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伴水而生。5000年前,良渚古城营建于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沼泽湿地之上。千年之后,以杭州为始的漕运之河一路向北,绵延3200公里,串起由南至北沿岸数十城,开创了水运商贸的繁荣景象。从古老的良渚文化到京杭大运河,余杭见证了人类以智慧建立适应自然的生存系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
位于良渚文化与运河文化交汇之地,玉湖是杭州大城北区域首个大型人工湖,其湖水与大运河水系相连。玉湖公园总用地面积达688亩,紧邻地铁4号线和10号线的杭行路站,地理位置优越:东至杭行路,西至西塘路,南至良运街,北至郁宅路。
坐落于余杭区良渚新城玉湖公园中央的玉湖美术馆,由Aedas院士、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带领团队倾力打造。玉湖公园不仅是城市公园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良渚新城“玉湖文化走廊”的核心地带,融合了文化与活力,成为一座富有生命力的新城生活聚集地。
位于玉湖公园中央的玉湖美术馆
文化致敬:玉璧“礼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石,作为一种既尊贵又珍贵的材料,自古以来一直用于重要的仪式中。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中礼器的代表——六器之首的玉璧。”玉湖美术馆整体鸟瞰呈双环结构,通过两个相互嵌套的玉璧圆环,寓意良渚与运河双遗文化联结,成为贯穿古今的纽带。
形体生成与结构分析图
良渚、运河文化的“双遗连结”形体概念
一气呵成的形体
流畅的建筑轮廓围合出充满动感的内部庭院,双庭院的空间布局呼应了玉璧“礼天”的中孔组合,连续的展览动线串联起各功能区域,形成一个动态、完整的形体。阳光穿过庭院,在地面投射出巨大的圆形光斑,象征天地相应。
环境中的建筑宛如温润的白色玉石
立面沿形体横向延展,赋予建筑极强的向心吸引力。为了呈现平滑的外观,设计通过立面上的竖框和横框设计,营造出自然流畅的曲面效果。
南侧主入口以翠色玻璃装点庭院背景,白玉与翠玉交相辉映,形成明亮的空间质感。北侧的大面积通透玻璃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景观,为二层展览区和一层办公空间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玻璃的材质既展现了水晶般的通透,又呈现出玉石般的温润。
市民广场与以“玉璧礼天”为设计灵感的中庭
“我们选择这种具有玉石质感的玻璃,不仅因为其外部呈现出温润的质感,更能在保持室内外通透性的同时,与历史文脉进行对话。“韦业启(Ken Wai)说。
通过湖面景观连桥到达建筑
重力挑战:消失边界
“我们尝试通过非常规的设计手法,挑战了地心引力的限制,将建筑主体抬升于地面之上,形成‘漂浮’的视觉效果。”
两侧微微起翘的建筑形体,形成开阔的入口广场
两端悬空的形体形成互动环通的开放空间,不仅提供多样化的空间体验,也为市民创造了丰富的半室外活动场所。
建筑入口的市民广场
湖岸远眺建筑、呈现出玉石般的质感
“我们将建筑底部开放,欢迎公众进入其核心区域,感受从孔洞中望向天空的独特体验。雕塑般的建筑形态,不仅是对良渚文化的致敬,而且营造出独树一帜的场所体验,更为现代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西侧钢结构支撑的高处区域形成了连续的超大尺度空间创造出富有动感的开放广场。北侧中庭使用白玉质感的玻璃幕墙,具有张力的形体变化与材质的巧妙转换自然引导视线向天际延伸。
一座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无边界”美术馆
阳光透过幕墙和结构组合而成的表皮系统渗入室内,形成明亮柔和、斑驳交错的光影效果。在自然光线的折射与反射中,营造出独特的观展体验。游客可通过水上连桥到达入口广场,登上360度观景平台,远眺渔人码头、城北艺术中心与科创亲水广场,另一侧则可抵达游船接驳点。
环湖漫步,建筑作为湖心视觉焦点,美术馆屋面形态起伏,随视角变化呈现不同面貌,展现多维立体的动态美感。
建筑随视角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玉湖公园的市民,与建筑的多样互动
玉湖美术馆不只是一座展览建筑。“过去良渚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中国运河系统的工程奇迹,构成了我们设计的基础。”从对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的呼应,到与市民的对话,“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边界,找到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契机。”
在泗水交汇、文化集成的玉湖公园,玉湖美术馆不仅为公众创造了一个“没有墙和天花板”的展览建筑,更加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互动空间,“我们认为这座美术馆应该是先锋的、实验的,同时也是东方的。“韦业启(Ken Wai)说。
通过传承与创新,向文化与自然致敬的建筑
项目图纸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西立面图
北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