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蓝建筑创始人邹迎晞:做好土壤是根基,永远做那个正确选择的人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袈蓝建筑创始人邹迎晞:做好土壤是根基,永远做那个正确选择的人

提要:自2013年扬帆起航,邹迎晞带领团队服务过14个省市地区,50余个县市、村镇,60余个大中型项目,生产力不断驱使团队更新迭代。9年的发展历程中,袈蓝从一个专注策规划和设计的公司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集团——从全产业链设计延伸到产业运营、乡村运营、社区运营和空间运营等领域,成长为“操盘手型”的设计公司,用策划、规划、设计与运营实际解决问题。在此期间,他创新性的提出了“土壤”精神和“新农人”概念。

  自2013年扬帆起航,邹迎晞带领团队服务过14个省市地区,50余个县市、村镇,60余个大中型项目,生产力不断驱使团队更新迭代。9年的发展历程中,袈蓝从一个专注策规划设计的公司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集团——从全产业链设计延伸到产业运营、乡村运营、社区运营和空间运营等领域,成长为“操盘手型”的设计公司,用策划、规划、设计与运营实际解决问题。在此期间,他创新性的提出了“土壤”精神和“新农人”概念。

  近日,新浪地产(微博)采访了袈蓝建筑创始人邹迎晞,听他讲述九年深耕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产业运营、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收获,从中也感受到他对建筑设计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以变化的生活条件让凋敝的乡村以新的方式被关注、被选择,以不变的场景与情感让乡土生生不息。

  邹迎晞

  袈蓝集团创始人

  袈蓝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德国syn-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重庆文投袈蓝联合创始人

  鲁商袈蓝联合创始人

  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会员

  AIA美国建筑师协会联合会员

  易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国际艺术节总规划师

  德阳旌阳区全域乡村振兴总规划师

  保定易县全域乡村振兴总规划师


 与乡村的“初相识”

  2013年,周其仁教授所著的《城乡中国》打开了邹迎晞对城乡融合认知的大门,也带着这位创业8年的商业建筑师走出了瓶颈期的迷雾,找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方向。

  自此之后的九年,他始终坚守在乡村振兴领域并不断保持创作热情,并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简单。邹迎晞将此概括为两点:一是最初的核心基于设计本身,希望找到一个自己独有的赛道;二是在实践过程中预见了城乡差距将在未来带来的巨大市场

田园市集


  “最初听到田园综合体,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只是一个新的问题,也是在农业、社区、文旅三个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给了我很好地想象空间。通过与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的交流及相处间的默契,在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城乡巨大的差距,以及城乡差距带来的现状。选择进入赛道并不只是因为想要跳出传统设计院的逻辑,而是看到了城乡差距在未来20-30年会成为真正的蓝海。”邹迎晞回忆道。

  “粮食安全、人口流失、土地荒芜,都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欧美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中国60%城镇化率与此还有差距,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城市已经趋于饱和,乡村问题是解决未来10-20年国家转型的重要储备,当时我们看到这个画面时,有一个直觉,广大乡村是值得一搏的。”

  回看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留学的经历与这些年扎根于乡村振兴,在大多数人眼中也许有稍许的违和感,但在邹迎晞看来并不冲突。他认为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乡村的问题比城市还多,乡村振兴会带来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作为建筑师,在从业生涯中进入这样大的浪潮中是一种幸福,越是优秀的建筑师越应该去乡村创作,这是正常现象。

  艺术驻留-高槐知行村


  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邹迎晞感悟到:建筑是不需要符号的。因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建筑没有必要背负传统元素的符号以及所谓文化背景的符号化的标签,建筑是情景的打造。

  “我认为建筑是自然与灵性的对话,越是在大自然当中,越要找到这片土壤赋予设计创作的脉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抓住情感需求,在时间、历史、大地的维度上,去做适合这片土壤的、有内容和活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本身带来的新要素、在地性与未来性的融入是非常有魅力的一件事。”邹迎晞表示,“建筑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被炸掉,一种是被保护起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如果我们做的东西,让别人舍不得炸,我认为就是一个好的建筑遗产。尤其在这样的变革时期,乡村貌似荒漠化,其实是充满中国人的文化和传统底蕴的的地方,它点燃了我很多的灵感。”


 先知先觉的“三个瓶颈”:田园综合体到乡村振兴到县域城乡融合的转变

  以中国首个田园综合体“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起点,过去的九年中,袈蓝陆续规划设计了中国首批国家级综合体、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提升了高槐、红光、田岗、联盟、八楼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前瞻性的思考和开拓性的实践,紧跟市场需求,始终走在领域前端。邹迎晞和他所创建的“袈蓝”作为乡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服务商已经成为了中国乡建领域里越来越响亮的名字。

  在这九年当中,袈蓝也经历了三个瓶颈期。在无数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往复循环中,飞速的成长为 “操盘手型”的设计公司。

  “三个转变也是每一次碰到瓶颈期的转变,可以说是被迫的,但也是我们先知先觉的。”

  2013年,带着对初期田园综合体的理解,邹迎晞在中途加入无锡田园东方的建设。由于前期缺乏经验,在摸索中前行的过程中充满了迷茫,但值得一提的是邹迎晞和团队在执行过程中摸索到了对于产业配方很重要的解读。

  “在2017年田园综合体模式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之前,我们其实是孤军奋战的状态。在思考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建筑师要被迫去思考产业以及产业背后的逻辑,并对资源相关的产业事务进行梳理,再慢慢建立起除建筑空间以外的商业逻辑和产业逻辑,这是一项很大的突破,过程也很痛苦。”

  CCTV-田岗知行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田园综合体模式的认可和推广助力才犹如为这个行业加入了推动剂,尽管当时所做的田园综合体不太成型,但让行业拥有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这是袈蓝的第一次瓶颈,也带来了第一次转变。回顾反思,邹迎晞指出,之前的整个过程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农民,之前一直在做的是如何和城里人在乡村做生意,想通了之后,才开始转向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和村集体打交道的方向。

  “当时中央还没有提出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我们提前进入到乡村研究、乡村土地以及跟村集体有关的农民利益相关的事情时,开始尝试了其他项目。在全国有些区域还在涂脂抹粉的美丽乡村时代,想要找到突破口也是很难的。”邹迎晞表示。

  当时,袈蓝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做第一个实践乡村——高槐知行村,把乡村打造成心目中理想的样子。但在过程中,邹迎晞和团队一方面背负企业生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逐步开启了乡村运营和乡村治理方面的深度投入,伴随着团队中一些不理解的声音,袈蓝也迎来了第二次瓶颈期。

  田岗知行村


  随着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槐知行村知名度的打开,邹迎晞和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目的而是抓手,真正要解决的是城乡融合的问题。想通这个问题之后,袈蓝进入了第三次瓶颈的转变,提前转型到城乡融合,把乡村振兴理解为实现城乡融合的抓手,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最终用县域城乡融合解决乡村振兴问题,集聚县域的资源来打造样板做出榜样,在有限的资金和条件下打造出优秀的项目,同时解决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安置和资源配置的问题,让县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发展的情况。

  “在过程中,现代农业有了更好的空间,产业得到梳理,拿到了样板,政府有了政绩,农民也在安置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生存环境,留住了村子实现了乡愁,皆大欢喜的局面。”邹迎晞总结道。


产业运营的实践与创新:高槐·知行村&易水湖田岗·知行村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这是邹迎晞采访中说过最多的话,也是他坚守的设计理念。“扎根乡村后,我发现很可悲的一点,设计能解决的问题太少了。乡村缺少的是产业,是活力,是共同富裕。实际上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带动,很多时候设计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制造问题。”近两年,许多建筑师在乡村建造了很多房子,一时网红的名气过后销声匿迹。看到这些时,邹迎晞意识到产业和产业运营的重要性。

  在乡镇改造中,邹迎晞也意识到在乡村光有设计解决不了后续问题,怎么样把产业落地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他针对人才振兴的核心议题创新性提出了“新农人”概念与“土壤”精神,通过“设计+运营”的持续服务模式为乡村构建强劲的人才新引力,这也决定了袈蓝的走向。

  在高槐知行村的建设中,袈蓝建筑首次尝试了“EPC+O”(设计施工一体化+运营)的操作模式,对项目进行从策划、规划到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全程把关;同时,帮助政府完成在运营端的“筑巢引凤”。在落地服务中,袈蓝建筑打造的运营实体+资源整合平台“袈蓝公社”担负使命,成为袈蓝在乡村落户的第一个实体空间,不仅是村子的“客厅”还成为新农人的“创新实验室”。

  FUN-高槐知行村

  高槐知行村-旌阳区青少年创客教育基地


  首先以强化高槐已有的“咖啡”主题为手段,植入已经在北京、无锡、成都、哈尔滨等地落户的袈蓝咖啡,同时联动袈蓝大讲堂、乡村众创营、文创、书店、艺术展等多元内容业态构建复合实体,在高槐村实现了播种希望的第一步。在播种过程中,袈蓝公社也引入一系列的乡村论坛、新农人培训以及为孩子做的创新实验室,山谷音乐节等业态活动,通过活动运营拉动村子的人气与消费,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取部分补贴,实现对村子空间风貌的完善及招商工作中的扶持。

  高槐咖啡故事馆


  在高槐村的实践中,邹迎晞和团队也认识到乡村对发展的诉求本质是对“内生发展能力”的诉求,针对这一核心矛盾,通过实践总结的“破冰、松土、播种、浇水”的“知行四步”,实现了高槐村文创产业的二次发展。


  另外,意识到“乡村治理”的重要性是团队历史性的重大收获。

  “乡村治理是解决乡村进步的核心。”邹迎晞表示。“我们反思了将村子带来变化的原因,其实是激发了一个内生力的东西。它是基于农民、新农人、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产生变化的原因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意识到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通过内生力的激发实现了高槐村的自我蝶变,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所以,在之后易水湖田岗知行村的实践中,基于高槐村的思考,邹迎晞和团队将乡村治理和内生力放在了最前面。

  2020年,袈蓝提出“知行村”的概念,在其所设计运营的村子后缀以这个IP。“知”,即以“做好土壤”为方法论,通过帮扶、激活的方式解决问题;“行”,即有效地付诸破冰、松土、播种、浇水这四个维度的行动。

  方法论-做好土壤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以新农人+产业配方+做好土壤为价值观+帮扶与激活为原则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当地营造良性产业生态”的认知,有效地付出行动。让新农人愿意到乡村来,让他们“想要来,住下来,干起来,有未来”。

  田岗知行村

  乡村会客厅-《田岗·知行村志》封面封底


  去年4月28日,田岗知行村开村,所有工作人员T恤上都印了一句slogan “你来与不来,我都在这里,不悲不喜。”

  “我们已经非常有信心了,实践里不用拿大喇叭去喊,只要认真的做农民的工作,激发内生力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可观的未来。”


关于产品力:第一件事要先做对

  近年来,产品力一直是地产企业关注的焦点。在建筑设计方面,邹迎晞也分享了他的看法:所谓产品力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项目能够得到利益相关群体的认同,至少阶段性的解决了在地的问题。一个设计或者产品,跟在地发生合理的关联,激发土地蕴含的内生力,实现在地植入,政府与社会资本愿意支持与投入,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产品力的项目。或者再直接一点,下沉到有很多单体建筑(核心产品)的项目中,一个建筑师应该完成自我与这个环境对话,要言之有物,而不是自说自话、孤芳自赏,用一个好的空间和在地的文化与使用他的人发展密切的关联,甚至是恋爱一样的关系。如此,邹迎晞认为至少是一个对的“产品”。

  “我认为,产品力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做对,第二步才是好,因为好没有标准;但好与卓越又是有区别的,卓越在内容和和形式上是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最后才是对内容的追求,以及对技法的追求。也就是说,产品力分好几个层次。”

  袈蓝在实践中也始终践行着“雕琢自己、成就他人”的价值观与追求。2020年,在文旅行业经历疫情冲击而产生的不稳定的大环境下,袈蓝坚守了下来,更加明确以“做好土壤”为愿景。2020年,袈蓝已经参加了全国11个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三个项目,并持续拓展新的项目。当前,袈蓝已经启动全国区域化设计服务运营布点,成立上海、山东分公司,与北京、成都共同形成了以京津冀、川渝、长三角、山东地区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全国业务布局。

  商业模式-袈蓝建筑


  邹迎晞表示:在项目的选择上,并没有刻意选择国家城乡发展试验区的试点,而是会选择自身更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耕,同时,更愿意选择以县域乡村振兴为目标的阵地。目前主要以易县田岗知行村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在以德阳成都重庆为中心川渝地区、以桐庐为核心的长三角片区为核心阵地,力求把方法论实践成熟,做深做透,让更多的人使用。

  商业模式-袈蓝建筑


  同时,他也透露,今年袈蓝会打造全域乡村振兴3.0产品,整合1.0和2.0产品的能力,结合资本在乡村投入,成就新农人伙伴的同时让项目更完善更容易复制。

  对于上半年疫情导致市场观望态势的现状,邹迎晞也表示,希望扩大正确方法论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愿意进入好的赛道和一个安全的路径当中,袈蓝愿意毫无保留、开放地与大家分享9年间曾经走过的弯路,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大家共同秉持一个最重要的价值观——以村民的实际增收和村集体做大做强为目标,解决城镇化中发展的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最终会推动城乡融合相对良性的发展。他深切体会到,无效资产沉淀过程中,政府农民买单以及造成资源浪费是很严峻的,希望可以通过好的项目更好的发声,产生样板效应,当然也要有耐心,允许市场一段时间的观望。“我们相信很多本身有积累的优秀企业,在进入赛道时,会带来比袈蓝还要强大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期待的。”

  商业模式-袈蓝建筑


厚植乡野,共耕田园

  在深耕土壤的九年中,袈蓝涉及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田园度假等多元业态的打造,当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时,邹迎晞表示以村带面的规划类项目,更有助于基于产业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县域城乡融合实践落地。在乡村建设中,希望能够多一些具体建筑设计的落地,例如乡村中文化类的建筑。

  在已经积累的田园度假村、度假酒店、民宿等项目中,他更加理解服务设计的概念与情感有关。如何让来的人和适宜的地理位置、设计形态产生一种内在情感的链接,唤起人们和一方水土的灵性的对话,在邹迎晞看来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多人认为袈蓝是做乡村振兴的公司,实际上是片面的。从村到县的过程中,我发现,对群体而言,最直接接触和感受到影响力的还是小的单体建筑。我们更宏观的规划布局隐藏其后,但反映在他们在这些单体建筑的形式空间体验中。一方面我希望我们的方法论能在规划落地的实践中得到相对圆满的体现,同时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由我的团队继续沿着“做好土壤”的这条道路持续走下去,我可以退回到一个标准的建筑师身份,因为我还是最爱我的建筑专业,如果盖棺定论的话,我希望我被贴上的是一个建筑师的标签。”

  田岗艺术中心-侧视

  乡村会客厅


  “我比较喜欢做跟情感相关的空间,可以是酒店,文化类建筑,比如美术馆、博物馆等等,我会坚定地把‘做好土壤’作为方法论去执行。我们本身就是块土壤,是扎根在下面的,至于让我做上面开花的东西,我可能会选择一些小业主,去做我认为能够成为作品的、舍不得炸的东西,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私心吧。” 邹迎晞坚定地表示。



后记

  1、新浪地产:了解到2021年您开始创作《做好土壤》这本书,目前的进展如何?计划何时发布?

       邹迎晞:《做好土壤》已经完成一多半了,上半年的工作较忙,留给写作的时间比较少,但还是希望今年内可以完成。

  2、新浪地产:在袈蓝公社的概念和运营中,已经创立了袈蓝咖啡、不鸟书店、“三尺集”市集等系列IP,为乡村建设和新农人的创新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未来,还会增加哪些不同的场景丰富展示的空间?

       邹迎晞:未来有可能会增加餐饮IP,命名为“袈焙”,主打产品希望是披萨。因为制作披萨可以用到村子里的肉、蛋、菜、奶、面等,制作原材料可以把村里的本土食材汇集在披萨这一个产品里。还能结合DIY,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活动选项。

  住宿业态方面,我还是希望更多是和做民宿、度假村的优秀专业企业合作。没有人可以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应该保持开放、欢迎的态度联合优秀新农人,共同借力、学习。袈蓝做的是提供平台,在最不为人知的时候进入,把村子热度做起来,将资源变资产的结果分享给所有人。我们提供场域,整合资源,让更多人到乡村播种希望。

  3、新浪地产:2013年,袈蓝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田园综合体“无锡阳山田园东方”,正式踏入城乡融合的领域,进入“田园综合体”时代,之后又经历了“乡村振兴时代”和“城乡融合时代”。现在回看这三个时期,您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城乡融合时代之后您认为未来可能会过渡到什么时代?

       邹迎晞:现在的城乡融合,更多地把融合感性地说出来。对我们来讲,是城乡融合进入到下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如何再面对的问题。十年之后的中国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也很难想象,回顾过去的五年十年我们知道变化有多大,现在的变化只会更加速。最终,无论下一个是什么阶段,我们会做好自己眼前的事儿,以做好土壤为核心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

  4、新浪地产:近期,关注到您受邀加入了AIA美国建筑师协会和RIBA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将如何发出中国设计的声音,促进中国和国际建筑设计的相互交流?

       邹迎晞:中国建筑的世界表达,,我在留学时候就已经有比较多的思考了。留学期间,我发现中国的建筑美里有许多欧美人理解不了的点。我们是基于横向的大开大合的关联性思考。历史上我们没有具象的绘画,更多的是抽象的山水、水墨,更重意而非形。而建筑是用钢筋水泥,非常实的去把东西做出来,缺少了灵性的、松弛的可能性,所以越好的建筑师应该跳脱钢筋水泥形的限制,去寻求意。近些年,中国建筑师的进步非常大,许多推广作品、国际奖项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我认为只要是表达你自己的内心,同时在中国大地上符合这个时代的建筑,就算的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建筑,从国际的视角看,它是中国的,从中国的视角看,它是世界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兼容并蓄、历久弥新。我是基于中国土壤生长起来的建筑师,在这块土壤上做认为对的事就好了。在希望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和尊重方面,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如何通过设计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来实现在地情感相对完善的表达。同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实现建筑的社会价值,在艺术的高度和情感的把控上,让最终呈现的作品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人们愿意“品尝”的一种味道,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也是我要努力一生的。

新浪地产
关键词:

袈蓝建筑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袈蓝建筑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