德房家(Viega)始终坚持“德国制造”的高品质要求,专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现已发展成为卡压连接技术和卫浴去水技术行业的全球领导者。目前,公司拥有管道系统、墙前安装系统、去水系统三大产品体系,为您守护饮用水质健康、构建品质卫浴空间。


  1-管道系统,创新连接

  德国德房家(Viega)管道系统均采用创新的卡压连接技术、防漏卡技术有效保障了管道安装的安全可靠。


  2-精制选材

  德国德房家(Viega)金属管道系统的所有选材均精制挑选,符合饮用水的最高标准,为水质健康保驾护航。


  3-健康活水

  德国德房家(Viega)一直致力于保障您的家庭用水安全。串联和环路的创新管道连接方式,让家庭有效提升水交换效率,杜绝余水静置滋生细菌,让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4-墙前安装系统—隐蔽冲洗

  德国德房家(Viega)墙前安装系统,藏于墙内的隐蔽式水箱,可搭配多款壁挂式马桶,美观大方的同时还杜绝卫生死角,易于清洁,降低冲水噪音。


000000
分享中心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朋友圈
  • QQ空间
  • 点击关闭分享
    相关文章
    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